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把火绳安进鸟铳扳机的龙头,所有装填工作算是完成。
十名士兵前手托住铳身的中部,后手开火门,即拿铳身后尾,人脸贴托后尾之上,用一只眼看后照门对前准星,前准星对准一百五十步外的靶子。
“放!”
一旁的另兵大声喊到。
士兵们用右手食指拨扳机向后,夹着燃烧的火绳的火绳夹往下一压,碰到了药室,然后药燃铳响。
“砰砰砰。”
士兵们中,升起一股烟雾,随后迎风飘散。
鸟铳的精度不低,但也达不到后世步枪的精度,不过靶子上,仍然有不少的弹点。
这个成绩,令将领们脸上动容。
如此的距离,如此的威力,如此的精度,和以往的火器大为不同,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士兵们重复了三轮,让成绩更有说服力。
十几杆未上弹的鸟铳,被送到台上,由诸将亲自审视,一旁还有人讲解。
“这里是枪机护板。”
“这个位置叫蛇杆。”
“这是主弹簧,这是连动臂,这是连杆与连动臂连接的开口,这是火绳夹,这是扳机杆……”
“鸟铳铳管的长度与口径之比大约在五十比一和七十比一之间,比现有火铳铳管与口径的比值大。”
“铳管长能使火药在铳膛内充分燃烧,产生较大的推力,使弹丸出膛后具有较大的初速度,获得平直的弹道,射中较远的目标。”
一旁的技术人员,骄傲的说道:“当然,这种结构设计,对鸟铳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由于要求铳管直且光滑,制造时花在钻筒的时间较长,因此制造鸟铳的费用比较高。”
“不过因为采用蒸汽机动力,制造成本达到了最低的地步。”
“制作鸟铳需要的材料,十斤铁才能出一斤精铁,以及需要各种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只有我中华重工有这个能力,可以海量的制造,整个天下都赶不上。”
对技术人员的得意,朱高炽没有反驳。
在明中期的嘉靖朝,鸟铳一年也才制造了一万杆,而当下的中华重工,一年也可以制造一万杆,还是在刚投入生产的情况下。
如果有需要,朱高炽可以建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因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让他有这个底气。
“鸟铳用的火绳,是麻绳制造,用盐水等特制药水浸泡晾干,点燃后,燃烧的速度非常缓慢,半个时辰只燃烧三存。”
众人望过去,果然火绳上,有隐隐若现的火星,处于燃烧的状态。
这些技术,除了蒸汽机技术,其余都是明中后期的技术,包括弹簧部件和特质火绳等。
朱高炽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唯独不满的是对装填速度有些不满意。
刚才他暗中算过,每轮发射间隔,大概要一分钟发射一发,而历史上戚家军的装填速速,是两分钟三发才算合格。
不过军事上,朱高炽不缺人才,毕竟现在是明初,多的是战火中成长的将领。
很快有人提议,可以使用三段射击法提高发射速度。
三段射击法是当下驻守云南的沐英发明的。
欧洲三段击战术的最早的记录是英国内战时,1746年的克洛登会战出现,比明朝要晚了数百年。
使用三段射击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火绳枪装填慢的弊端。
众人你一言我一眼,对新式火器都诞生了不少的想法,把现有的军事技术,搬用到鸟铳身上。
甚至提出了战车模式。
箭矢威力不如火药,鸟铳子弹可以射穿不少的障碍物,而明军士兵在车厢后面,却可以挡住箭矢,岂不是立于不败之地。
可能是碰巧,也可能是必然,正好是戚继光兵书中,对车兵与铳兵使用的一种战术之一。
第二百六十六章 十总队一百五十一分队
穿戴盔甲或者利用战车,使用弓箭的敌人,射不穿鸟铳兵的防御,而鸟铳的威力大,使用弓箭的敌人,哪怕穿着铠甲,也无法防御。
同样使用火器的敌人。
原来的火器威力和射程都不如鸟铳,那么鸟铳的射程可以击发,而使用原来火器的敌人,只能被动挨打。
“当然了。”丘福稳重的解释:“这是特定环境下的说法,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不可一概而论。”
一下午的时间。
校场上的骑兵,使用了三眼火铳,靠近目标时,直接三连发,射完了子弹,接触到目标时,直接把三眼火铳掉转头当大棒使用。
看上去势不可挡。
想想也是,谁能经得住这种战术。
然后是重炮和轻炮的试射,更加颠覆了人们对火炮的认知,不少人已经明白,新的战术已经迫在眉睫。
经过两日的时间,众人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例如对火铳兵的配备做出了决定。
每鸟铳一门,配给杖一根,锡鳖一个,药管三十个,铅子袋一个,铳套一个,细火药六斤,铅子三百个,火绳五根。
诸多的条例被定了下来,随后石匣营会用这些条例来实践,继续从中优化。
第三日。
朱高炽说道:“对这次新式火器的检阅,我非常的满意,石匣营要尽快练好新军,为北平诸卫提供经验。”
丘福上前一步抱拳领命,“请小王爷放心,末将必定严格训练,早日成军。”
朱高炽点点头,又对众人说道:“你们都是军中有经验的将领,新的火器威力你们也看见了,回去后,自己也要思考,不能空等石匣营。”
“喏。”
众人抱拳。
鸟铳,三眼火铳,佛郎机,红夷大炮,比起后世的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这是洪武朝。
还未进入十五世纪。
四样火器已经是划时代的产物,不过朱高炽也没有满足于此,对技术发展的支持,仍然是不留余地的。
火药司的研发工作,一直都在持续当中。
各项技术,例如提炼更好的矿质等,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技术上的突破,必定带来新的产品。
这些都需要时间,朱高炽只能给予工匠们最好的环境,加快技术更进的步伐。
在朱高炽返回北平的途中。
厂区轮休的工人,又大了一岁的赵宏回去了自己在北平的家中,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个有能力的人。
从学徒做起,成为一名柜上的掌柜,那时候,两兄弟的生活条件不错,才能读得起书。
后来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如果不是因为铁道工程队的出现,他们家里的房子恐怕也只能变卖,最后成为无产流民。
母亲在铁道工程队干杂活的时候,工钱不高,但是能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
等赵宏进入中华重工工作,母亲又去了北平大剧院,家里的收入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忧。
回到家中,母亲也回来了,赵宏很惊讶,自从母亲去了北平大剧院工作,比他都要忙。
“娘,你怎么回来了?”
赵家寡妇今非昔比,脸上不再有悲苦,充满了活力,和前些年判若两人。
三分的姿色,在精气饱满的样貌下,更显风韵犹存,毕竟才三十几岁的年龄。
不然也不会在铁道工程队做活时,遭到别的人的骚扰。
“我要和同事们出差,去一趟紫荆关,听说那里有孩子落水,被一名当兵的救了,但是当兵的却不幸淹死,我们要去了解详细事迹,如果是真的,说不定我们还要捐款。”
赵宏听完后,内心有些不高兴,但却忍住了抱怨。
母亲那些年为拉扯他们两兄弟吃了多少苦,赵宏仍然记忆犹新,没有忘记。
自从母亲去了北平大剧院,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可关于母亲的流言也多了起来。
一个寡妇,整日跟着一帮男女东奔西跑成何体统,不少人背地里这么说,赵宏也听见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