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家吃饭。
以前天气暖和的时候,各家端着自家的饭碗,会聚到大槐树下一起吃饭。
现在天气寒冷了,人们就回到了家中。
不久。
一些汉子们来到了一户人家中。
还有跟来的孩子们,被主人赶了出去外面去外。
片井长手中拿着一份报纸,上面的日期还是半个月前的,和市面上的报纸不同,他手里拿的是军报。
八名汉子围坐在一起。
中间的茶几上,有妇人端上来的茶盘,每个人自己倒了一杯热茶,还有盘干果。
“亦力把里发生了一件袭击事件,在一处修建铁道的工地上,遭受了未知势力的袭击。”
“虽然附近的新军及时赶来,但仍然造成了三十余名工人的伤亡,对工地的工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片井长是以前卫所里的旗官。
旗官不一定是片井长,片井长也不一定是旗官。
他念着手里的军报。
“什么人敢冒犯我们?”
第一次听到这则消息,人们露出诧异的眼神。
“过去了这么久,新的军报应该已经刊登出凶手是谁吧。”
“老王,你要经常去卫司衙门啊,不能每次都看半个月前的军报。”有人不满的说道。
片井长掏出新的军报。
“有些奇怪,新一期的军报,下来的很快呀。”片井长没有解释。
卫司衙门的军报,本来就比较慢。
“上面有说凶手是谁吗?”
“没有。”
“上面说为了工业发展的建设,都司衙门对于在亦力把里的军事报复行动,还未有决定。”
“这像什么话,都被人家打上门了,还能当缩头乌龟不成。”
众人非常的不满。
片井长略过这段文章,开始念起别的文章。
“北平武官军事学堂,经过一年的摸索,在明年会增加军户子弟培训学校。”
“军户子弟培训学校,以短期培训为主,每年三个月为一期,报名条件为军户子弟。”
“呵呵。”
“看来上面对于我们的孩子上学少不满啊。”
“上学是好事。”
“少了一个劳动力算什么好事,长大了去新军,学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用。”
随着学校的兴起,并不是每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去学校。
而已经成为农场模式的军户们,他们的子弟,有许多同样不愿意去上学。
哪怕在后世,不少的孩子也是不愿意上学的。
只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强迫上学,让孩子们只能去上学。
许多军户认为。
能认知一些字,可以算点账,已经足够了。
学校的那些什么户外课,乐理课,更高深的数理课等等,不少大人们觉得并没有用。
读书哪里需要读九年,最多读个两三年就够了。
“这军户子弟培训学校,我看就是上面没有办法的办法,像你们这些不强迫孩子去学校的人太多了。”
片井长不满道。
每次读军报的聚会,在众人的闲聊中,很快就渡过去了。
各人回各家。
片井长的婆娘收拾着桌面。
片井长睡不着。
他点燃煤油灯,把纸张铺开在桌面,准备向都司衙门写信,军报上关于亦力把里的事情,他内心无法平静。
“打。”
“一定要打。”
“没有人可以欺负我们。”
片井长直白的写到。
“如果都司衙门不愿意动用新军,我们军户可以自己带着干粮去亦力把里。”
这间橘黄灯光的房间里。
片井长越写越激动。
弱小者被欺负了,最后往往忍气吞声。
普通人被欺负了,会尽力应对。
强者被欺负了,定然要报复回去。
而霸者被欺负了,自然十倍还之。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工业化社会的北平,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在大明普遍开了花,而不是极少数人才能具备。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
但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才可以看出伟人的精神高度,是内心多么强大的人。
许多人。
在被人冒犯的时候。
不但不会想着如何成功的报复,却是想着自己哪里做错了,能找出无数的理由。
因为自己做错了,所以被人冒犯。
本质上就是怯弱。
害怕选择抗争会让自己付出的代价。
没有人想到。
商人们的无心之举,却闹出了巨大的动静。
各地的卫司衙门,乃至北平的都司衙门,收到了不可计数的军户们的书信。
北平,大宁,开平,辽东四地,就有高达数十万的军户。
北平都司衙门,受到了至少上千封的书信。
对于都市衙门在亦力把里事件的应对上,多数的军户们认为都司衙门处理的太过软弱。
“真没想到。”
都司衙门的陈亨惊叹不已。
在他看来,大片井制度,加上片井宣读军报的提倡,这些并没有被“原子化”的军户们,反而在思想上得到了松动。
他们不但对军事上保留了热情,还能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这都是以往陈亨没有见到过的事情。
陈亨带着这些下面的书信找到了朱高炽。
朱高炽选择了中和。
陈亨劝道:“小王爷,民心难违啊。”
“你们都司的军报敢说没有小动作?”
陈亨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只不过抓紧了派发的速度而已,别的什么都没有做。”
朱高炽无奈的摇了摇头。
本来以为自己是鹰派。
突然间才发现自己竟然成为了鸽派,朱高炽有些不知如何形容现在的心情。
或者。
自己有些小瞧了军工联合体。
第四百七十三章 打不过就加入
“先民自古有浑天说和盖天说等。”
“我本人更倾向浑天说,大地是圆的,并且更支持地有四游,地日行一度,风轮扶之;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上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
“因为根据上海县水手们的说法,他们在海平面上,最先看到的是风帆,然后才是船身。”
“所以大地应该是圆的,正如浑天说,但是我认为我们脚下的圆球,应该是围绕太阳的。”
“宋代贤者提出的,地与星辰倶有四游升降。”
“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
“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凡上种种,而推测月亮围绕圆球转,而圆球围绕太阳转,我取名为太阳说。”
“只有太阳说,才能把浑天说,四游说,以及四游升降说连贯的解释起来。”
……
技术报。
刊登了京城的文章。
京城最开始分为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
回回司天监最初的官员,就是洪武二年,从土耳其移居来的父子三人。
后来回回司天监取消,只保留了司天监。
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是专门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的部门。
但这些都不足为奇。
神奇的是京城最有名的却是马蓬瀛,原籍河北昌黎,洪武二十五年迁居京城。
自幼聪慧,随父读书,逐渐成为精通历数、天文的奇女。
是洪武朝吴伯宗死后,公认的天文大家。
朱元璋都听到过此女的才能,召此女多次入朝堂历任尚宫司宫,推动天文的发展,包括未来的朱棣也重用过此女。
“这个妇人胆子真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