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这里只知道王府,不知道朝廷,那么我需要改变这个现象,让你们知道朝廷,而不是王府。”
“为了这个目的,所有人都可以牺牲,包括你,也包括我。”
“王府不是圣人定下的吗。”
军官质问道。
“圣人要求军权归于王府,藩王守卫边疆,那我们卫所听从王府之命,何错之有?”
“圣人和朝廷是一体的,你们眼里有圣人,就应当有朝廷。”
“放屁,难道还要听你们这些当官的才对?”
“圣人老了,会有新的圣人,而朝廷不变,你们只知王府而不知朝廷,那么在新圣人当朝的时候,你们眼里会有新圣人吗?”
“如果圣人要求削藩的那天,你们会支持王府,或者是听从朝廷之命?”
军官喉咙动了动,言语卡在咽喉处。
叶希贤的问题,军官答不上来。
他脑子里一团乱。
他突然佩服起眼前的官员来,这个想法吓到了他,他连忙驱赶了出去,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同袍。
“你难道就不在乎自己的安危?”
叶希贤其实想要说些什么。
他是读圣贤书的。
他并不是杀人恶魔。
对于那些被他杀死的人,他突然间觉得该说些什么。
“我刚来北平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心里的主意是敲打王府一番。”
“可是我很快发现了不同,北平的变化太大,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在路上的走动轻快又活跃。”
“然后我去了工厂,见了大名鼎鼎的工厂,也知道了这些变化,特别是当我知道北平的铁产量的那一刻,我甚至开始了恐惧。”
“这样不好么?”
“很好。”
叶希贤笑道:“可又不好,因为这是藩王治下,你应该读过书,知道如此下去会发生什么。”
“所以你要对付北平,对付我们?”
“不。”
叶希贤摇了摇头。
“工业化在应天府已经得到了支持,北平的工业是正确的,但是不应该控制在王府手中。”
“工业化控制在王府手中,这会为大明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大的灾害。”
“为了天下百姓,那么我并不后悔手上沾染的那些无辜人的性命,包括你,也包括现在的我。”
“你真不怕死?”
军官无力的问道。
“而且王府并不如你想的那么简单,难道王爷就坐不得天下,王爷也是圣人的儿子,以小王爷之才,说不定能让大明变得更好。”
叶希贤摇了摇头。
“无论输赢,这个过程会死很多的百姓,而你口中小王爷建立的工业化,应天府已经接受了。”
“既然工业化有了保障,那么王府又何必存在呢,让更多的百姓活着才是大义。”
军官看着叶希贤,心中五味杂陈。
“人的一生很长,会面临很多的抉择,但是在大义之事上不应该妥协。”
“百姓既大义。”
“为了天下苍生,任何人都可以被牺牲。”
“对小王爷何其不公?”军官说道:“小王爷发展了北平,提出了工业化,有了今日之局。”
“我本可以坐在家中饮着美酒,陪着妻儿,人生何其幸哉。”
“但当我大开杀戒的时候,已经做出舍命此地的准备。”
“正如我所言,为了天下大义,任何人都可以牺牲,何况区区世子公道。”
军官站起身,庄重的向叶希贤拱手行礼。
“先生大义,但我等粗俗之辈达不到先生的境界,我们只听王爷的,对不住了。”
军官留下了绳索。
他决定留此人全尸。
叶希贤摇了摇头,无奈的叹了口气。
不知道是叹气自己的死,还是叹气别的未了之事。
最后。
叶希贤整理了自己的容貌。
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元璋的应对
当朱高炽抵达卫司衙门的时候。
叶希贤上吊自尽畏罪自杀了。
这是朱高炽为叶希贤定下的罪名。
其实朱高炽理解叶希贤。
如果不能理解史书中余逢辰在朱棣身前自刎,以自杀阻止朱棣起兵造反的精神,也就无法理解叶希贤的行为。
朱棣错了吗?余逢辰错了吗?
余逢辰是迂腐吗?
余逢辰和朱棣的关系之深,不是姚广孝,金忠,葛诚这些人可以比拟的。
作为朱棣的伴读,余逢辰不但是朱棣的臣,还是朱棣的知己。
他知道朱棣不起兵造反的后果是死吗?
那么作为朱棣最亲近的外人,他仍然不允许朱棣造反。
哪怕朱棣会死。
他能在朱棣面前抽出宝剑,就说明他在朱棣心中的信任程度。
这把剑。
他无法刺向朱棣,他用来选择了自刎。
但无论如何。
朱棣最后胜利了,用尽了一生来弥补。
朱高炽没有认为自己是错的。
因为他要打造更辉煌的大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朱高炽为了这个大义,同样看来所有人都可以牺牲。
不久。
朱棣率领轻骑终于赶回了北平。
做了三件事。
免除世子监管北平之权。
叶希贤大逆不道,霍乱军中,畏罪自杀。
向圣人上奏自己失察之罪。
叶希贤之死。
在应天府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可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堂堂都察院御史,朝廷治理天下的耳目。
这件事不可能像朱棣上奏的那么简单定罪。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和前番圣人痛快的给旨意叶希贤不同,这回面对群臣激动的言论,圣人的反应竟然异常迟钝。
“根据锦衣卫调查,高勉一案可以认定是燕世子谋害,至于叶御史之事,由当地卫所兵变谋害了叶御史。”
锦衣卫指挥使李道信平静的说道。
朱元璋也很平静。
因为这件事他一早就猜到了,现在锦衣卫的调查,不过是印证了他的想法。
他这一辈子,什么风浪没有见过。
些许阴谋诡计岂能瞒得住他。
“还是不够大气啊。”
朱元璋叹了一声。
李道信什么都没听见,什么话也不说,就像一块木头立在大殿内。
什么事可以说话,什么事不可以说话。
比起上一任指挥使,他的老上司,李道信更有精准的判断。
和官员们不同。
当圣人下旨给叶希贤的那一刻,李道信就知道圣人的心思不会这么简单。
在官员们私下祝贺的时候,李道信冷眼旁观。
“此子缺乏静气,在这一点上不如他老子。”
“燕王之才委实非常人可比拟。”
李道信终于拍了句马屁。
他没有自己的想法。
圣人希望听到什么,他就说什么。
他知道圣人对燕王很满意,他就不会说燕王的坏话,除非圣人命他调查燕王,他也只会如实告知。
这才是他的为官之道,多年来接任锦衣卫,深得圣人信任,权利大过前任。
朱元璋沉吟。
官员们的担忧,他又岂能不知。
但是朱元璋又能怎么办呢。
老大老二先后离世。
老三是个无用之辈,能稳住山西不让人心烦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期望。
山西近些年不平静啊。
隔三差五的灾害,导致山西生流民。
幸亏有个北平,吸收了不少流民,否则朱元璋都还以山西会否发生乱民造反的事情而担忧。
至于老五。
对这个儿子朱元璋早就放弃,玩他的百草去吧。
自己和妻子生的五个儿子。
唯独老四朱棣成器。
从来没有让自己失望过,有朱棣在,朱元璋既放心北疆,又放心国内。
只可惜老四的儿子不省心。
朱元璋越来越迷茫。
他甚至有时候会做不出决定,这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哪怕最为难的时刻,他也心中如铁,从来不会迷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