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万里,谁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风险,为了使团的安全,准备了许多的物资,甚至连钉子都有。
然后经过吐鲁番、别失八里、委鲁母、经过伊宁河谷,抵达亦力把里,越往西,不光沙漠多了起来,山脉也多了,各种大山阻断了道路。
此时。
已经超过了明朝的驿站系统,再往西走,就全靠使团自己了。
打着大明的旗帜。
驼队有十几名士兵保护,还有杨忠正使,两名通译,一名文书,合计不到二十人。
从京城出发的时候,还是夏天,靠近撒马尔罕的地区,已经到了冬天,使团少了一个人,文书病了,只能留在了当地,嘱托当地人照顾,并送了一些物资。
至于最后还能不能在国内团聚,一切就看天意。
还没有出发的时候,众人已经被明确告知,这趟路途很危险,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
“我们是大明宗国所来的使团,奉主国皇帝的命令,前来见藩国帖木儿汗,贵地应当给予一应补给,不得违背宗藩国规矩。”
根据舆图上的认知,他们已经抵达了哈思罕的君主之辖境内。
不过眼前的城池叫什么,他们不得而知。
城池很小。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个寨子。
人们好奇的看着杨忠一行人,通译上前沟通,结果语言并不通,最后靠着手势,加上猜测,才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寨子当然没有提供补给,杨忠拿着金银和对方交换粮食。
使团还有粮食,可一直没有动,当初应急储备。
经过了询问,他们得知此地已经离撒马尔罕城不远了,大概还有上百里路。
上百里路。
杨忠内心苦笑。
一行人在陌生的土地上,靠着大明的旗帜,以及帖木儿汗的名头,倒也算是有惊无险,还在阿姆河一带,遇到了尼古苔里和赫匝来两个部落。
这两个部落先后皆自称救过帖木儿一命。
“帖木儿受过伤,是个跛子,所以人们称他为帖木儿忽。”
“帖木儿脑袋很大。”
“从小就是严肃的人,不喜欢欢乐,讨厌矫饰的人,喜欢直接,不学无术,却又喜欢和读书人打交道。”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还因为偷羊被人打伤,差点让他的手残废了。”
“他能顺利的长大,并不容易。”
……
和部落的人们交流后,杨忠不得不感慨,先民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可谓是这些枭雄的写照。
虽然不赞成帖木儿的屠戮之道,可能有如此的成就,却也无法忽视此人从小的经历,岂不是和圣人一样的人物。
不同的是圣人有天命加身。
却不像帖木儿遭受了身体的伤残。
终于。
洪武三十五年春。
杨忠一行人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都城。
此时。
他们才得知,帖木儿和他的儿子们,正在极西的地方与敌人作战,都城的官员把他们留了下来,并且派人去通知大汗。
一来一去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在这段时间里,杨忠和许多人关系不错,并且能随口说一些当地的话。
如此的才能,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帖木儿让人带回的口信,送大明的使团去他那里。
于是杨忠和都城的人告别。
在士兵们的护送下,一路万里之遥。
越往西走。
杨忠脸上的神情,逐渐的慎重起来。
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
一座座城池化为了残垣断壁,没有人收拾后事,士兵们不敢靠近,害怕染上疾病,催促使团不要逗留,赶紧离开。
越是繁华的地区,被摧毁的越严重,彻底失去了生机。
反倒是那些贫瘠的地区,竟然保留了一些元气,看得见人们在重新恢复生产,以养活自己。
他们发现了大明的旗帜无动于衷。
看到帖木儿士兵的旗帜,也面不改色,不躲也不上前。
生死已经不能影响他们的心情。
他们开始了一种精神上的麻木,这片土地上,极度的痛苦,让百姓们选择追求极度的心里安慰,原本有的一种社会模式,突然间大为兴盛。
第六百零六章 朱棣的愤怒
马里。
城中住宿。
城主接待了使团,并为他们举办了宴会,夜深人静,杨忠并未入睡,而是点燃了灯火,一路行程艰难,很少有记录的环境。
“帖木儿此人内心只有征服,并不重治理,实际的领地,只有他的都城地区,大致是原西察合台汗国的部分地区。”
“中亚和西亚的多数的土地,虽然被他征服,却仍然由当地的政权治理,需要向他纳税上供,满足他军队的物资需求。”
“臣一路走来,了解了各地的形势,得出一个结论。”
“帖木儿打下的疆域虽大,人心却隐藏着怒火,只是因为帖木儿的军队强大,众人不敢违背,包括帖木儿的军队,下层的管理权并不在帖木儿手中,形成了军头制。”
“臣大胆推测,帖木儿死的那天,就是帖木儿汗国立刻陷入内乱,各地国王的反叛,军队的自立等等,因为这个汗国,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爆发是迟早的事情,帖木儿的死,将会是最大的导火索。”
“可是大明不能指望未知的运气,臣一路走来,各地民不聊生,物资匮乏,百姓贫瘠,如果帖木儿一直往西打下去,还能获得军队需要的粮草,但是西方总有极限。”
“当帖木儿回到他的都城的时候,就是他开始牟图东方物资的时候了,无论他愿不愿意,他的军队需要庞大的物资,都将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此帖木儿汗国与大明必有一战,请殿下做好准备,不能有侥幸之心。”
“帖木儿重武轻治的国策,虽然只能维持一时,可却不可小觑,大明需要提前布局万全之策,决不能让大明的百姓,落入铁蹄之下,让人间地狱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杨忠已经对自己这趟出使的行为不抱希望。
陈诚大概是死了。
自己估计也回不去大明。
“这封信,请你务必带回国。”
杨忠找来几名大明的士兵,满脸的慎重,详细的解释了一番。
听完。
几名士兵庄重的说道:“请大使放心,只要我们有一个人还活着,就一定把信送回大明。”
“保重。”
杨忠拱手。
几名士兵行了军礼。
过了两日。
几名士兵骑着骆驼消失了,护送的帖木儿军队发现后,立刻派人去搜捕,并且对杨忠一行人严加看管起来,不再有了以前的宽松。
中亚山多,荒漠。
地形与自然环境形成的历史。
导致各地有许多板块的石料。
战后余生的百姓们,逃离了城池,因地制宜,荒地上捡起板块状的石料,一块块的垒起来,因为没有三合土技术类的黏剂,所以不牢固,并不能修建太高。
半人高的石头房子,在半荒漠的土地丘陵上建立起来。
幸存的百姓收拢了几头羊。
靠着半放半耕的方式养活了自己,已经是最富裕的群体,至少能有口吃的。
人的坚韧性非常的强悍。
帖木儿一路向西,多年下来,未见到最残暴军队的影子,人们获得了喘口气的机会。
没有医生,更没有草药,也没有学校和教书先生,书本和戏园同样没有,更没有工匠,工匠早就被帖木儿搜刮一空。
人们的生活方式,回到了极其单调,抗风险能力低下的时代。比起几百年前,这片土地从思想到物质生产力陷入了巨大的倒退。
“护送”杨忠使团的帖木儿士兵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