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妾问过有经验的大妇,多说是儿子呢。”
郭彩莲认真的说道。
“好好好,是儿子。”朱高炽没有争,顺从的说道。
郭彩莲这才露出笑容。
突然。
“小王爷,外面有紧急军情。”
朱高炽皱起了眉头,郭彩莲连忙让人伺候朱高炽更衣,不久,朱高炽踏步离开。
大厅内。
金忠,葛诚,陈亨等人已经等候多时。
“亦力把里的铁道工程队,遭到未知势力的袭击,幸亏新军及时赶搭,但仍然伤亡了三十余人。”
陈亨满脸的严肃。
朱高炽愣了愣,不禁问道:“亦力把里修建铁道,不是已经和黑的儿火者协商好了吗?难道他出尔反尔。”
明朝覆灭了元朝。
后世很多人觉得是理所当然,并没有什么触动。
但是在当时,明朝的建立,整个亚洲都被震撼到。
不光是明朝称呼的亦力把里,也就是东察合台汗国,很早就已经向明朝称臣纳贡。
哪怕是建立了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同样主动向明朝派了使者称臣纳贡。
在明朝,这些地区的交流是很频繁的,不光是各国的使者和商队,哪怕是大明的使者和商队也经常去这些地方。
包括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残余的北元势力,并且解救了被北元掳掠的数百名撒马尔罕商人,也就是当时帖木儿汗国的首府的商人们。
朱元璋大笔一挥,将这些商人放回故国,以显示对帖木儿于大明恭顺的嘉奖。
帖木儿向大明遣使不断,其中三年前,也就是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向朱元璋呈上一篇恭顺的文章: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
“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迩,咸照临之。”
“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至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
……
这些地区奉大明为宗主国,并不会因为历史的变化而消失。
如果国力强大,这就是自古以来。
如果国力衰退,哪怕是现有的领土都会消失。
后来帖木儿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此时朱棣造反刚刚成功,又给了帖木儿理由和机会,才有了帖木儿东征朱棣的计划。
但是帖木儿年龄太大,死在了路途上,虽然帖木儿死了,但是他的后继者仍然对明朝称臣纳贡。
所以一直到帖木儿帝国覆灭,明朝都是把帖木儿当做自己的藩属国。
大明使臣在帖木儿国的殊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使臣。
大明的使臣们不仅能得到热情的迎接,在见帖木儿时,明朝使臣们坐落于其座位的右方,并以此来显示对明朝的格外尊重。
而其他国家使臣,都必须落于明朝使节的下座,以昭显明朝的上朝地位。
连远在万里之外的帖木儿国都是如此,更何况亦力把里。
所以朱高炽很惊讶。
竟然有人敢骗自己。
“朝鲜之事,至今还未有下文,而亦力把里更有人胆敢杀害我民!”
朱高炽站了起来。
众人皆不敢座。
“都敢来欺负我,我岂是好欺负的。”
“揪出凶手。”
“诺!”
众人应道。
“让黑的儿火者来北平。”
“诺。”
陈亨大声应道。
第四百六十八章 “变脸”的明将
漫天黄沙,遮云蔽日。
沙地上行走着一支骆驼队伍,这是亦力把里的使团,除了贸易的商品,还有进贡的贡品。
使团的人们看上去很紧张。
从亦力把里到嘉峪关,有一千数百里的路程,需要行走好些时日,路途上充满了危险。
“父汗太过胆小怕事。”
一名年轻人不满的抱怨,他一万个不愿意这趟充满了凶险的路程。
“黑的儿火者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袭杀工地的势力,必定是想要挑起明军对我们的战争。”
听到使团官员的劝慰,年轻人才默不作声。
“唉。”
“我倒不担心去北平,担心的是这千余里的路途,恐怕很难顺利抵达嘉峪关。”
年轻人的担忧,没有被下面的人反驳。
这片充满了混乱的土地上,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你方唱罢我登场,离开的,消失的,新来的,永远不会消停。
虽然贵为亦力把里王子,但年轻人深知这片土地上的无序。
更有不可计数的马贼。
“嚯。”
使团前方混乱了起来,在黄沙的天边,出现了一支威武的队伍,正在逼近他们。
“可是沙迷查干王子?”
“是明军的旗号。”
年轻人松了口气,赶紧上前回复,正是他在此。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
明代汉文回鹘文分类词汇集——高昌馆杂字中,阿拉伯语借词很少,汉语借词较多。
有日常生活用品如壶、凳、茶、花卉、书写用具如墨、官职如太师、总兵、千户、汉民族神话中的动物如龙,以及其他词汇如功劳等,甚至叹词如哉等。
明代在哈密、吐鲁番一带,汉语对当地语的影响较之汉晋,唐宋要增加。
从曾棨的“藩酋出迎通汉语,穹庐葡萄酒如乳。”、“不用殷勤通译语,相逢总是旧藩王”等诗句可以看出。
明代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已不只是唐代的“能汉语”,而是不用翻译,自己就“通汉语”了。
能和通两个字的意思,差别是很大的。
从汉的西域都护府,率士卒屯田,各级官员的轮番上任,随着汉人口的增加和管理权的加深,汉语在当时为官方通行语言。
“入质于汉”,在京城就学。
到唐宋,乃至元朝,元朝在西域的屯田,多用的是汉民,到了明朝,许多藩酋已经可以直接说汉语。
可见每代的变化都在增强。
包括云贵等广大地区,更是在明朝得到了深化的稳定。
“我等奉陈公之命,前来护卫小王子抵达嘉峪关。”为首的明军将领,大声的说道。
“可是陈诚先生?”
沙迷查干惊喜的问道。
“正是陈诚先生。”
得到了肯定,沙迷查干等人大喜。
“有陈先生在,北平之行才算是有了希望。”沙迷查干和自己的人笑道。
大漠。
早晚温差大。
中午热死,晚上冻死。
沙迷查干见明军士兵们穿着单薄,主动为他们送上棉衣。
为首的将领客套了一番,见沙迷查干真心实意,不禁对此人心生好感,领了他的情。
就着篝火,沙迷查干和明军将领聊了起来。
“铁道的事情,我父汗是不知道的,并且同样很愤怒,听说燕世子脾气甚严,担忧引起误会,所以派我主动前往北平。”
“陈公也不认为是黑的儿火者汗,有人想要挑起战争渔翁得利,所以担忧王子的安危,请了朱能将军,派了我部来迎接王子。”
明军将领没有隐瞒,把知道的消息告诉给了沙迷查干。
“陈先生是贤者,熟知我等。”
沙迷查干感叹道。
“北平的商人,从亦力把里下了许多的订单,今年亦力把里种植棉花的人多了。”
“为我们带来了好处,没有人愿意发动战争,而且西边还有帖木儿虎视眈眈,亦力把里绝对不敢背叛大明。”
闲聊的时候,沙迷查干盯着明军将领腰间的武装带。
武装带很复杂。
有装手榴弹的,有装纸装火药的,还有装铅子的等等,看起来就不普通。
沙迷查干又打量了这支百余人的明军骑兵,人人都有夜色下,在火光中反射耀眼光芒的板甲。
“你们是新军吗?”
“想不到王子也听过我们新军。”明军将领有些意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