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户招工已经不像最开始那么简单了。
从军户贫困户,到后来北平全卫所的直招,如果明年继续大招工,恐怕会有些麻烦。
“北平二十三卫,军户近十三万户,除去正丁,余丁,理应可以提供十三万名工人。”
“不过考虑农田也需要壮劳力,但数万人还是能提供的,所以明年的招工,仍然以军户为主。”
朱高炽坚定的说道。
根据后世农史专家的观点,在战国时期,一个劳动力耕作能力在11.9亩。
与《淮南子》所说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差不多。
根据明亡后,隐居家乡,讲授理学并兼务农业,世称“杨园先生的著作《补农书》所言,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
综合诸多记载,与近代耕种情况,可以得出一个壮年劳动力,种植水田,一年可以种最多十亩,到十二亩田。
北方水田亩产平均一年两石,风调雨顺的年景,一年的产量是二十石。
军户的正丁,余丁,加上妇孺老弱,一年可以耕种至少三十亩的田地。
所以最好的情况,是一户九口之家,老中幼三代,有三十亩的田,减去征税役税等,以及家中口粮,粮种,可以获得十几两银子。
十几两银子,用来购买柴布油盐酱醋茶,以及其余的农具,锅碗瓢盆等,进入小康水平线。
但这是理想水平,保持了农业互助,和性价比最高的农业模式。
朱元璋下的旨意,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在北方,一户十五亩,是多数的情况,处于温饱线上,小康水平以下。
十五亩的劳作力度,加上耕牛,只需要一对夫妻就能合作完成,可以进入小康水平。
如果是两兄弟,各自成家,加上老人,一户三家人,则维持在温饱线上。
所以朱高炽要做的是,抽出其中的一户人家,投入到工业之中,用工业品来换粮食。
提升了经济水平,让一户三家人,同时进入小康水平。
但是传统农业面朝黄土地朝天,哪怕是同样的所得,工人也是令农民羡慕的。
而且工人的收入,本就远高于农户,可以换到更多的工业商品,从而拉开了距离。
这其中需要培育市场。
只发展生产力,需要百年的时间来完成市场,但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学习后世分配社会分工,优化生产关系,则只需要一代人。
朱高炽得出了结论,向周世丰强调道:“北平有十三万军户,可以提供十三万工人,中华重工的目标就是这十三万人。”
“至于民户,则由补充经济组织,例如煤矿区,蜂窝煤作坊,成衣作坊等来吸收。”
如此分配生产关系,不是朱高炽不在乎百姓,也不完全是靖难之役的原因。
军户苦啊。
又要重地还要打仗,连老百姓都鄙视军户的环境,不愿意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军户,生怕自家被牵连转为军籍。
所以目前的分配,朱高炽必须要优先军户。
“前面所言组织构架的三级关系,对于用工问题,中华重工同样要采取三级模式。”
“中华重工从军户招工,提高军户军户的财富,吸引民户加入军户,从而提高军户的社会地位,高于平均线。”
闻言,周世丰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不再提出疑问。
朱高炽后面的话没有说。
当中华重工吸纳了十三万工人,那说明北平的工业模式已经完成,接下来不过是技术的递进,以及向外的辐射。
当周世丰离开了办公室,文书房的文书,去等待室叫张辅和马林,两人跟着文书,进入办公室。
在他们等待的功夫,又有几个人进去等待室。
朱高炽听完文书的话,放弃了下午返回世子府的打算,中华重工的事务,不是轻易可以解决完的。
耐着性子,听完两人在大宁的事宜,其中有个关键人物。
“刘真。”
朱高炽喃喃道。
这个人名有些熟悉,但一下子想不起来。
因为坐久了,感觉有些麻木,朱高炽站起身挥动了下胳膊,活跃了下血管。
张辅和马林见状,连忙跟着站了起来。
“你们坐下,这是咱的习惯,与你们不相干。”朱高炽摆了摆手。
两人犹豫了下,重新坐了回去,身体拘谨,面色有些紧张和严肃,仿佛面对什么大事一样。
朱高炽走了两圈,想起了刘真是谁。
此人态度倾向朝廷,但也不敢直面朱棣,不是此人不能打仗,但是政治态度不坚定,所以给了朱棣打败他的机会。
想起了刘真,朱高炽又想到了一事。
“大宁都指挥佥事卜万你们见过没有?”朱高炽返回自己的位置坐下,问到办公桌对面的两人。
张辅摇了摇头,说道:“没有见到,但是听葛长史说,他在大宁时,见过一回,没有拒绝合作的事情。”
“有些奇怪啊。”朱高炽纳闷了。
根据历史表现,此人才是最坚定的朝廷忠义之士,陈亨后来都受制于人。
后来是朱棣用计策,哄骗了人们,以为卜万是他的人,被大宁官员把此人下狱,才让陈亨顺利掌控了诸卫,最后配合朱棣掌握了大宁。
想不通,朱高炽先按下此事,问道:“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张辅早就想过应对方法,建议的说:“可以先从其他的卫所入手,暂时略过刘真。”
“军户经济合作社对卫所有利,提升军户们的收入,到了收获的时候,该着急的就是刘真。”
“别的卫所都获得了好处,只有他那里保持现状,卫所下面的人,就会对他不满。”
“面对这种压力,由不得他不低头。”
下面的人都不服气了,权利就会被架空,有时候下面的压力,比上面的压力更能发挥作用。
“可以,就按照你说的办。”朱高炽同意,“马林的长处不在这方面,与卫所的交道,你全权负责,马林仍然负责军户经济合作社的日常事务。”
第二百零五章 得胜淀的诱惑
离开了工厂总部,回到了王府,太监来告知,今日有布政司的请帖,朱高炽猜到是垦田的事。
仔细了解后,的确如此。
布政使以布政司的名义,邀请王府出席,在三日后,检阅得胜淀治理成果事宜。
“得胜淀?”
“就是在大城以北,文安以东,霸州以南的,大片的洼地。”葛诚说道。
“听说官府在这边地方下了大力气,势要治理成功,计划得到三十万亩的良田,胃口可不小。”
朱高炽已经知道是哪片地方了。
根据他的了解,也不算做不到的事情,何况有了抽水用的蒸汽机,不过提前发生了而已。
并且后来可不止三十万亩田,并不是天方夜谭之事,看来官府还是下了力气的,并不是空口白牙,只为了政绩徒耗民力。
几日后。
朱高炽代表王爷,领着长史府,在得胜洼,与布政司官员们汇合,一起巡视成果。
“为了治理这片涝洼地,真是不容易啊。”颜钝下了轿子,在地头上和朱高炽并排行走。
其余人跟着他们的后面,浩浩荡荡数十人,周围还有兵丁。
如果朱棣在此,颜钝就会落后半步。
得胜淀是一片湿地,在白洋淀和大运河之间,地形非常复杂,水位深浅不一,既不能行舟,也不能徒涉。
得胜淀内还布满了小岛,岛上的植物都非常茂密,得胜淀周遭也遍植树木,远远看去就是一大片森林。
如今。
眼前在洼地上围筑圩堤,处处是开挖截流的水沟,在敌视较畅的洼地,或者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开挖浅而密的田间沟。
“的确不容易。”朱高炽赞叹道。
到了一处高地,视野开拓,已经搭建了好棚子,棚子下摆设的桌椅,桌子上有茶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