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1 / 1)

('

原本是中下级军官,没有明初开国将领的耀眼,显得非常低调。

但是需要知道。

此人是从几十年的战火中,一步一步升了上来的。

其父随朱元璋起兵后战死沙场。

子承父业,十四岁领取火器从军,足足从军了三十三年,从小兵做起,至今的征虏将军。

可以说大明收复西南地区,并且稳定地方人心,多年来此人起到了极大作用。

“都起来吧。”

“杨文啊。”

朱元璋笑呵呵道。

“圣人。”

杨文看着多年未见的朱元璋,双眼热泪盈眶。

不知道的人以为此人是拍马屁之人。

只有深知情况的人,才会知道此人是真情流露。

他是朱元璋家乡子弟,父亲死的早,少年时期就养在朱元璋身旁,可以说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

在他心里,朱元璋不但是皇帝,还是他的长辈。

“咱想跟你挪个窝,不知道你舍不舍得你的瓶瓶罐罐呢。”

“圣人要属下去哪里,属下就去哪里,没有舍得和不舍得之说。”近五十岁的人,能说出这种话也不容易了。

换了一般人这么说,朱元璋只会反感,但眼前人不同,朱元璋忍不住又笑了。

“你去辽东吧,担任辽东总兵。”

辽东没有总兵。

那么杨文将是辽东第一任总兵。

“遵旨。”

杨文拱手说道。

“马宣多智,就让他辅助你吧。”

朱元璋指了指杨文身边的中年军官,那名中年军官向杨文拱手。

“好。”

杨文没有多问。

圣人想要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朱棣张了张嘴,他心里升起了不妙的感觉,难道父皇要对自己的长子出手了。

当着众人的面,朱棣忍住了。

但是心里紧张了起来。

原来是畏惧,现在是担心。

等两人走后,朱棣再也控制不住,急忙上前叫到:“父皇,这是误会。”

“误会?”

朱元璋好笑的看着老四。

五个儿子里。

他最满意的是标儿。

其余四个儿子中,最大期望的是老二。

但没曾想,临老临老,倒是原来不声不响的老四最出彩。

“圣人,郭将军到了。”

“让他进来。”

“你听一听是不是误会。”朱元璋轻轻说了一句。

听到来人的名字,朱棣心中升起不好的感觉。

郭英的儿子正是世子妃的父亲,来人也就是世子妃的祖父,大明现存的唯二开国功勋,掌禁军的人物。

郭英走了进来。

“把辽东之事向老四说一说。”朱元璋轻描淡写的吩咐道。

郭英看向朱棣,心中感慨万分。

不过郭英没有犹豫。

“世子去金州联系犬子,要求犬子掌控辽王军权,并要求犬子承诺,如果万一,犬子将带领辽东军队归顺燕王府。”

“好一个万一。”

朱元璋大笑。

朱棣如五雷轰顶。

他现在不是担心自己,而是忧虑自己的老大。

老大图谋金州,有野望辽东之心,虽然老大没有明说,但这些年的动作,朱棣还是隐隐有所猜测。

郭家可是老大的岳家,结果连郭家都出卖了老大,天下还有谁能保证不背叛老大呢。

这就是朱元璋的威望。

“老四啊,还是不是误会呀?”朱元璋笑着看向朱棣。

朱棣说不出来。

他选择了重新跪下。

“父皇,请让儿子回去北平吧,儿子必定管教好朱高炽,不让他出府半步。”

“是想父子齐上阵?”

朱棣差点哭了出来,“儿子如果有半点要违逆父皇的心思,天打五雷轰,天下人唾骂,永世不得翻身。”

“好了。”

朱元璋没有再笑。

“朕猜啊,朕下旨让咱那孙儿来京,他肯定是不来的,毕竟隔了辈,生疏了多年。”

“只是呢,有野心不是坏事,怕的是有没有这份能力。”

“你留在京城吧,多年戎马,估摸着你都忘记了读书,就在京城读读书,长长本事。”

朱棣猜不透了。

他不知道父皇到底怎么打算的。

本以为自己会遭到牵连,结果屁事没有。

但说没有事吧,可又被拘在京城,仿佛是“人质”一样。

“其实炽儿在北平治理的政绩不错,儿子当着父皇的面,也敢拍着胸脯这么说。”

“炽儿和父皇一样在乎百姓,做出的所有事,都是以保障百姓的利益为先。”

朱棣开始为朱高炽说好话。

“天下哪里有不流血的变革,不经受流血,没得到考验的变革,如何证明是成功的呢。”

“你儿子想要变天,凭本事来吧,让天下人心服口服,否则闹出的麻烦,就不要害怕引来的惩罚。”

朱元璋挥了挥手。

他累了。

他这一生,从来不信天上掉下来的幸福。

天上掉下来的幸福。

只能让人们幸福一时,但最后会痛苦一世。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上位者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

想要承受多大的福利,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精神。

总眼睛里羡慕别人,却看不到别人当年的努力。

幸福从来不是掉下来的。

活在幸福中的民族,必然最先有强悍的文明精神。

保持住这股文明精神,那么就能保住幸福。

当失去了这股精神,则现有的幸福也留不住多长时间,必将逐渐消散。

“你儿子不是常常提及要建设精神文明么,说明他是懂道理的,不能小瞧他呀。”

“你这个当父亲的,看来还不如我这个爷爷了解他啊。”

朱元璋直起了腰。

“就来让他爷爷看看他的精神文明是何样的,配不配得起他想要的位。”

“让天下人看看,能不能让天下人服气。”

第四百零一章 控制粮食命脉

天津贸易中心。

漕河的大终点地区,是北平对外进出商贸的中心。

“去年的一年,从南方贸易买入麻棉布匹一百七十二万匹,丝绸类合计十六万匹。”

“扇,笔,墨,屏风,玉,牛角等,合计七万担。”

……

“卖出玻璃两万担,各色农具六万筐,蒸汽机一千二百余台,焦炭十二万斤……”

“加上对朝对日贸易”

“贸易进额预估三百二十一万元。”

“贸易出额预估五百一十万元。”

这份报表,朱高炽并不太满意。

万历年间,总贸易两高达七亿两,平均每年一千四百万两,这个时候的西班牙大帆船贸易还未兴起。

海贸的总量只占极少的比例。

不过也不能说不合格。

毕竟是北平一地而已,贸易量虽然远不如一千四百万两银子,但那是全国。

“商税并不是我最看重的,看重的是商业贸易带来的底蕴,是支持粮票信誉体系的重要根基之一。”

“对于加大贸易,是需要引导的,物资流通效率越高,能极大的提升人均财富,这个过程对于经济建设非常的重要。”

每一笔交易都是对粮票体系的支持,粮票的坚挺。

交易媒介是基础功能。

为什么不直接以物易物呢,因为这是低级的生产方式,性价比最低的一种。

只有诞生货币交易才是更高级的模式。

而随着纸币的建立,商品的重要性则凸显了出来。

大基建工程下,粮票是要撒出海量的资金的。

这个资金如果流向百姓手中,带来的就是灾难,只有流入了市场,流入了商贸交易,才能避免这个灾难。

缺少了资金不利经济发展,只有雄厚的资金,才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生产和产业升级。

但是大量的资金,又要控制不能全部流入民间,否则就容易造成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