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类的工厂和矿区,主要来源是民户。
还有例如中华重工厂区和宿舍区外兴起的集市,吸引了不少的摊贩,这些都来自于乡间。
这些新的现象,要看如何解释互知丁业之法。
不同的司法解释,那么这些现象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就有不同的区别。
如果让朱高炽来解释,那自然是合法的。
可如果让反方来解释,肯定就是不合法的。
而司法解释权,掌控在按察使司手中,王臬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接拿捏到了中华重工和其体系的七寸上。
以成熟的逻辑,和后世成果的经验来看,这种司法解释是违背自然道理的。
可要知道这种现象,是必定会发生的。
因为现实就发生了。
如果专业的解释,后世有个名词,叫做“阵痛”,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遇到的“阵痛”问题。
在英国则是圈地运动。
普通人的印象中,圈地运动虽然对百姓不好,却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但是这些普通人不知道的是,圈地运动早已经被学术界证明,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反而是历史的倒退。
朱高炽无法改变王礼的想法,这位皇太孙一系的官员。
所以他决定拉拢眼前这些北平中下层实权官员,从现实中,做到让王礼无法落实的地步。
其实这很被动。
但是朱高炽和王府的名器,只能做到这样,必须抢在王礼落实他的政策之前,先做好预防措施。
比起当年太子一系官员,出手拿掉燕山左护卫指挥使一职,当时的朱棣根本不敢反抗。
现在的皇太孙一系,实力还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至少王府还敢反击。
朱允炆比起他的父亲朱标,两者的名望不可同日而语,差别是巨大的。
如果朱标在世,哪怕是现在的朱高炽也束手无策,需要改换当下的发展思路。
“互知丁业的目的,在当时的社会情形,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升,恢复社会生产,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
朱高炽沉重的说道。
几位官员认真的倾听,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真的出于一片公心。
他们和中华重工绑定的太深。
例如苏观。
中华重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正是当年他的支持,他可是把冶铁所衙门所在地都给让了出去。
虽然是因为圣人下诏罢官铁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如果王礼打击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并且形成了司法定论,那他苏观在前程上会受到牵连。
更何况他和朱高炽多年的交情,以及一些隐晦的政治利益,都迫使他无法独善其身。
朱高炽一脸的义正言辞,庄重的继续说:“中华重工发展的目的也是如此,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同的。”
“为了保证工业化在北平的持续发展,所需要面对许多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将会遇到的冲击前,更需要部分开明官员来保护这份成果。”
“为中华重工保驾护航,也是为了百姓们的幸福,更为了大明的发展,我拜托诸位了。”
几位官员连忙起身。
“小王爷言重,也请小王爷放心,在中华重工之事上,我等义不容辞。”
苏观等人保证道。
送别了几位官员,朱高炽回去了书房。
先是李学颜,后是练子宁,现在是王礼,一个比一个大的挑战,不但让朱高炽没有愤怒,反而奋进了起来。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副大字写完,朱高炽才沉下心。
此时。
朱棣亲自来了,刚好看到了朱高炽写的字,看着这幅字,朱棣久久无言。
“老大,你去一趟大宁。”
“为何?”
“大宁有敌踪的消息传来,你带军去大宁巡视一趟吧,也算是增加军事上的了解。”
“等我写完这篇理论。”
朱高炽没有反对。
第二百九十一章 工人时代
技术报
最新的内容,刊登了朱高炽的文章。
“从秦汉研究百草,到唐朝时出现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乃至宋朝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先民的技术成果,让中国农业产量得到永久性的提升,为农业发展打造了有力的基础。”
“奠定了千年以来的农业格局,在这份基础上,土地上已经诞生了多余的人力。”
“宋朝高度发达的城市人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
“多出来的人口,继续束缚在土地上,不但不会让土地多出更多的粮食,反而让人均粮食下降,也就是人均生产财富降低。”
“不改变这个现象,人们会越来越穷困,因为他们能分配到的生产资源会越来越少。”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把富裕人口吸收到工业之中,有利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最终提高社会生产资源。”
“在社会资源总量提升中,不但保证了人均财富,还会大大增加人们的财富。”
“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工业的发展是无限的。”
“投入工业的人越多,工厂会越规模化,越发成熟化,有利的促进技术的发展。”
“众多的新技术,会让生产效率提升,成倍增加社会生产资源总量。”
“这些生产资源总量,需要通过调节分配,让社会中每个人,都分到他该有的生产资源。”
……
这是一篇很高深的理论知识,对当前的大明来说,是很新奇的,加上出自朱高炽之手,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
如果没有现实参照物,那么理论只是理论,没有下层支持,会显得很空洞。
但是朱高炽已经创办了中华重工,打造了中华重工体系。
那么结合中华重工的现象来印证这篇理论,就能让人们清晰的解释,为什么北平的百姓越来越富。
在朱高炽的文章下,还有几篇来自调研司的数据,采集于北平各地农村。
田亩产量,一户人家理论上可以种植的田亩数,以及这些田亩数可以生产多少粮食。
在北方夏麦秋粟,还有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在南方水稻为主,豆料为辅。
南方的亩产年产量要高于北方。
各地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同,北方有的地方是一亩全年产量在两石头,南方有的地方一亩全年产量是三四五石不等。
要知道,哪怕十四纪的英国,亩产量也才九十七斤,而汉朝的亩产量就已经远远超过英国。
朱高炽发表了工业发展重要性的理论,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持,他不得而知。
现在的他,奉朱棣之命,第一次亲自带领军队,虽然规模不大,可毕竟是首次。
为了保障朱高炽此行的顺利,更不容许失败,朱棣精挑细选,任命唐云为朱高炽保驾护航。
从燕山三护卫中,挑选出了三千精锐骑兵,并派出驻扎密云的石匣营,任命丘福为先锋大将。
朱高炽最后还带上了两个弟弟。
卫所挑选军队,以及都司准备粮草,并下发公文沿途各卫,由军工联合办出面,维持军队乘坐铁道事宜。
在这个过程中,朱高炽召集中华重工的几位大掌柜,开了一场小会议。
“在这个紧要关头离开北平,我是不愿意的,但是父命难违,等我离开后,会有很多人失望。”
朱高炽面色平静的说道。
王府的实力提升,一定会引起诸多的反弹,王礼的举动,既有社会矛盾的原因,更有来自官府对王府的打压。
最开始因为太子死,加上朱棣在北平的威信,中华重工在北平的诞生比较顺利。
在初期发展中,刁难因为秦王和晋王恢复兵权而告终。
再后来。
中华重工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李学颜来北平“兴风作浪”的动作,在即将下一步的时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