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回他们身旁可没有了新军,上面没有管束。
沐晟率大军南下,很快与陈简定军遭遇于生厥江。
陈简定军的步军在两岸守桩筑垒,水军顺风乘潮纵击,双方激战三个时辰。
从上午打到傍晚。
云南土兵不是不敢战,反而异常的勇猛,可交趾叛军这边也是上下一心。
而陈简定仗着地利,获得了优势。
最终云南土兵惨败,好几位土司战死,受此挫的云南土兵,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桀骜不驯。
明军打败安南的速度太快了。
快到了云南土兵忘记安南这块土地的华族,曾经打退过多少次的外敌。
沐晟也脸上无光。
毕竟他坐镇云南,云南土兵的失败,对于他也没有好处,最后趁着夜色,双方脱离了战斗。
云南土兵的战败消息,传回去了后方。
“土兵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并不是土兵实力弱,看来叛军虽然刚起,可是战斗力不可小觑,告诉朱能,千万不要大意了。”
朱棣连忙派人去通知朱能。
现在的交趾,可没有的二十余万大军,朱能手里的两万新军,不容有闪失。
朱能带着两万新军,并没有突击,而是逐渐靠近御天城,除了威逼对方大军不敢轻动,也有策应沐晟的意思。
正因为知道几十里外有明军,所以云南土兵势歹后,叛军没有趁势追杀。
沐晟带领云南土兵,绕道与朱能汇合。
此次。
云南土兵士气低落,但也不在提劫掠之事。
见状,朱能选择稳打稳扎,靠着炮火与火器,三十里一日,耐心十足。
反倒是叛军失去了耐心,主动前来交战。
结果七万叛军被一举击溃。
当初云南土兵和新军是两路作战,加上水师的意外之功,且当时的安南抵抗并不强烈,所以新军的实力并没有彻底展露。
此次可是实打实的。
七万叛军没有一部可以挡住新军一击。
叛军也有火器。
可是新军的火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而新军军纪严明,战术娴熟,士气高昂。
哪怕身边同袍中枪倒地,也没有人受到影响。
沐晟目瞪口呆。
不光是他,云南土兵们也合不拢嘴,往日一口锅里吃饭的兄弟,原来这么猛。
叛军方面也没有想到,七万大军会败得这么彻底,逃回来的不足一万人。
除了战死的,投降的,还有大量逃入丛林不知踪迹的。
朱能打了胜仗,开始了加速行军。
“总兵官,可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沐晟好心的提醒,他的爵位,让他并不怕朱能。
“先前行军缓慢,是因为叛军有野战能力,如今消灭了七万主力,叛军各地陷入了守的战略,没有了攻的主动权,当然要速战速决,不给他们重新组织青壮的机会。”朱能笑着解释。
听到朱能的说法,沐晟这才佩服起来。
不光是新军士兵强大,新军的将领也是才能卓越。
朱能和张辅是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和方法,沐晟自觉不如他们。
经此一战,云南土兵的军纪肉眼可见的加强,再也没有提出抗议等,两支军队磨合的越发融洽。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与朱元璋的思想碰撞
铁道未兴起的时候,广西的地方寻常公务,抵达朝廷,往返一趟需要大半年,如今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到来的变化更是方方面面。
得知朱能一举消灭七万交趾叛军,朱高炽就知道大势已定。
“交趾的收复之战,是至今以来,耗时最久的一次,原因都清楚,此次的平复之战,胜利是目标,扫空反对势力同样是重中之重,让交趾真正的稳定。”
朱高炽说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颇有些不满。
“你呀,就是太在乎百姓了。”朱元璋认为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在乎百姓的皇帝,没想到自己的这位孙子,比自己还在乎百姓。
大明初立。
北方没有人口,可元廷势力仍然强大。
东北,北部,西北,西部,南部,西南……
几百年的分裂,在胡人的治理下,边地的汉人已经殆尽,反倒是充满了蒙古从中亚西亚带回来的大量色目人。
东北和西南,还有部分地区,更甚至没有了汉人。
“道理是一样的。”
朱元璋提醒道:“打仗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咱一个个收复这些地区,除了打仗,真正稳定的根基,是把南方的百姓大量的迁移去北方。”
说到这里,朱元璋顿了顿。
南方总体得到保存,而北方的根基败坏。
江淮地区的百姓们吃三顿饭,北方的百姓吃两顿饭,这就是差别。
朱元璋想到了自己当初组织的移民,从来没有问过老百姓愿不愿意,因为老百姓必定是不愿意的。
于是他从大户开始,把大户打散,分去北方各地,然后是地方百姓,一年重复一年,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让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地,重新有了大量汉人百姓的身影。
朱高炽坚持的说道:“交趾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安南的王室和大臣,乃至读书人,他们的名字和汉人一模一样,血统也一样,文化传承也一样,家族族谱保存完整。
平定东察合台汗国,大明只用了一年。
真正的一年时间,稳定了东察合台汗国,可交趾不行。
“强迫百姓移民,孙儿并不会做。”朱高炽坚持的说道。
他最痛恨被强迫。
“孔圣早就有言,要说服民,而不是强迫。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强迫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无非是不把百姓当人,只当做工具。”
“交趾需要内地移民,而移民边地,对于大明是长远的利益,官府需要做的是讲道理,告诉百姓们移民的好处,说服百姓们愿意移民。”
“今日因为需求,不讲道理,硬逼百姓,他日就能把百姓当野草。”
朱高炽一针见血的说道:“读书人高高在上,不愿意低头为老百姓讲道理,违背了圣人之道,说明他们内心,并不把百姓当回事,只视为牛马,而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才会认真负责,愿意付出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怕麻烦,因此一道政令而逼之。”
“正因为如此,往往一条好的政令,因为下面官员执行的问题,好的事情变成坏的事情,天下道理莫不过如此。”
朱元璋沉默了。
孙儿说的话,让朱元璋忍不住反思。
他一向爱民。
可是随着政务的麻烦,或多或少的开始懈怠。
是啊。
跟老百姓讲道理,耐心的说服他们,是多么的麻烦和繁琐,令人焦头烂额,而下一道政令,直接要求百姓服从,才是让人安逸的事情,做官做的才轻松。
朱元璋点了点头,欣慰的笑道:“你比咱做得好。”
朱高炽没有否认,大大方方的承认。
见状。
朱元璋无语。
总要谦虚一番,自己这孙儿,倒是不知谦顺为何物,不过也是,当初可是在北平,说他是打下的天下,连自己这位祖父的反都敢造,还有什么他不敢做的事情呢。
朱高炽理解不少官员的心理。
无非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而老百姓不懂时务和道理,明明是对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却不懂,反而抗拒,增加官府的麻烦,可谓是刁民。
本质上,把自己当做百姓的父母。
父母官、父母官。
可谓是传统官场的风气。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随着识字率的提升,还用这一套方式,带来的就是危害。
古代贵族当权的时候,靠着封地和权力,把老百姓半强迫半吸引,与自身融为一体。
到了地主阶级的时候,靠着土地和政治优待,同样半强迫半吸引老百姓与自身融为一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