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的伟大精神。
回去后的朱高炽,正式以王府,都司之命,开始改革北平现在的军制。
趁着朱棣没有回来之前。
现在的北平,只有朱棣有资格阻拦自己。
北平都指挥使陈亨,北平行都指挥同知房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张信……
接到王府的公文后,第一时间前往了北平城。
朱高炽的权力已经深入人心,具备了朱棣不在时,成为北平领导者的威望。
哪怕朱高炽还很年轻。
“卫所制度施行数十年来,已经略显弊端,战斗力参差不平,结合当下北平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铁道都出现了,蒸汽机火车都有了。
战争的形势肯定也要变了。
以前的攻防主要围绕要道,以后就是铁道,至少在北境是如此,谁控制了铁道,谁就获得了先手。
“今年下半年,围绕军事改革,由中华重工和都司拨付每年两百万粮票军费,从各卫招募精干,成立三万职业兵。”
“三万职业兵,将成为北平最精锐的军队,从人员到装备,从活力到后勤,将会发生全新的变革。”
“为了保障目标的顺利,都司各衙门,各卫需要全力配合,任何阻碍这一目标,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石匣营和旅顺口两处,实验新式装备和摸索新式战术至今,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经验。
在夏收完毕时,朱高炽就已经打算启动,因为叶希贤的到来打断了他的步骤。
现在他不在在乎此人,决定按照自己的脚步走下去。
自己是正义的。
自己代表了文明。
谁也阻止不了他的脚步。
金矿给了他底气。
粮票是什么?
纸。
在中华重工体系的保障下,粮票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现在。
亚洲第一金矿被探测出来,有力为粮票兜底,别说几百万,上亿的粮票朱高炽都敢超发。
当然,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百三十九章 东方的奇迹
工业大师是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1500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600年。
正是因为宋朝中国许多技术和思想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英国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约瑟·霍布森著。
朱高炽组织军事改革的时候,中华重工经济大管家蔡文找上了门。
他的神色严肃。
“北平孩童免费入学,虽然建立了多所学校,但是远远不够用,许多孩子无法入学。”
“现在要求建立新学校的申请很多,对中华重工已经构成了经济负担。”
朱高炽万万没想到。
随着他的大刀阔斧,粮票超发,基建兜底,先发生经济危机的却是教育业。
其他行业还稳的很。
朱高炽并不怕经济危机。
因为中国模式和西方自由经济模式不同。
中国模式可以顺,可以逆,甚至还能倒逆。
一个和平了几十年的国家,竟然被人说成是世界头号威胁,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威力所在。
“怎么回事?”朱高炽皱眉问道:“当初建学校时,让调研司进行过充分调研,根据工业人口制定的方案,并没有这个计划外的现象。”
蔡文回答不上来。
他对经济之道的认知,随着中华重工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在自己专业之外,蔡文并不是全才。
朱高炽见状没有为难蔡文,中华重工规模越来越巨大,如果不是人才的短缺,早就拆分成几个大行业部门了。
就像焦炭炼制厂。
如果能单独成立出来,更有利焦炭行业的发展。
冶铁行业等皆是如此。
但是人才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达不到后世人才行业细分的程度。
调研司得知后不敢怠慢。
学校建立计划可是建立在调研司调研成果上的,现在竟然出了漏洞,必然是调研司调研不利。
调研司原负责人是李伯升,现中华重工陕西负责人。
当年学校建立计划也是李伯升亲自调研。
他虽然已经离开了调研司,后来者却不敢把责任推到李伯升头上,只能亲自带队去下面调研。
“噼里啪啦。”
在二层的楼房,鞭炮燃放,烟雾中,一对新人拜天地。
亲族朋友乡亲。
场地上满是人头。
露天的场子上,方桌满是菜肴,还有买的大酒桶。
帮忙的七大姑六大姨,用酒瓶从酒桶中灌好酒,然后放到每张桌子上。
“一拜天地。”
……
司仪的声音中,周围的人们满脸笑容,孩子们在人群缝隙跑来跑去,欢笑追逐着满场跑的大鹅。
有的大人时不时呵斥一声,让孩子们收敛一刻。
但过不了多久。
孩童们又开始了追逐,仿佛不知道疲倦。
突然。
有大人嚷自己孩子不见了。
人们急忙去找。
甚至有人跑去沟渠。
夏天了,孩子们总喜欢往有水的地方跑。
索性人们虚惊一场。
那不见了的孩子,沉沉的睡在草垛中,身上脏兮兮一团,也热不醒他。
他玩的太累,身体到了极限,可是孩子不知道,最后眼一闭,上一刻还在活蹦乱跳,下一刻就已睡得酣甜无比。
因为新人结婚。
原本在一楼堆放满满的麦谷,被搬入了邻居家暂放。
“真没想到啊。”
酒桌上,几位老者喝着小酒闲聊。
第一席已经完了。
第二席开始。
不过没人叨扰这一桌,主家还专门让帮厨的乡亲们烧了两道菜送到这桌上。
这是乡间的德孝。
老人地位高。
“瓜娃子的孩子去矿上上班,他和婆娘在家种地,如今儿媳妇也有了。”
“现在的人真幸福。”
一位后生受长辈的命令,为这桌老人送来新的一壶酒。
后生恭敬的把酒放在桌子上,正准备离开,被老人们叫住了。
“狗娃你在高……高学堂读书,懂得道理多,你来说说看。”老人不知道高年级。
几位老人你一言我一眼,对世道感到迷茫。
后生耐心听完后,笑着说道:“农业让人们吃饱肚子,但是无法让人富裕起来,因为人均田亩有限。”
“在新的生产工具打破这个限制,以及人均土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靠田亩只能吃饱肚子。”
“只有发展工业,让社会资源大大增加,人们才能富裕起来。”
“正所谓书本中所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读书的娃。
自古在乡村就是高人一等的,与老人地位平等。
几名老人拉着后生坐下,还为后生倒了一杯酒,后生不敢辞,也就陪着喝了一口。
“这句话是何意?”
主桌上,吸引了一些人。
还有大人专门拉着自己小孩过来,督促道:“学学你哥,整天就知道玩。”
这份受人尊敬环境下。
后生如何会没有责任感呢,他有成为大人的自觉,有对自身督促的使命感。
“没有农业,百姓的生活就没有了基本保障,社会就要动荡无法稳定。”
“没有工业,社会就没有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
“没有商业活动,社会资源就得不到交流,百姓的生活难以持续。其中蕴含的深意是指,社会上离开哪个行业都不行。”
有人问道:“以前没有工业,日子不也是这么过的么。”
后生摇了摇头。
“没有工业,人们使用工具的成本就高,用不起工具,也买不起商品,所以才有一口锅传三代。”
“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工具和商品的价格才会越来越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