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太大了。
穷人仿佛无穷无尽。
他虽然只见过皇太孙两次,第一次见皇太孙的时候,皇太孙还是燕世子。
第二次在京城,作为湖广银行分部的中间层干部,一起受皇太孙殿下召见过。
只有短短的两次,他从对人和善的皇太孙殿下,学到了在族人的爱护精神。
因为九年前,北平行省的他也是穷人。
皇太孙殿下常说,先富带动后富。
他不富。
但是他觉得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向困苦的族人伸把手,何乐而不为呢。
……
皇太孙殿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内阁的阁员们。
他们每日都会与皇太孙殿下打交道,外面常说皇太孙殿下严苛,制定了种种的严法,伤害了天下百姓的利益。
内阁们却不能这么说。
他们要是也这么说,是没有良心。
谨身殿。
朱元璋坐在高台上,太子坐在下面的案几后,皇太孙殿下与内阁阁员,六部尚书们立在殿内。
朱棣亲自要求众人来此,往日只需要到武英殿。
圣人很久没有处理过政事。
“主要来自秦王长史府的几名官员,他们联络了不少人,根据供状,楚王殿下有参与其中。”
锦衣卫李道信不说话,纪纲禀报道。
一个人牵连一窝,一群人牵连一大片。
最后不但广东的朱允炆被指出来,连楚王也被点名。
到底是为了自保而诬陷,又还是真有其事,锦衣卫目前没有其他的证据。
正因为涉及到了朱允炆,还有楚王,所以朱棣不敢擅自做主,请了父亲出面。
“朱允炆和楚王之事,需要谨慎查明,其余的人,一个不能放过,抄家灭族。”
朱棣狠狠的说道。
朱高炽猛然抬起头,正要开口说话,看到了朱棣严厉的眼神,其中满是警告的意味。
有人要阴谋杀皇帝。
而作为继承人,需要做出他的表态,这就是朱棣的表态,政治立场罢了。
“元凶无法饶恕,但其家人,应当以流放论处,如有查明无辜者,则不应该被牵连。”
朱高炽仍然开口说道。
杀人当然是个好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只是现在牵连的态势发展下去,难道杀个几万人?
朱高炽不愿意血流成河。
为了免去锦衣卫的审问,多少人诬陷他人,更有极恶之人,自己死还要拉无辜者下水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朱元璋打量着殿内大臣们的神情。
恐怕不少人支持皇太孙,不过没人敢开口。
朱元璋的视线下,大臣们更加的沉默,皆是一副打定了不开口的模样。
“都散了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
今日的事情,有几分是做给他看得,不愿意扫儿子的孝心,但他也没有兴致。
众人告退。
“是不是太心软了。”朱棣立马瞪起眼睛,质问起朱高炽。
朱高炽低着头。
“别做给咱看。”
朱元璋起身。
朱棣连忙靠近,想要搀扶朱元璋,朱元璋抬起胳膊,避开了朱棣的手。
时至今日。
朱元璋很烦闷。
楚王要不要召回京城,秦王府怎么处罚,要不要因为此事重惩罚秦王府。
还有老六,又或者老大老二的孩子要害自己,朱元璋心里更绝悲凉。
如果不是,那么朱元璋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的下场,他制定的藩王制度,如今名存实亡。
不算未就藩的,那些就藩的藩王,北边的一个个被朱高炽这臭小子给收拾掉,南边的就剩下楚王、蜀王、湘王。
楚王是里头最能打仗的,不比朱棣的功劳小,如果去掉了楚王,直接取缔藩王就国制度好了。
有些事情不愿意捅破,朱元璋一直没有过问。
朱棣看了眼儿子。
朱高炽点了点头,算是回答了朱棣。
对于如何安置弟弟们,朱棣与儿子早就商量过了。
前面的三个哥哥都死了,自己是活着的大哥,当然要做出兄长的表率。
“父皇。”
朱棣叫住了朱元璋,说起了藩王的事情。
第五百三十九章 朱高煦不好了
朱高炽和朱棣商量过。
不会取消藩王。
主要考虑的是朱元璋,他的态度,两父子绝对无法忽视。
朱棣与李世民是不同的。
唐朝的建立,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是李世民的,而明朝的建立,与朱棣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哪怕是朱高炽最早在北平的计划,也只是朱元璋死后,为朱棣的造反提供助力。
针对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
“父皇当初分封儿子们藩国,是为了保障大明的安宁,如今儿子也当继承父皇的意愿。”
朱棣认真的说道。
“但是藩国不能留,也不会每个藩王都会外放,只有具备能力的藩王,才会派去边疆。”
这也是朱高炽的想法。
宁王、楚王、湘王等人,还是有才能的。
可以担任重任,派去边疆稳定地区,与文武互相制约,形成边地的格局。
其余的藩王,保留皇室俸禄,除国,允许参与其他行业。
周王父子的才能,也能获得很好的发挥。
至于如果到了取消这些藩王的那天,等朱元璋死后再处理也来得及,没必要现在制造麻烦。
“就看叔叔们愿不愿意吃苦。”朱高炽笑道。
去边疆,不是每个藩王都愿意的,当初秦王去陕西就藩都怨声载道,觉得陕西太过贫瘠。
朱元璋面色好看了些。
见到父皇的笑脸,朱棣也松了口气。
“让老六和朱允炆回京。”朱元璋松了口,让对方回来接受调查,把案件查的水落石出,算是他的表态。
爷孙三代。
三个人能有多大的误会,话说开了,没有了隔阂,朱元璋笑道:“你把你的弟弟派去广西,到底想要做什么?”
朱棣也好奇的看着朱高炽。
当然是为了收复安南做准备,朱高炽一脸腼腆的看着朱棣。
“咯噔。”
朱棣感觉到不妙。
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话感觉,形容不上来,仿佛未来会很苦一样的预感。
“安南不安宁。”
朱高炽解释道。
安南从秦朝到五代,为中国郡县千年之久,五代丢失,到了隋朝收复,唐朝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
安南之名由此诞生。
乃至唐末五代混战不休,安南也是如此,经历了丁、黎、李、陈四朝。
宋太祖建国初期,安南群雄并起,大小势力十二家,史称‘十二使君’。
南宋灭亡。
安南陈朝获得崖山覆败后,逃入安南的宋人们的鼎力相助,打败了元朝的数次入侵。
然后到了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事失利,派人赴安南请求援军,被安南拒绝。
洪武元年。
朱元璋派使者下安南。
洪武二年,安南的使者入京拜见朱元璋,正式成为大明的藩国,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
朱元璋看到安南的人们穿着中华文明样式的衣裳,非常的高兴,还作诗一首。
“安南际有陈,风俗不元人。衣冠周制度,礼乐宋君臣。”并且还赐了“文献之邦”四字。
这个时期,是安南与大明的蜜月期。
洪武三年。
陈日煃病逝,明朝应安南请求,册封恭肃王陈日煃的养子陈日熞为安南国王。
陈日熞实际上是优人之子,身上并没有陈朝王室血统,再加上继位后纵酒淫逸,日事宴游,好为杂技之戏,欲复姓杨,激起陈朝宗室不满。
当年的十一月,陈日煃之兄陈叔明发动宫廷政变,废陈日熞为昏德公,并宣布继位,史称陈艺宗。
陈书明担心明朝的反对,上奏大明的奏疏里,试图蒙混过关,被明朝的官员发现,引发了朱元璋的震怒。
迫于明朝的压力,洪武五年十一月,陈叔明禅位于弟弟陈煓,然后派遣使者入京谢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