('
正确的认知,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应对。
西方各国的竞争,乃至发展和突破,绝对是厉害的,文明程度也超过了东方文明。
正确的认知,并且学习他们的长处,才是正确的道路。
但绝对不是偏激。
否认自身的存在,不顾环境和条件,历史因素等,更甚至歪曲事实,抹黑古代的成就,乃至有了人种不如别人的言论。
寻找落后的原因,而不是自卑,更不是怨天尤人。
乃至对帖木儿。
对方的确野蛮,可为何又能打下如此大的疆域。
朱高炽很自信。
看着自信的长子,朱棣也扫清了内心的挥霍,大笑起来:“难怪此人不服大明,换做是谁到了他的地步,也不会乖乖臣服别人。”
“只是呢,他不愿意当大明的藩国没错,看错在要劫掠大明,奴役大明的百姓,那么世间也就容不得他了。”
“皇上圣明!”
众臣纷纷说道。
看着偌大的舆图,朱棣的战心起来了。
如果。
能为大明开拓下此地,就算一时的辛苦,那自己的英明,也必定受后世所敬仰吧,至少不会让后世人评价,说自己是虎父犬子。
“很好。”
朱棣忍不住笑了。
看见朱棣的模样,朱高炽也露出了笑容。
各军各将已经就位。
当日。
成立了西征军。
用的征,已经说明了一切。
皇帝陛下亲征。
右路大军总兵官由张辅担任,朱能结束在交趾的任期,回国担任左路大军的总兵官。耿炳文担任中军大将军,王聪带领忠勇军,丘福带领豕勇军。
王真为前锋将军,点赵安、蒋贵、任礼、刘真、火真、谭渊、李远等等诸将。
西征大军二十万,后备军十万,民夫二十万。
合计五十万。
西征灭国之战,发表在了报纸上。
朝廷明文天下。
禁止一切非议,任何事物,优先保障西征顺利,以胜利为前提,不得有丝毫的违背与拖累,违者严惩不贷。
兵部尚书金忠,亲自前往西域行省,负责大军的补给。
“其他的事情,我都不在意,唯独一件事。”朱棣临行前,找来朱高炽交代道。
“父皇担心叔叔们和朱允炆?”
“是啊。”
“京营以及周边还有十万军队,各地驻军仍在,他们掀不起风浪,而且他们也不敢。”朱高炽肯定的说道,报纸火力全开,加上当下社会的风气。
谁敢借助这个时候闹事,不但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反而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还有三弟在,三弟在锦衣卫做的不错。”
朱高炽认可道。
“其实我想把老二留下,他能是你手里的利刃。”朱棣遗憾的说道。
“父皇一路万里,更需要二弟的照顾,有二弟在父皇身边,儿臣才能安心。”朱高炽坚持说道。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他们兄弟三人,各有才能。
可是朱高炽选择派出了朱高煦,是真的担心朱棣,毕竟要走那么远,历史毕竟是历史,朱元璋多活了几年,可见事物会有变化的。
朱棣的健康,是朱高炽最在意的。
行程上,二弟不光能保护父皇,有儿子在身边陪伴,相信朱棣也能更开心。
朱棣不在多言。
没有坚持留下老二,也是考虑这点。
他也快老了。
万一有个不好,至少大军有主心骨,不会失去头脑。
至于老二会不会趁机起了野心?
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而且军队也不会支持老二,三兄弟感情从小就好,朱棣很放心。
第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带路党
“伟大的皇帝陛下,乘坐火车离开了徐州,抵达了郑州,受到郑州百姓们的热烈欢迎,道路布满了鲜花,社会贤达献酒于御驾前。”
……
“伟大的皇帝陛下,在河南上下的送别下,离开了河南,抵达了西安。”
报纸一路报道。
实际上,朱棣已经抵达了肃州,西域行省的省府。
西域行省原来有不少的土官,这些年被改土归流,碾压的实力前,没有人能反抗,更不提铁道的效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民心早已归附。
五十万军民的调动,比整个亦力把里的人口都要多,更不提东察合台都司。
加上当地的驻军,规模可谓是空前。
趁着这个时机,官员们加强了在亦力把里行省的改土归流,早在朱棣未出发前,已经开始了实施。
安定卫的哈孩虎都鲁,被鬼力赤汗打败了,势力大损,早就不复从前,几年以前,就已经被明军控制了上下,所以并没有反抗,本人乖乖的去了京城。
安克帖木儿被毒杀,其侄脱脱逃入大明寻求保护。
明军收复了哈密,直接施行三司制度,其侄也无话可说,手里没有人,也去了京城当上朝官,然后是亦力把里,黑的儿火者被鬼力赤汗打败,逃去了帖木儿汗国。
他手下的势力,有的被鬼力赤汗清除,有的归顺了鬼力赤汗。
明军打败了鬼力赤汗,又清除了一波,当地的势力损失殆尽,给了大明改土归流的土壤,而且当地本身也没有了多少百姓。
鬼力赤汗是游牧部落,本身物资不丰富,入侵了当地,自然会大兴劫掠,死去了大量的人口。
明军打败了鬼力赤汗,让当地百姓免受侵扰,自然也遭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为大明在当地的治理提供了根基。
“此次调动五十万军民,除了打败帖木儿,还会尽力当他们留在当地,补充当地的人口,如何把他们留下了,就是你们官员的本事。”
朱棣严肃的说道。
五十万青壮,加上身后的家庭,也就是几百万的人口。
光靠大片井制度,诱惑不太够,需要更好的条件,所谓的人才抢夺计划,提前出现了,各地官府都对这批人口望眼欲穿。
人口的到来,不但代表了地方的稳定,也会刺激地方的经济,补充缺少的人力。
原江西布政司左参政单铉,现亦力把里行省布政使,自信的说道:“请皇上放心,臣一定做好万全的准备,让每个人都愿意留下。”
“如此甚好。”
朱棣点点头。
想要人留下,除了给利益还能有什么。
给地。
给钱。
给待遇。
“塞南行省经过多年的治理,非常的稳定,加上瓦剌部的臣服,你们各地不再受边患的骚扰,全力以赴的生产,虽然不要求达到内地的程度,可也必须超过周边,才能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皇上圣明。”
官员们纷纷说道。
朱棣一路西行,从西域行省到亦力把里行省,知道两地最缺少的是人,而不是其他的,几百万人口,不但加强了当地,也能为东察合台都司带去生机。
所以朱棣的行动很缓慢。
不过军队却不慢。
各总兵各将已经出发去往东察合台都司,民夫们也运送大批的物资。
洪武三十六年七月。
朱棣抵达了东察合台都司。
刚刚抵达东察合台都司,就收到了好消息。
当年逃入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沙迷查干王子,生活在撒马尔罕一带,得知大明的动静后,返回了东察合台都司,投靠了大明。
“的确是好消息。”
朱棣立刻召见了沙迷查干。
这位王子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潇洒,满身的风尘仆仆,身上的衣裳也是破旧,可见这些年过得并不如意,见到了皇帝陛下,非常的恭敬。
他可是去过北平的。
北平的繁华,让他一直无法忘记。
那样的地方才叫做生活,而不是整日与风沙作伴,现在的沙迷查干王子别无所求,只求立下功劳,获得赏赐,生活在北平。
“黑的儿火者是我大明所封之王,如今客死他乡,令人惋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