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王和秦王不一样,如今的时局也不一样。
更不用说如果告诉叶希贤,是墨麟的安排,无异于又得罪了自己的直接上司。
怎么看对自己都不利。
叶希贤名声大,最后拍拍屁股回了京城,自己还要在北平做官呢。
气势汹汹的叶希贤,面对铁桶一般的北平,很快就吃了第一个憋,竟然连想要审问的人都拿不到。
这个打击,让他突然间醒悟。
现在不是太子时期了,当年他们在藩王面前轻易可以做到的事,现在已经变了。
要是太子还在。
叶希贤再一次感叹。
不是他们当年计划周密,让藩王不敢反对,而是藩王们不敢违背太子。
……
应天府。
齐泰和黄子澄在东角门密谈,皇太孙朱允炆在乾清宫为朱元璋泡脚。
太医院有位老名医,开了泡脚的药方,短短的时日就让朱元璋减轻了痛苦。
所以无论炎热还冷,每日都会泡脚用来养生。
朱允炆仁孝之名传遍应天府。
今天他又亲自来为爷爷泡脚,减轻爷爷的病痛。
“你觉得叶希贤想要用高勉之事当做突破口,用来打击燕王的权势,此事能否成功?”
朱允炆最信任的是自己的先生黄子澄。
那么当下朱元璋比较看重的就是齐泰。
俩位“新派”人物,联合地方上名望高的方孝孺,逐渐成为皇太孙的旗帜人物。
朱元璋老眼昏花,许多事需要官员来讲解。
齐泰由朱元璋亲自赐名,深得信任的后进,如今已被提拔兵部左侍郎。
他现在比兵部尚书茹瑺说话都管用。
因为他常陪朱元璋身边,朱元璋会咨询许多事情,此人丰富的知识,面对朱元璋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回答的上,并且详细无比,有条有理,无可挑剔。
相当于朱元璋的顾问。
整个朝堂这些年,齐泰可以说是陪伴朱元璋时间最久的官员。
包括整个国家的国防情况,齐泰知根知底。
听到黄子澄的问题,齐泰摇了摇头。
“如果叶希贤还是指望原来的一套方式,只怕这回会让他失望了。”“你认为叶希贤会失败?”
黄子澄不太相信。
齐泰和黄子澄性格不一样。
黄子澄喜欢先易后难。
而齐泰则认为擒贼先擒王。
这是两人的作风造就的不同。
齐泰了解国家兵事,所以在削藩时,坚定的要先拿朱棣开刀,率先拿下硬骨头,不给朱棣留机会。
而黄子澄喜欢谋略,先从势力更弱的藩王下手,以势压人。
最终的结果很清晰。
黄子澄的计划是错误的。
严苛至极的削藩之策,反而让藩王们获得了不少同情,对朝廷的声望受到了打击。
因此才有朱允炆喊出莫要伤我王叔的话,力求挽回自己的声誉。
朱允炆对朱棣有个屁的感情。
最后朱棣造反喊出的口号,颇有些“理直气壮”的味道。
“前些年诸王进京,皇太孙还要向藩王们行叔侄礼,从那时候就已经变了。”
齐泰惋惜的说道。
“这是礼。”
“这是固执。”
两人各自争了一句,随后转移了话题。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还得看圣人。”
“现在燕王的权势已经这么大了,再不加以阻止,真的就任由燕王的权势发展下去吗?”
“圣人心中自有主意。”
“这可不像你。”黄子澄露出纳闷的眼神。
“等会进去后你不要说话。”
殿内。
朱元璋很少离开乾清宫了。
他斜躺着把脚放入药桶,身前一位极年轻的年轻人,跪在木桶前,脸上满是笑容。
“皇爷爷一点也不老。”
皇太孙身后还有一帮伺候的太监。
“咱戎马一生,锻造了一副好体魄,至今六十有九,睡得好觉,吃的下饭,头脑也清醒。”
“所以啊,咱让你父亲,还有你的那些叔叔们从小练军伍。”
说到一半朱元璋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长子和次子的离去,虽然已经过了这么久,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根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
哪怕朱元璋有了许多儿子,可有些儿子是不同的,是他前半生的回忆。
那半生的奋斗,已经成为了朱元璋放不下的往事。
那些年的事情朱元璋历历在目,记得很详细,反倒是这些年的事,朱元璋记不全。
此时。
太医院的老太医进来为朱元璋捏脚,让朱元璋躺下来,齐泰等人便跟着进来。
“燕王在大宁外兀良哈秃的功劳,请圣人示下,当如何犒赏。”
齐泰规规矩矩的问道。
一旁的黄子澄差点就要出声,想到刚才齐泰的交代才忍住。
如果按照以往的作风,例如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对朱棣和朱棣麾下的将士给予了丰厚赏赐。
正是这一次的大犒赏,让朱棣在北平的声望开始起势。
“你们看着办吧。”
朱元璋淡淡的吩咐道。
朱元璋的态度,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一旁的皇太孙朱允炆低下头,努力保持平静的面容,生怕露出笑容被人看到。
最后。
众人退出大殿。
朱元璋望着皇太孙的身影久久无言。
谁也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朱元璋很迷茫。
皇太孙仁厚好学,但是皇太孙并不是没有韬晦。
朱元璋知道皇太孙对自己的一些政策是不满的。
例如对江淮施行重税,对佛道免税田的标准太高不满等等。
作为守成之君,朱允炆在朱元璋心中是不错的。
三十年严格治理的国家,到了今日,民间需要这样的君主。
只是朱元璋无法肯定,朱允炆是否有做好治理国家的准备,自己离去的那天。
大明能在皇太孙手里继承下去吗。
朱元璋招了招手。
一名太监从盒子里捧出一幅画。
这幅画是锦衣卫派人去北平画的北平市井图。
画里。
夜晚被灯火照得通明。
行人中,有不少穿着各色绸缎的人,轿子里有向外露出脑袋的小姐,还有售卖果品饮料的摊子。
十几名小孩追着蹴鞠奔跑。
挑着担子的小贩,手里拿着拨浪鼓摇着。
几名穿着中华重工工衣的工人,左胸口上绣着的燕子很显眼,这些人脸上充满了自信。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迷茫。
第三百三十七章 巨大的金山
“朕自布衣开创鸿业,荷天地眷佑、将士宣劳,不数年间,削平群雄,混一海宇。”
“惟尔西番朵甘、乌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
“迩使者还言各官,公勤乃职,军民乐业,朕甚嘉焉。”
“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
“呜呼,劝赏者,国家之大法;报效者,臣子所当为。宜体朕心,益遵纪律。”
这是朱元璋对边疆民族的政策。
陕西行都司西部的哈密卫,也就是后世新疆的东部地区,南部是朵甘宣慰司,然后乌斯藏都司,也就是后世的西藏。
包括云南,贵州各地区,都在洪武一朝加深了控制。
多年来推行的土司朝贡制度,让儒家文化得以传播,各部逐渐遵循明制。
荒漠上。
朱棣与宋晟骑马并肩而行。
在数千骑兵的拱卫中,两人畅所欲言。
宋晟指了指西边的哈密方向。
“纳忽里是察合台系,洪武十三年见我大军抵近,选择了出城归顺,圣人不愿妄动兵戈,以至生灵涂太,因此接受纳忽里称臣纳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