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个北平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这是跑步钱进的社会。
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急速发展型社会,真正的遍地是金钱,遍地是机会。
“中华重工创办的时候,机会我错过了。”
“开平,大宁开发建设的时候,我又错过了。”
“如今四省大开发,我不想再错过。”
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需求。
北平布政司。
一名吏员和家里人商量后,辞去了自己的差事,开了一家布行,专门从事去南方采购布料,卖给本地成衣铺子。
什么土地矛盾。
一夜之间,被朱高炽发表的政告书,引起的巨大社会轰动给掩盖下去了。
以亿为单位的发开项目,谁还有心思去关注几百元,几千元,几十万元的土地项目?
六年下来。
北平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模式,那些聪明人都明白了该怎么做。
第一家咨询公司。
第一家担保公司。
第一家融资公司。
第一家股本公司。
……
太荒唐了。
一夜之间。
全国的商人跑来了北平,不只是大明的,连朝鲜人都来凑热闹了。
北平的中秋盛典即将开始,而全国的商人们跑来北平,让北平的百姓又感受到了一把,政告书上说的第三产业是个什么东西。
除了有特殊原因的,基本上各个商行的东家,收到了消息后皆赶来北平。
他们要仔细了解下细致的章程。
这个项目如何分工,如何施行,详细的计划是如何,会有延伸的项目。
大商行想要拿下大工程,小商行想要跟着喝汤,更多的创业者们想要搭上这趟史无前例的“列车”。
大商行有大商行的计划,小商行有小商行的计划。
在朱高炽发表的政告书的第三天。
合记随后就召开了合记全体东家大会。
张薄站在会议中心,在他的前方是一块大黑板,他拿着粉笔,仿佛一名教书的先生。
“通过土地改革,几个月来,北平释放了至少四五十万人口,这四五十万人口多数被中华重工吸收。”
“在北平我们是绝对抢不过中华重工的,但是我们还有机会,山西与陕西,因为有各个建设集团和军户经济合作社深耕了数年,所以这两地我也放弃。”
“山东,河南,这两块地方才是我们的发力点,趁着中华重工的影响力不够,我们要先于他们一步抢人。”
下面的股东仔细的听着张薄的宣讲。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未来的竞争核心是工人,谁家抢夺的工人越多,谁家就能在竞争这条道路上,超过同行同业。”
没有人怀疑张薄。
张薄是他们的财神爷。
这家成立两年的商行,给了无数中小商人机会,正如商行的招牌,合力抱团从大商人手中抢商机。
靠着张薄的才能,才两年的合记开发综合集团,已经成为北平的顶级商团之一。
在座的东家们,自身的资产至少翻了五六七八倍,还有翻了十几二十几倍的。
不过合记是成立于北平的一家集资商团。
比起徽商建立的商团,江淮商人建立的商团,盐商建立的商团,还有广东福建商人,合记有自身的优势,却也有劣势。
在用工方面,始终不如其他商行扩充速度快。
北平抢人没人抢得过中华重工,内地抢人,合记又不如其余的大商行底蕴深。
“中华重工我们竞争不过,是因为他的垄断地位,其余商行我们抢不过,是因为他们根深蒂固。”
“但我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我们合记的商业模式,绝对是最先进的。”
“所以合记的未来,是毋庸置疑的,在未来四省大开发建设项目中,合记必定能走到最前沿。”
张薄提升东家们的信心。
“但是未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在用工抢人大战中,谁抢夺的工人越多,谁就能去扩张更多的工程。”
“为了合记的未来,为了大家各自的利益,合记全体东家都要出人出力,为合记工人抢夺大战付出努力。”
张薄是中华重工出来的激进型人才,对中华重工模式极其的了解。
在合记东家大议上,他还请了报社的记事。
记事第一次参加合记的东家大议,看着台上的张薄,惊讶的合不拢嘴。
人们都说这家伙邪的很,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什么话都敢说啊。
言语间,什么中华重工只能靠着垄断吃饭,什么各大顶级商团只不过靠着关系云云。
记事一边感叹,一边如实的记录下来。
随着报社的发展,盈利的提升,除了原来向报社投刊的人,报社也开始招募了自己的记事。
在一个月之间,十一省一地区,成立了十家报社。
这十家报社还需要北平来养活,但是北平原来的五家老报社,已经改制自负盈亏。
改制后,五家报社向外扩张,目前在山西行省和陕西行省,以及应天府设立了分社。
北平社会报,刊登了合计的全体东家大议。
“这家伙,怎么什么事都少不了他。”
“天天胡言乱语,迟早收拾他。”
“出风头的事情,绝对会有此人,不过此人厉害啊,通过报纸的宣传,合记的名声老少皆知。”
合记的招工待遇,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其实无非还是提供夫妻宿舍,保证每个月休息六天,贯彻男女工同享三个月产假等等。
但是通过合记的宣传,闹得沸沸扬扬,搞得好像是只有合记才有似的。
提高工人们的待遇。
各家的商行都在做,毕竟上面管的严。
其实对于这一点,大商行是乐意接受的,首先可以提高经商的门槛,减少竞争对手。
其次,大家都这么做,那么大家的成本还是一样的。
最怕的是有人不遵守规矩,却没有处罚,那么其余的人都会不遵守规矩。
因为自己遵守用工规矩,别人不遵守用工规矩,那么用工成本上竞争不过别人。
大明北方有朱高炽引领,通过中华重工和体系督导,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但是朱高炽不会允许其余外国商行的加入。
第四百三十九章 南方的态度
朝鲜年年几波去京城的使团,按照朝贡线路要经过北平,对于北平的发展是看得见的,其中的利益他们也眼红。
很早就有朝鲜使团的官员和随行人员,在北平从事贸易行业,把北平的商品带回朝鲜。
但朝鲜的官员和随行人员们,已经不满足小打小闹。
朝鲜很穷。
但是两班阶层不穷,他们的地下有大量的银子,以及有庞大的社会资源,属于两级社会。
“朝鲜的班臣卢顺义、高金权等人,想要在北平开设商团。”金忠不敢做主,来请示朱高炽。
朱高炽摇了摇头。
见状。
金忠以为朱高炽决绝了,说道:“我回去打发他们。”
朱高炽叫住了金忠。
“朝鲜的事情,我是有计划的,既不能让他们成为北平商团的竞争对手,但也不能把他们排之门外。”
金忠不太明白。
“全国一盘棋,在我的规划中,有统一的标准,形成一套用工规矩,既满足工厂的发展,又保障工人的地位和福利。”
“但如果允许朝鲜来北平开办商号,他们招聘自己本国的人,不用遵守我的这套规矩,那么在成本上,可以说没有哪个商行是他们的对手。”
“不会吧,朝鲜人哪里这么聪明。”金忠笑道:“朝鲜使团年年去京城,也没有学会南方的水稻技术啊。”
大明南方的水稻技术,是宋朝培育出来的,和古代的水稻技术已经有了质的发展,是这个世界最顶尖的。
种植技术不只是栽培方面,有许多配套的工程,主要是灌溉体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