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平和应天府不同。
应天府的经济发达,街面上有些许成衣店,而北平的街面,主要是订做,或者市民买布回家自己缝制。
如果是农村百姓,不少是用自家的麻面纺粗布,用来制作粗衣粗布,也就是自给自足。
不过后者的生产模式,会随着衣服价格的降低,社会分工的明细,百姓们会主动淘汰。
面对中华重工长期的订单,北平原本的几家铺子扩大了生产。
少则雇佣两三户,多则雇佣七八户,甚至十几户,开始诞生小作坊模式。
制作帽子的,制作成衣的,制作鞋子的。
外柜的管事有人提交了报告,想要建立制衣厂,这项建议被朱高炽否了。
朱棣得知后,叫来朱高炽。
朱棣这段时间,经常思考长子所讲的工业理论,有了一些理解,刚接受了集中生产,却听到长子又否决了此事,产生了疑惑。
“纺织业集中生产不是好事么,能促进生产力,为何你要拒绝?”朱棣满脸的纳闷。
“父王能不耻下问,令儿子极为佩服。”
“好好说话。”朱棣瞪了眼。
朱高炽收起笑容,不再打趣朱棣。
中国模式不是胡来,他打破了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理论,看起来是野蛮生长,其实也是暗合逻辑的。
乡村企业,是工业化道路的互补。
通常被外界认为不过是国家特有的扭曲产物,是人为推动出来,属于违背经济理论的现象。
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模式的乡村企业,和英国原始工业化浪潮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意义、机制和规律。
“这些半工半农的小作坊,补足了工业化前夕,还兼顾不到的地方,为转变全职工人和规模化大工厂生产提供了支援。”
“工厂产生了先富的人,先富的人创造市场,而这些小作坊,吸收了农村富余的人口,间接促进了市场。”
“简而言之,同工不同酬。”
“虽然都是工人,而中华重工的工人在天上,小作坊的工人在泥潭中。”
朱棣皱眉起来,老大说的话有些令他不舒服。
第一百八十六章 促进的纺织业
人们常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英国并不知道工业革命。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他们的眼前展开。
而这场工业革命,恰好是由英国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农村工业化运动所引爆。
直到后来,这场由农村原始工业化引爆的英国工业革命,才被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少数具有洞察力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察觉和意识到。
同样。
在八十年代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的环境下。
还无人能够敏锐抓住,或意识到这场农村工业化浪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八八年前后的中国,已经处在引爆工业革命的门口,却丝毫没有引起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媒体的重视。
而中国最伟大的总设计师,准确的看清了现象。
朱高炽也发现了朱棣的不快,同样也知道,他的不快来自于何处,所以认真解释道。
“中华重工的诞生,满打满算不到两年,虽然发展的很快,可仍然不具备兼顾所有人的能力。”
“目前中华重工的目标,仍然以军户为主,工匠为辅,那么对于民间,就需要这些作坊的存在。”
“吸收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为工业化道路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朱棣不满的说道:“岂不是不公平?”
朱棣谈公平,朱高炽没有觉得荒谬。
如果觉得荒诞,是因为对士农工商的误解。
士农工商。
出自于《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
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
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无论后世部分人,如何根据字面来解读成等级,也无论唐宋明如何脱变,至少管仲的原意,并不是分贵贱。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到了明朝时,士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官老爷。
所以明末的西方传教士,把大明称为理想国。
但这是因为社会的地位导致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划分,就跟富人有小三的现象,总不能因此解读成社会支持小三。
朱棣认为作为统治者,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而对老大的做法产生不满。
“大明农户太多了。”朱高炽轻声说道。
大明的城市人口,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足百分之十。
英国靠着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繁荣,支撑起了工业革命诞生的市场。
那么如何用一代人走完工业革命,首先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绕不过的问题。
英国自下而上,自然发展出来的果实,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自上而下,需要高超的手腕,一般人玩不转。
既要发展工业,又要刺激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者离不开。
后世七八到八八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从一百五十万个变为一千八百九十万个,为工业化提供了核动力。
中华重工解决军户问题,而作坊解决民户问题。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两条道路。
中华重工创造消费,刺激消费,带动民间经济,民间经济发展吸收农村人口。
等于中华重工又变成作坊经济的孵化器,为作坊经济提供本金,而靠着这些本金,作坊经济循环开动起来,越滚越大。
否则光靠中华重工的体量,未来顶多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工业人口。
最重要的是,朱高炽想要用一代人完成工业化道路,必定离不开作坊经济。
“难道就置之不理?人为划分?”朱棣理解了长子的难处,但还是觉得不是长远之道。
“当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就可以解决了。”
“机器生产机器?”
“中华重工目前属于第一阶段,机器生产商品的阶段。”这是第一次革命革命的特征。
朱高炽解释道:“当机器生产机器,即属于第二阶段,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机器生产机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在九五年到千禧年之间,是后世国家处在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门口阶段。
一旦按正确的顺序引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其自自我繁殖和盈利的能力,是任何金融危机都难以阻止的。
也是世界在那些年,无法阻挡中国崛起的关键原因。
无论是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零七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中国出口总量,与其增长趋势相比,永久性地减少了近百分之四十,也没能阻止中国的发展。
就如十九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十五次金融危机和一次四年的国内战争,这些都没有阻止美国,强劲发展成为下一个世界生产中心和超级大国。
这不是因为美国的所谓的知度优越,如知度经济学家所吹嘘的那样。
而是因为美国吸取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经验,自建国伊始,就采纳了一个正确的、有序推进的、从原始工业化到轻工业化再到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