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清朝。
哪怕清朝灭亡了,仍然被外部分割和割取,最后哪怕有无数的先民努力奋斗,更有几代人的付出,但是后世一直在追赶。
因为没有。
所以充满内部矛盾,但是在对外部的探取上,内部是没有矛盾的,在这方面是一致的利益。
因为当哪天解决了内部矛盾,只要有,立马就能脱胎换骨。
可要是没有。
就算解决了内部矛盾,依然矛盾重重。
后世有人说宋朝不如辽金生产力高,但是宋朝出版的书籍,是辽夏金元之和的三倍。
加上夏和元朝都如此悬殊,那么如果去掉元朝,辽金夏更不值一提了。
书籍代表了文化。
文化能预示文明,文明就是生产力。
朱元璋很担心。
他一直致力于消灭内部矛盾。
减轻百姓的负担,从军事到生产,是他当上皇帝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虽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可无法否认他的方法,已经是当下最合适的。
回到了皇宫,朱元璋去了文华殿。
文华殿。
朱高炽在案几后,他的前方满是奏疏,什么九九六,他是零零七,让人欲哭无泪。
上辈子九九六,这辈子零零七,越活越回去了。
难怪朱棣跑的快。
朱高炽忍不住的怀疑,朱棣是不是想要撂挑子,这才要亲自去西征,否则为何去的这么急。
“圣人。”
门口的声音,打断了朱高炽的思路,他连忙起身上前行礼。
“皇爷爷。”
“怎么样?”朱元璋笑呵呵的问道。
整日处理奏疏可不是愉快的事情,反而很枯燥无味,就算有了内阁,也需要亲自翻阅一遍。
他怕孙子不能吃苦。
朱高炽倒不觉得累,主要是单调。
“一切还好。”
“不错。”
朱元璋对这个大孙子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有些他看不惯的地方,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有他的一套手腕。
“皇爷爷今日去了哪里?”
朱高炽关心的问道。
朱元璋已经七十二岁了。
可能因为朱棣替代了朱允炆,让朱元璋减少了忧愁。
历史上,朱棣的表现,朱元璋看在了眼里,心里的忧愁,肯定是有的。
如今有了新的决定,心里的矛盾没有了,加上提前放权,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没有再如历史上一样的病逝,倒也不算意外。
金州大夫们的精心照顾,提出了很多要求,可朱高炽听到部分,也有部分没有听。
朱元璋的年龄,除了保证睡眠,伙食的营养方面,让他保持心情愉悦才好。
既然喜欢微服出访,没有什么好劝慰的。
又能让他高兴,还能活动活动,对老人有好处的事情。
历史上活的最久的皇帝是赵佗,活了一百零几岁,其次是乾隆,活了八十七岁,然后是梁武帝,活了八十六岁,再后是武则天,活了八十二岁。
朱高炽不知道朱元璋还能活多久,因为历史已经变了,但是最好活到八十岁。
因为朱高炽希望自己能为朱元璋举办一场八十寿宴。
相信到了那天。
大明将会是新的高度。
第五百二十六章 让大臣们不适应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疑问,让朱高炽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要发展精神文明。
难道达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就是让社会充满各色各样的活动吗?
朱高炽想到了米国。
数以百万计的人放弃了选票,同时选票又被数百万的美元收买;选举被许多人鄙视,又被少数人收买。
犹如英国的贪腐,充斥着整个社会,想尽了办法也无法杜绝,海外殖民地更是禁止不了,花钱买官成为规则。
如何让不同身份,各个阶层的人们,形成共同的身份呢?
朱高炽看过一篇国外学者的文章,认为非常有道理。
教会大厅与拓荒车队、学校操场和公共马车、露营地和室外宴会、棒球场和热狗摊……
正是这些丰富而又不断激增的公共空间,推动了人民的意识。
所以并不是法律条文规定,就能有了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
如何全民参与呢?
社会活动。
因为这是人性决定的。
社会活动越繁荣的社会,人们更加的自信和宽容,并且具备主动性和抗奋性。
反之。
社会越枯燥和麻木。
所以不要小看了聚会、宴会、郊游、体育活动、赛事、学校操场、广场、花园、交友……
这些场所和人们的交流方式,蕴含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
同样的道理。
正因为中国古代有发达的交流方式和活动与赛事。
爬山、踏青、办社、聚会、学校、社火、祭祖、祠堂……全民参与的程度之深,才有了古代发达的文明。
文明从来不是某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交织紧密,包含方方面面的。
更要明白。
人类文明的发展,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不断的交流。
人们聚集在一起。
哪怕是一场普通的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但蕴含了社会的本质。
朱高炽没有如此回答朱元璋,因为他明白,朱元璋担心的本质,其实是铺张浪费。
农业社会理念与工业社会理念的碰撞。
五十年代的人与九十年代的人的思想火花。
“人们有了工钱,不拿出来消费,商人们又如何卖出去商品呢,商人们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没有钱给人们发工钱。”
“那么工人们不但无法消费,他们连工钱都没有了。”
朱高炽简短的几句话,让朱元璋呆住了。
他觉得不对。
看见朱元璋的样子,朱高炽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小时候。
爷爷很朴素。
童年的夏天,就是在农村长大。
所以朱高炽知道如何与老人打交道,抢先笑着说道:“以前人们集中在土地,靠着作坊与手工来制作商品。”
“矿产资源贵,制作成本高,而农民们负担不起,因此提倡节俭,需要省吃俭用,把东西都存下来。”
“但是如今把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集中到了工业和矿业,随着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越来越便宜,工厂的规模,最终形成矿产资源便宜,制作成本低,农民和工人负担得起。”
“那么农民和工人他们购买的商品越多,商人就能请更多的工人,更多的农民变为工人,又促进了人均田亩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最后又提高了消费能力。”
就像回到了北平。
朱高炽也会经常碰到不能理解的朱棣,又回到了上课的时候。
朱元璋不是顽固不化的人。
不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是达不到朱元璋的程度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眼界已经超过了大明绝大部分人,所以才有了他喜欢向别人讲道理的习惯。
如今听到另外一套理论,朱元璋开始沉思,随着朱高炽的思路去思考。
“工业发展没有上限,形成了如此的良性循环,社会生产力就会不断的突破。”
“这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农业社会的土地产能有限,因此社会生产力有上限,而且上限不高。”
“那也不能浪费。”
朱元璋摇头道。
“当然,浪费自然不能提倡,不过举办赛事可不是浪费,也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
朱高炽讲完了道理,然后再顺着老人的话说。
果然。
朱元璋面色畅快了些。
晚辈能听取他的意见,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心里自然就舒服了。
俗称哄老小孩。
哄完了老小孩,朱高炽问了李道信。
李道信恭敬的讲述,这些日子圣人去了哪里,愉快还是不愉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