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先民,他们不知道世间无数的‘草’有什么作用,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产量高价值高,哪些产量低价值低。”
“所以夏商周的先民们,他们尝百草,到了秦汉三国,分出了百谷,然后隋唐的先民们定出了五谷,到了宋朝的先民,奠定了南稻北麦杂粮轮作的农业根基。”
“犹如天文,每代的天文都在发展,并且越来越精确,从年差一月到年差十日,到我大明,已经是年差一个日。”
“我们大明的年历不准了?”人们不可置信的说道。
“技术报上已经说了,我们大明的年历年差一日。”读书人笑道:“不过既然发现了错误,很快就有更准确的年历了。”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就知道万历时期的新历提前两百年问世了,误差减少为年差一个时辰。
这个历法,丝毫不差的出现在十六世纪末,西方新制定的西历中。
有人解释是传教士在大明发明出来的。
那么换个角度想,西方本土的历法能力,不如区区几名传教士,需要他们万里之遥来到大明,然后发明出新历法。
历法的准确,能代表数学,天文学,航海学,运用技术等等综合文明水平的高度。
中国的历法变化,每个时期的改进,都有大量的文字记载,包括天文观测记录的详细数据。
正因为有大量的文字记载,经历过了时间长河的洗刷,仍然有部分记载保存到后世。
而西方一直使用的上千年前的历法。
例如利玛窦离开欧洲时,欧洲的天文学处于“两无”阶段:一无天文台,二无天文观测数据。
来到了大明,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厉害的天文学家。
而西方同时期新历法的出现,一下子就有了巨大的突破,没有任何的详细记录,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过程,只有结果。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例如。
后世的言论是汉人乃元朝以后才有的观念,再未来可能就是没有汉人这个说法,只不过是拼凑到一起的罢了。
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前者的说法,在后世的数十年前,当时的人们同样也会无比震惊。
又例如最开始的初期。
人们的共识是晚晴误我中华。
最后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中华文明必然的结果。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懂得自然懂。
第五百一十三章 朱棣要卷起来
“原来先民这么厉害。”
“既然先民这么厉害,为何又会被打败呢。”有人嘲笑道。
听到那人的嘲笑。
无论是‘黄先生’还是那读书人,都瞪了一眼过去。
“滚。”
‘黄先生’骂道。
那人愤怒的要上前理论,结果‘黄先生’的随从和晚辈都起身,那人身后也被不知道是谁锤了两下。
见势不妙,那人狼狈的回去自己的座位。
读书人这才摇了摇头。
“不是在下不跟他争辩,而是先民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读书人解释了一番,然后才向人们诉说本质的原因。
“说得好。”
“道理只能跟一条道上的人才能讲通,只有一条道上的人,才能被道理说服。”
“如果不是一条道,哪怕宁愿是饿死都不会接受对方的道理的。”
‘黄先生’笑道。
“对于不同道的人,只能靠拳头说服对方。”
“有这样顽固不化的人?”周围的人好奇的问道。
哪里有嫌弃自己种族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足为奇,无论古今中外,从不缺乏这样的人。”读书人笑道。
“就如在下认为大明最伟大,可如果有人骨子里不认为大明伟大,岂能是说得通的。”
读书人的这句话,拉开了不少人的反对。
乡绅反问道:“如果大明最伟大,那粮点与民争利,难道就不能反对?”
读书人笑道:“这是术的争论,而是不是道的争论,粮点好还是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到底好还是不好,最终由我们当代的人来决定,跟大明伟大不伟大又有什么矛盾?”
读书人又推了推眼镜,“否认大明伟大,其实就是否认自己,因为大明伟大不伟大,以前有先民决定,现在由当代人决定,你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岂不是更证明自己的错误。”
“正确的认知自己,做出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知行合一,那么大明自然伟大,可明知道认知的道理,却还是做出违背道理的事情,那并不是大明不伟大,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陈先生高见!”
‘黄先生’惊叹。
一句知行合一,‘黄先生’仿佛听闻了大道。
“这并不是在下的观念,而是技术报上的观念,在下只不过是借用,不敢贪功。”
路途在欢声中抵达了终点。
‘黄先生’以及他的随从和晚辈下车了,众人纷纷向这位读书人告别。
旧的乘客下了车,新的乘客上车。
不同的人,相同的车厢,同样的欢声笑语,各地的人们齐聚在一起,信息的交流效率发生了质的改变。
广德站台。
外面有许多挑着担子的苦力们,应天府到底是应天府,铁道开通几个月,更加快速和便宜的运输方式,吸引了诸多大小商人。
朱元璋脸上笑开了花。
对于刚才乘坐的铁道非常的满意,“去看一看州学。”
北平的教书先生如此高的水平,朱元璋很羡慕,他想去亲眼看看本地的州学。
州学在广德州城。
一行人进了城,很快就来到了州学附近。
“这……”朱元璋傻眼了。
他身旁的李道信等人也情不自禁的张开了嘴巴,傻傻的望着前方大街。
州学的门口,摆满了摊子。
那些摊子不卖东西,相反,他们在“买”人。
“中华重工招聘。”
“合记商行招聘。”
“北平教育部招聘。”
“铁道总部招聘。”
“军户经济合作社招聘。”
……
大大小小上百个摊子,而只有不到数十人在摊子前咨询和了解,每个摊子都在抢夺人才。
“这就是人才抢夺大战吗?”
朱元璋第一次见到如此的场景,流出了不可思议的眼神。
朱高炽说未来的天下,是抢夺人才的天下。
哪个商行和组织储备的人才越多,走的就能越远。
朱元璋一开始没有感觉。
虽然说重视读书人,可早已经今非昔比。
以前举人还能做大官,如今连进士都要排队等候机会,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结果朱高炽说读书人不够用,远远不够用。
因为朱元璋没有见过,所以他无法理解,如今理解了,因为他看到了。
一个州学而已,门口就有上百个摊子“抢”人。
“只听过抢状元,何时听过抢读书人的。”朱元璋郁闷的说道。
感觉仿佛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
这些读书人本来都是他的,如今却被乱七八糟的商行还有什么不知所以的组织抢走了。
看了学校,朱元璋经过了衙门。
“这就过分了吧。”
朱元璋无语的指着衙门口外的摊子,同样是胆大的组织在衙门口“抢夺”人才。
在学校抢夺的是学生们,在衙门口抢夺的吏员。
在他们的眼里,哪怕是吏员也是人才。
衙门口不但没人阻止,竟然还真的有吏员出来询问,双方笑的合不拢嘴,看得远处的朱元璋脸黑。
他的确对官吏们苛刻,可他又不是不知道官吏的重要性。
这是挖他的墙角啊。
一上午的好心情,一下子就被破坏掉了。
朱元璋气愤的乘坐火车返回了京城。
朱棣和朱高炽莫名其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