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不懂年轻人说的什么,可他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到浓厚的偏执精神。
“宇宙的范畴涵盖了物质、生命、精神等,因此,人类应该从宇宙的普遍原理中学习,汲取营养,并以全面的视野和真理的态度洞察宇宙的秘密。”
“人类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不断通过与宇宙的深层次的交流来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智慧,探索越来越多的‘真理’。”
年轻人知道中年人大概无法理解自己的学问。
是的。
年轻人很自傲的认为,自己的就是学问,哪怕北平发展很快,可在思想上并没有太过独特的地方。
有种沙滩上的城堡,无根之萍。
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颇有种拔苗助长,强行灌输,却不得法门的局促。
看起来很新颖,只不过皆是术而已,没有自己的道,没有道的术,并不能长久支撑下去。
中年人学问不足,但是道德高尚,一个从心,超过了绝大数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年轻人乐于宣讲,哪怕对方并不能明白。
到了结账的时候,年轻人才露出了他的窘迫,荷包里很空,掏出了几文钱。
“大概是因为钱少,所以没有兑换粮票。”严季心中暗想,随后笑道:“小先生为我讲课,这顿饭钱就免了吧。”
年轻人摇了摇头,坚持结了账,然后挺身离开,回到了客栈,最便宜的大通铺。
整理了行囊,离开了大通铺,找了个桥洞,然后去了北平大图书馆。
图书馆一层。
只要是大明人都可以翻读。
年轻人已经把一楼值得看的书全部看了,磨着管理人员,求着对方通融,允许他上二楼,至于三楼,他不敢奢望。
“不行,规矩是规矩。”
管理人员强硬的拒绝。
二楼只有学者,读书人,学生等性质的才能上去,普通人根本用不着。
“你想看什么书?我跟你讲讲。”一名读书人笑道。
年轻人不在乎对方眼里的骄傲,听到对方的话后,竟然真的请教起学问起来。
年轻人看见对方穿着学士服,因此问起了道。
北平的社会之道。
“北平的报纸,常说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是巨大的变化,经济基础必然带来思想的变化。”
“可是我看了许多北平的图书,并没有关于社会之道的探究。”年轻人真诚的请教。
读书人愣了愣。
他们大学里也没有教啊,反而是各类的知识。
于是他开始自己解释,“人类是社会性生物。”
“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从开始觅食和狩猎,我们就已经倾向于在日渐庞杂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
“这些群体范围包括简单的家庭单位,氏族和部落,村庄和城镇,以及城市和民族国家。”
“人类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天性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形成,因为先民高度的农业发展,于是有了道学的诞生。”
“受到人类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形塑,反过来,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的性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实质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就是社会关于个体如何在群体中行动,以及群体是如何形塑这些个体行为。”
“农业社会稳定,人们追求自给自足,而北平的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物资的蓬勃发展,经济的大循环,于是有了工业之道。”
听着读书人的讲解,年轻人感受到对方有些勉强,说的很空洞,但是也启发了他。
“北平的教学,以事业为重,而我看来,学习的内容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一类是事业。”
“两者并冲突,对于理学,北平颇有些放弃,专攻于术,在下认为应该德业并举,不能有所偏废。”
“在德与业两者的顺序上,则有先后之分,即道德较之其他学习内容具有优先性。”
“北平常提精神文明建设,可精神文明建设从哪里来呢。”
“对于宋朝,北平报纸给予批判,说宋朝之文明强盛,前所有为有之,可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宋朝社会风气不懂责任,不愿意付出,歧视士兵。”
“可文明之强盛,难道不也是有理学的支撑吗。”
“扩充自己的善根,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是成己;把善心扩大到他人身上是成物。”
“不正是皇太孙殿下,当年在报纸上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社会?”
读书人愣住了。
他收起了内心的傲慢,深深的拱手行礼。
“前辈的学识远超于我,我为我刚才的傲慢,向前辈道歉。”读书人诚恳的说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问不分先后,互相交流才能一起进步。”年轻人客气的说道。
读书人邀请年轻人参加他的读书会。
“读书会是我当年在北平工人子弟中学发起的,后来我进入了北平国子监,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结社读书,虽然只是玩物,可也能互相交流思想。”
年轻人大喜。
“咕噜噜。”
突然,年轻人肚子传出的声音,让年轻人脸色通红。
“哈哈哈。”
“还不知道朋友高姓大名?在下姜宾知,祖籍应天府,就读于北平国子监。”
“免贵姓曹,名端,祖籍河南渑池,前来北平游学。”
“走。”
“我请你吃饭,朋友之间不许客气。”姜宾知亲切的拉着曹端,曹端没有拒绝。
北平来了一位厉害的年轻人。
他的学问和求知精神,让北平国子监轰动,甚至有人夸赞,曹端是大贤。
大明第一读书人种子。
短短的几个月,曹端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由北平国子监出面,亲自为他举荐,获得了人才津贴。
有了人才津贴和资格,曹端逛遍了北平大图书馆的二楼和三楼。
与当下大明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平国子监师生进行交流,成为了北平国子监的盛况。
辟邪倡道,推尊太极,上溯宋儒,躬行实践,教化预养,海纳百川。
北平国子监的学生们自发成立的读书会,改名为了理学社。
第五百七十三章 华夏之歌响彻大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谓是道尽了世间道理。”
“如济公高僧,出身富贵,后来家道中落,受尽了世间的苦,成为了他宝贵的财富。”
“后有我的好友曹端。”
“他本是河南大户子弟,从小有神通之名,家庭富裕,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十五岁开始农耕,已经有了自己的道,从心之道,到了十七岁,学问已经无法让他满足,开始博览世间所有的书籍,建立自己的书室。”
“随着大片井制度的兴起,传统地主受到影响,曹端的家族也开始了败落。”
“可穷困并没有阻碍他在道上的探索,游历天下,睡桥洞每日一顿。”
“生活的磨砺,不但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精益求精,学问一道上,惊为天人也。”
“五百年后,必有曹端之大贤之名,我能为他好友留下薄名,何其有幸焉。”
……
北平社会报刊登了姜宾知的文章,满篇的马屁,看得朱高炽眼角直跳。
曹端之名。
朱高炽自然知道。
从百草到百谷,从百谷到五谷杂粮,从五谷杂粮到南稻北麦。
农业社会的发展,让社会的物资大大增加。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成无数的国家,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快结束了。
生产力是核心。
西方1:2的粮食收获率,注定了西方无法形成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只能保持贵族封建制度。
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支撑了富余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支撑了大一统国家的根基。
越来越多的非农人口,养活了庞大的工匠,学者等非农职业群体,孕育出发达的文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