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政司该如何做出反应,此类事没有前例。
如果是在陕西。
那么陕西布政司早就和秦王府发生了冲突,最终向朝廷弹劾。
但这里是北平。
所以布政司和王府之间的关系,不像陕西那么激烈,保持了面上的和睦。
再加上北平的变化,所有人都看得见。
王府在道义上,更加站的牢固。
道义。
很多时候没有什么用,但更多的时候,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北平布政司消极的应对措施,正好放纵了王府的行为,军户的增加,的确扩充了王府的实力。
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燕王重新获得北平兵权,至今没有说要取消燕王对北平诸卫的控制权。
这是高层政治的逻辑,和基层是不一样的。
基层的条条框框,是高层制定的,基层的工作人员,按照这些条框来做事。
而高层之间的关系,是高层的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决定。
不同的高层,就会诞生不同的政治格局。
犹如明初,因为秦王和燕王的性格区别,让两者与各地布政司的相处环境也不同,造就了陕西政治格局和北平政治格局的区别。
正是做人的道理。
做事要做人。
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出事,朱棣的历史成就,有环境因素,也有他性格因素。
做人,不是曲解成人情世故。
论做人的道理,朱高炽自认为不如朱棣,这是朱棣的长处,因此与官方的交道,朱高炽是交给了朱棣。
布政司衙门。
一张北平的舆图挂了起来,舆图前方,有好几位官员,其中布政司的两位大佬人物,颜钝和申逵都在。
“北平为二十三卫,五独立守御所,三护卫的格局,诸卫兵力可以凑出十四万上下,且各守要害,相互呼应。”
卫所的信息属于军事机密,哪怕是地方最高官员也无法过问,但是这些信息是明面上的,布政司了解这些并不算违制。
“去年,燕王府联合北平都司,奏请扩开平诸卫,这条提议被朝廷否定了。”
否定的原因,那人没有讲,但是在场的人心知肚明。
“虽然北平拓卫的提议被否,但是中华重工通过民籍工人转为军籍工人,加上今年在其余地方的扩张,可以说北平军籍人数至少涨了三成,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到底是多少,只有北平都司的相关官员,和燕王府高层才掌握,我们无法得知。”
听完后。
颜钝瞅了眼申逵。
申逵捧着茶杯,眉头盯着舆图紧锁,仿佛在思考的样子,但一直不发一言。
左布政使颜钝,嘴角露出嘲笑,然后转移了视线。
真是个老狐狸。
布政司两位大佬都没有出声,屋子的气氛安静了下来,能听见人们的呼吸声。
按察司副使墨麟好笑道:“对卫所的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看啊,我们索性不要议了。”
王礼瞪了眼墨麟,墨麟回给对方不以为然的眼神,不过还是闭上了嘴。
王礼沉声说道:“必须让燕王给个交代。”
第二百八十六章 父子争论
“按察司向都司衙门提出要求,要了解中华重工民籍转军籍的名册,被都司衙门以军事秘密为由拒绝。”
“按察司的王礼非常不满,向咱来告状来了。”
北平王府。
朱棣在廊坊中,父子两人谈心。
“父王怎么回复的王礼?”朱高炽询问。
朱棣摸了摸下巴,平静的说:“咱自然是安抚了他,此人不好得罪,并告知他,咱会与都司商议章程出来。”
朱高炽懂了。
拖字诀。
“外面都传闻,说至少几万人转了军籍,其实只有万余人而已,告诉按察司也无妨,不过呢,此次让了步,下次就不好说了。”
朱棣教导长子做事的道理。
他会让步,但是需要让按察司先付出,如此才能让按察司得知王爷是明事理的,同时也不敢接二连三的逼迫王府。
道理极好,可违背了朱高炽的意愿。
北平几十卫所,按照名册,的确有十几万士兵。不过名册是名册,现实是现实。
十几万士兵中,能有几万充当主力的士兵就很了不起了。
真要是有十几万精兵在手,天下都可去的,这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的。
而且哪怕在后世,大毛的百万军队,真正具备野战能力的部队,占比也不会太高。
大明卫所模式,决定了七成士兵种地,三成士兵打仗,换句话说,能打仗的士兵占比在三成。
相比较北平的人口,这个数据已经很了不起了。
因为北平的地理环境和朝廷对北平定义的职能,让北平保持了这么多精兵和卫所。
“如果按察司对此事探究的厉害,咱就让步,这样的话,下一回他们就不好再强硬了。”
朱棣把自己的思路,告诉给了朱高炽。
如果要给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做政治的较量,或者说成妥协的艺术。
朱高炽不具备朱棣这种能力,或者说朱棣的想法,违背了朱高炽的目的。
虽然知道朱棣的做法,是当前最合适的,朱高炽仍然反对。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朱棣是靠着武力争夺天下的。
这个观点其实也没错。
朱棣的确通过许多的胜仗,打败了朝廷的军队,最后登上了皇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但是,武力的强大是有支撑的,不是凭空而来。
朱棣的造反时,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换句话说,当时北平的人心,在朱棣这里。
不少官员和将领,都选择投靠朱棣,而这个时候的朱棣,看上去没有什么胜算。
所以如何应对这次的矛盾,朱棣结合时局,有了他的方法,朱高炽也相信朱棣能妥善解决。
但是朱高炽需要一种更好的结果,虽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他觉得朱棣可以。
人尽其才嘛。
朱棣不光是会打仗的,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是么。
有能力的人,要多给他加担子。
所以朱高炽提出了要求。
“中华重工带动的民籍转军籍,虽然才万余人,但是绝对不会止步于此,不但会继续推动下去,还会改变卫所的训练模式,提高卫所士兵的精兵数量。”
朱棣盯着朱高炽,仿佛要看透他的心里。
此时。
朱棣语气严肃,没有了刚才的轻松气氛,较为严厉的质问。
“民改军的事,的确不够名正言顺,所以官府有话可以说,你一味的强求,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增加王府的实力,为靖难之役准备。
朱高炽露出无辜的眼神,委屈的说道:“为了改善卫所军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朱棣仔细看了看朱高炽的眼神,希望从中判断出是否真正的答案。
如果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嫡长子,不是燕王府的世子,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多力气。
按察司的权利很大,拿捏的机会也是恰到好处,在这件事上,朱棣的应对并不轻松。
两父子站在廊坊中,栏杆外是侍卫。
在远处是太液池。
景色优美,山青水秀,绿茵成林,人在其中,精神为之一振,本是两父子交心的好地方。
朱棣没有选择在书房,而是专门来到这里,因为他希望和儿子好好谈一谈。
现在的太液池还很小,在未来迁都北平后,太液池会几经扩建,成为大湖泊。
朱高炽认真的解释:“民籍转军籍,是百姓们自愿的,说明军户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在这个变化之前,同样是种地,军户还要承担打仗的风险,就凭这点,民户们天然就会瞧不起军户。”
至于靠战功成为将领,那是少数人。
多数的普通士兵,是成不了将领的,打了胜仗,多获得些赏赐,改善下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