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了级别,定下十八级。
从周世丰三级,徐宁定五级,万三定六级,王仁定八级……到新杂工十八级。
整个中华重工,有了明确的职位等级划分。
各分厂的厂长等级也有了区别,谁的等级高一目了然,打通了上升渠道。
中华重工的银仓,粮仓,建立了护厂队,朱高炽任命了自己的侍卫统领,也就是李彪兼任护厂队队长。
护厂队人员五百人,从卫所中招募军户,从王府要了侍卫编制,给了五个百户名额。
李彪因此也被升为副千户。
既然提拔了李彪,朱棣也痛快的松口,朱能也从副千户提拔为了千户。
刚好。
金州中左所的赏赐也下来了,朱元璋同意了朱棣的奏疏,任命孙岩为金州卫指挥使。
“以前扩充卫所到北境,地方官府都会上疏困难,没想到老四会主动要求。”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奏疏,忍不住笑道。
蒋献一言不发。
圣人不需要他说话。
朱元璋更加的苍老了,头上的白发丛生,比两年前变化很大,眼神也浑浊了不少。
但是精神气还是那么足,看上去仿佛在和什么较劲一样。
“北地多年来迁移卫所扩疆,可惜受困于生产,是叫生产力吧。”朱元璋想了想,记忆越来越不好。
“生产力,一到一百,真敢说呀。”朱元璋叹息了一声。
眼神中有些期盼,又有些怀疑。
他这一辈子,什么事物没有见过,天下事都在他的脑海里,可偏偏北平的密疏常常引起他的自我怀疑。
“老四的这个儿子,真是能打压别人的自信,难怪老四经常抱怨。”朱元璋突然笑道,“这样可不行,哪里像是当父亲的。”
喃喃自语后,朱元璋看向蒋献。
“你说说看,锦衣卫在王府的人地位很高,多年下来,会不会已经暴露了,老四可警醒着呢。”
朱元璋有些迟疑。
会不会投靠了老四?不然说的话,都是关于王府的好,虽然知道老四从小就不错,可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怀疑。
老二从小表现也好,可是就藩后,令他太失望了,辜负了他的信任。
蒋献迟疑了起来,他不敢给出准确的回复,犹豫了一番,忐忑说道:“应该没有被发现。”
为了万无一失,蒋献又补充了句:“只是燕王身边的谋士多谋,也有可能被怀疑,但他们绝对是无法确认的。”
朱元璋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了起来。
原来是怀疑儿子发现了自己的人,有些不高兴,可又不希望儿子傻傻的被锦衣卫瞒于股掌之中。
自己老了。
偌大的皇宫,皇后离自己去了,太子也离自己去了,再也没有值得他信任的人。
这么大的国家,需要成年的儿子啊,朱允炆年少,朱元璋担忧孙子担负不起重任。
朱元璋挥了挥手,打发了蒋献。
不久,旨意再出。
从应天府,浙江两地抽调军户到金州卫。
八千七百户,合计五万余人,由山东和北平供应物资,满足金州卫和复州卫屯田前期的需要。
金州卫和复州卫全部满编,并在复州数十里外,设永宁监城。
前番发配金州的罪民,朱元璋决定要赦了,可他也看破了老四的打算,不会就此顺着他。
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几百人能带领数万大军,万不能落到老四手中。
朱元璋原本想要杀掉,后来改变了主意,但也不愿意放任这股力量落入别人手中。
哪怕是老四也不行。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因地制宜分化官府
应天府。
太常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茹瑺,两人的矛盾已然公开化,闹得不可开交。
茹瑺是兵部尚书,权力比黄子澄大,资历也足。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探花出身,伴读东宫,教皇太孙治国之道,对储君的影响力大。
茹瑺虽然比黄子澄年轻,但是他入仕早,走的是国子监的路线。黄子澄要大九岁,但走的是科举正道,殿试第三。
两人各有优势和劣势,小九岁的茹瑺反而是老一派人物,大九岁的黄子澄却是新派人物。
在各方面的政见都有不和,新派对藩王的态度,要更加的激进,坚定的支持藩王误国论,认为要取消实封藩王。
老派则认为,这些年的成果,可见不应否定藩王对国家的贡献,但要采取平和的手段,收取藩王的权利,避免藩王势大,威胁到朝廷。
新派以黄子澄为首,以及兵部左侍郎齐泰,以及地方上养望的方孝孺,结合起来的势力不小。
总之。
老派和藩王对抗与合作多年,已经形成了默契,而和藩王接触不多的新派,不认可这个默契,认为是对藩王的妥协。
如未来的历史,茹瑺和黄子澄的矛盾,乃至闹到不能同堂的地步,在朱允炆登基后,黄子澄成为辅政大臣,茹瑺立刻被外派去了河南。
朱允炆则采取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削藩之策,全面取消实权藩王,甚至要物理消灭几位威望过高的藩王,丝毫不留余地,其中包括燕王朱棣。
那时候的朱棣,的确没想着造反。
他的燕山护卫被朝廷调去大宁,派来的官员武将接管北平各卫,朱棣只剩下了几百护卫,这个过程中朱棣一直没有反抗,装疯卖傻以保命。
直到有北平布政司的官吏向他通风报信,确定了朝廷已经决定要抓他去应天府,如果反抗就杀了他。
经过步步退让,形成最不利的局面下,朱棣才孤注一掷决定造反。
姚广孝从应天府回来,带回朝臣不和的消息,此时,朝廷对于金州,复州的旨意也下达了。
朱高炽原本是旧有的印象,习惯了明中后期的政治气氛。
藩王承袭爵位要先贿赂太监,武将袭职要贿赂官员,否则就无法承袭的地步。
看来是自己错了,明初的官员,藩王有拉拢过来的可能,例如官员向朱棣通风报信的事。
在面对藩王与武将的权利竞争中,官员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对抗阵线。
“粮票之事,在应天府可有动静?”朱棣最先问道,面色严肃,心里忧虑。
粮票的事,压在他心里日久,生怕惹来父皇的斥责。
姚广孝从应天府赶回北平,一路风尘仆仆,虽然脸色憔悴,却还是第一时间赶来王府。
“粮票之事御史叶希贤上奏过,不过此事没有引起动静,圣人也没有回复。”
“那就好。”朱棣松了口气,又纳闷的问道。“为何是他上奏?不应该是颜钝么。”
“这是好事。”
姚广孝笑道:“说明颜藩台态度倾向老派,对王府抱有一定的善意,不会抓住丁点小事就对王府不放。”
朱棣没有反驳,认可了姚广孝的看法。
一旁的朱高炽,见朱棣和姚广孝都这么认为颜钝,他有了个新想法。
颜钝的表现,以及朱允炆登基后,采取新派的削藩之策,而不信任此人,换了新的布政使。
那自己可以从中做文章啊。
根据后世的工业理论,工业发展的阶段,在最后一步才是带动农业,北平已经有了工业雏形,到了促进农业的地步。
农业之事,必须要布政司支持。
而发展北平的农业,又等于加强王府造反的实力。
朱高炽嘴角翘起。
朱棣余光看到了朱高炽的笑容,直觉头疼起来,不知道老大又打起了什么鬼主意。
老大一件接一件的谋划,没有片刻的停歇,仿佛不知疲倦乐在其中,最终全是让他来担着。
朱棣有些心累。
从前番辽东战事,到钱庄之事,一件接一件,朱棣很想喘口气,过几天安稳日子。
“老大,歇口气吧。”朱棣主动说道。
姚广孝愣了愣,不知道王爷所言何事,朱高炽也吓了一跳,朱棣怎么知道自己的心思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