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可以卷起袖子大干特干,谁敢不服气。
诸王进京,朱高炽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干什么,在各种声音中,明确藩王的政治意义。
看起来是要求各藩王遵守法度,不得作威作福,并且下发《永鉴录》,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说教。
可永鉴录这个永,就说明了一切。
总之,朱元璋仍然会使用藩王,但是也考虑了文臣们的忧虑,不让藩王实力超过朝廷。
不过这个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的度,希望藩王什么军权都没有,有的人希望所有的藩王加起来,实力也不如朝廷。
而在朱元璋心目中,藩王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
对外的效果非常显著,至于对内。
蓝玉大案就离不开几个实权藩王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如果国内有人造反,就算京师不行,那还有外面遍地的藩王。
又为了保证朝廷的稳固。
燕王当下威望最大,所以设了宁王,还有改封地立沈王等。其次的晋王,在山西设代王,谷王。
反正朱高炽已经看穿了未来几年的政治局势,针对这个局面,他会在北平府内深根细作,通过经济控制大宁,辽东,然后用经济绑定陕西,陕西。
等秦王,晋王死后,燕王一举成为北境超然的势力,那时候朱元璋就算醒悟,也为时已晚,因为他的天命已到。
无论朱高炽在想什么,殿内的文臣武将们,视线不约而同的看向小王爷。
没有人意外,小王爷已经代理过王府权利一次。
至于小王爷的能力,也没有人质疑。
燕王府父子两人合起来,发挥的作用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遵王命!”
人们纷纷拱手说道。
……
王府。
朱棣明天就要出发,王妃看朱棣神色迟疑,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诸事安置妥当,为何还焦躁呢?”
“担心老大。”朱棣忍不住说道:“你可要盯着点。”
徐氏有些纳闷。
“你既然不放心老大,为何又把事情交付给他。”
徐氏的态度很明显,不愿意监督儿子。
以前朱棣离开北平,诸事会交付给她监督,长史府事无巨细都会通报王妃。
现在儿子大了,徐氏可不愿意再插手,免得母子生分。从小耳濡目染的徐氏,深知权利。
“老大胆大包天,素无顾忌,咱虽然把事情交给他,可心里没底,不是怕他做不好,而是怕他做的太多。”朱棣叹道。
“咱家只是王府,要守臣子本分,偏偏老大性格独断,颇有些不守本分。”
闻言,徐氏低下头不出声。
出身皇家,虽然是最富贵的人家,可面对的形势又不一样,“你既想打压老大,又舍不得老大的才能,老大有今日,不也是你一手支持的。”
“你想当个好父亲,偏逼我来当恶人。”徐氏摇头说道。
“唉。”
朱棣长叹。
如果自己能当太子就好了,可惜自己偏偏不是,也不可能当太子,上面还有两位同胞哥哥,下面有大哥儿子,怎么排也轮不到他。
只有一个排法。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这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从官员到百姓,没有任何人会希望是这种排法。
“你二弟来信了没有?”朱棣略过此事,关心的问道。
徐氏摇了摇头。
她的两位弟弟,大弟徐辉祖担任中军都督府都督,负责直隶诸卫等。
二弟徐增寿,今年提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只过了一个月,又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左军都督管辖范围,包括山东都司,辽东都司。
突然改任右军都督佥事,并不是圣人担心徐家权利太大,而是太子一系顾忌朱棣。
大弟是铁杆太子一系,支持太子乃至皇太孙,所以太子一系和大弟是同路人。
反倒是二弟和丈夫朱棣关系交好,两人从小关系就好。
如果二弟担任左军都督佥事,那朱棣更容易影响到辽东都司了。
特别是王府已经图谋了金州卫,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更不会允许这种情况。
所以二弟刚上任一个月不到,朝臣有人合起来出力,让圣人改主意调任了二弟。
朱棣不满道:“你大弟也不帮忙说话,是对徐增寿有意见,还是对咱有意见?”
“你刚还说了老大,你又何必为此事生气?看来你和老大也没有不同。”徐氏冷哼道。
长姐如母,两位弟弟从小听她的话,她可不愿意丈夫和弟弟们起生分。
朱棣无言以对。
大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兵事。
明初的五军都督府,可不是明末那种有名无实的地位。
徐家一门就担任了两军都督府,占据了五分之二,可见徐家在明初的显耀。
背后有如此权势的娘家,且作为徐家嫡长女的徐氏,地位还真不弱于燕王朱棣,当得起门当户对四个字。
“行,咱入京后,当面去问问徐辉祖。”朱棣不满道。
如果徐增寿没有改任,有他的协助,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朱棣都能说得上话。
徐氏没有劝阻。
对丈夫的心思,徐氏从小相熟,极其的了解。
虽然持重,可谁也能一点都不想呢。
多年来恪守严己,没有传出一丝不好的风闻,无论是对官员武将,还是对百姓匠户,朱棣都极为善待。
不但如此,而且文治武功,成绩卓越。
丈夫有大抱负,可惜他们这等人家,出身决定了一切,注定改不了的。
第二日。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骑上马,在王府卫队的队伍中,出城数十里送别父王。
还有诸多官员武将随行恭送,声势浩大。
北平布政使颜钝,也在城外相送。
朱高炽驻足观望。
当朱棣从京城回来,朝廷随之就是各省左右布政司,左右参政,按察使……诸多大员补齐了。
未来的形势堪忧,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大哥,回去吧。”朱高煦骑在马上,个头又长高了,鸭公嗓子让朱高煦压着声音说话。
“走吧。”
朱高炽点点头。
身侧还有轿子,里面坐着的是布政使,颜钝从车厢窗帘看了眼骑在马上的朱高炽,随后收回了视线。
在他们的身后,是北平的文武官员。
第二百章 大宁都司
在研发司后,朱高炽要求成立了调研司。
对工业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调研,从各厂选拔人才,充入调研司,李伯升担任司长。
依托数月前对中华重工调研的经验,深入化的工作,并且插足到民间事。
李伯升在文书房接触了不少事务,又下各工厂调研,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第一份调研,来自于工厂工人的情况。
“随着工人的收入增加,北平行省对工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以兴乐县农具厂为例,兴乐县农具的大卖,可见人们消费力的提升。”
“随之而起的,研发司认为,从明年开始,各地的耕牛会供不应求,如果总部提前布局,可以获得大利。”
李伯升来到世子府,递交了研发司的册子。
朱高炽看的仔细。
他现在坐镇王府,在世子府办公,无论是官员还是卫所,以及工厂,都来世子府汇报工作。
研发司提交的这个现象并没有令他意外,是后世已经走过的路程。
古代十户中,可能只有两三户才有耕牛可使用,甚至这个比例会更少,因为耕牛贵,贫民用不起。
当人们手里的钱变多了,那么买耕牛的人也会变多,因为有这个需求存在。
现在玻璃厂的玻璃价格贵,主要被徽商包圆了,运往南方售卖,面对的市场也不是普通百姓。
当随着产量增加,玻璃价格降低到极致,百姓们自然也就会购买玻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