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王和燕王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为了办理蓝玉,朱元璋借助了两位儿子的手,而为了万无一失,又加大了两位儿子的实权。
特别是燕王。
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无论地地盘还是军力,都远超过山西。
而且朱棣能征善战,多次的北征大胜,培养出了大批的军事人才,还有精锐士兵。
随着圣旨抵达北平,朱棣当日就离开了北平城,巡视各省府卫所,抓紧控制兵权。
北平城诸事,朱棣交给了朱高炽。
这是第一次。
世子府暂时成为了北平府的权利中心,十五岁的大公子,是北平城的管理者。
朱高炽把政事交给葛诚,军事交给唐云。
诸事遵守旧例。
并请了两人帮自己把关。
朱高炽已经想起了金忠是谁。
这位从王府的侍卫做起,一步步成为未来大明的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国。
为朱棣治理国家、太子朱高炽监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朱高炽通过中华重工,已经明白了个道理,作为上位者,需要的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而是懂用人的道理。
有金忠这种人才,自然要大用。
“关于北平的政务,咱不是很了解,需要两位先生的帮助,以后政务和军务,请两位先生协助。”
朱高炽笑着说道。
余逢辰是学识之士,通读书籍,为朱棣的伴读,掌管王府的一切文书和典籍,为朱棣出谋划策。
金忠已经是长史府的重要官员。
朱高炽不是不信任葛诚和唐云的能力,但是该防备的还是要防备,有这两人在,葛诚和唐云瞒蔽不了自己。
余逢辰资格最老,哪怕是朱高炽都不敢得罪。
“大公子勿忧,诸事都有前例可循,如果遇到无法决定的事情,可以让王府提供以前的例子。”
等余逢辰说完,金忠才开口说话。
“王爷虽然不在北平,但长史府管事多年,并不容易出错。”
朱高炽明白二人的意思。
政务嘛。
看起来复杂的很,其实也不复杂。
不过他也不会什么都不做,既然北平城到了自己的手上,自然要促进经济。
两手都要抓。
以葛诚为文官之首,以唐云为武官之首,两人各负责文武之事,余逢辰和金忠则为监督者。
朱棣把政务交给了朱高炽,朱高炽也不去了解细节,追求的是用人之道,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
除了每日要抽出一个时辰,听取葛诚,唐云的汇报,和咨询余逢辰和金忠,其余和往常一样。
出门的时间延后一个时辰,继续发出去工厂。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立合作社
“王爷先是巡视了北平诸卫,然后往北从密云开始,沿着各府卫所巡视。”
世子府。
葛诚,唐云,余逢辰,金忠,苏观,袁容,朱能,周世丰,徐宁十余人。
成分很杂。
有王府的藩臣,卫所的指挥使,武官,官府的中层官员,勋贵,以及白身。
朱能到底是副千户,虽然同样只听不说,比起周世丰和徐宁的脸色要自如些。
余逢辰对周世丰和徐宁最不假辞色,认为大公子有些胡闹。
“父王想要抓兵权,可靠父王走马观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朱高炽不置可否。
“王爷有名分,各家卫所不敢抗拒王爷命令的。”葛诚解释道:“而且不少人曾经在王爷麾下担任过将领。”
朱高炽没有怀疑朱棣在北平府的威信,但是达不到他想要的地步。
未来靖难的时候。
虽然不少的卫所选择加入朱棣,但也有不少卫所保持了中立,朱棣还要大老远去辽东借兵。
这兵借的,让出了大量的实控地盘。
虽然朵颜诸卫终明一朝,总体上服从大明的管理,但是仍然加大了辽东的安全隐患。
例如明中末期,左翼蒙古躲避势大的右翼蒙古俺答汗,也就是大明的顺义王。
以至于东迁,顺势吞并了朵颜诸位。
而辽东本就失去了先机,陷入了被动的战略形势,让辽东沦为两面作战的困境,为建州女真提供了征服各部女真,以屠戮手段压服各部,而崛起的机会。
而且因为兵力薄弱,多次以少胜多,靖难之役的大决战太多,损耗的军户太多了。
这都是朱高炽不愿意发生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对工业是巨亏的买卖。
全北平的军户,账册上的正丁有十余万,加上余丁,可以拉出二三十万大军。
如果把这股力量彻底掌握在手中,那么形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按照历史,这股力量不但有未保持中立的,还有不少加入朝廷的,哪怕是北平城的涿州三卫。
朱棣也是费了大力气,靠着运气才收服,差点成为了对手。
核心的力量,是王府的几百护卫而已。
至于燕山三卫,被朝廷以寻边的名义,调到了辽东。
加上北平行都司是从朱棣手中划出去的力量,特别是归入宁王的营州三护卫。
本是朱棣的老部下,且是野战军。
所以造反后的朱棣,必须要去辽东借兵,不但收回燕山三卫,也要获得营州三卫。
从战略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所以对于朱棣粗略的拉拢手段,朱高炽并不满意,他的计划是碾压朝廷,把伤亡减到最少。
从朱元璋死后,等朱允炆打压了其余各王,把矛头转向北平时,朱高炽就会采用最激烈的手段应对,直捣黄龙
用五年的时间,把北平二司的所有军户都控制在手中。
如果有可能,借助工业吸收人口,趁着秦王晋王先后死去的机会,顺势掌握陕西,山西的底层军户,以商业的名义间接控制。
“上阵父子兵。”
“父王拉拢高层,咱就拉拢低层的军户,控制了军户,就算不服气的将领也翻不了天。”
如何拉拢?
众人露出好奇的眼神。
“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余逢辰吊了句书袋子,开口说道:“获得人心无非是以利诱之。”
“而北平都司有二十三卫,五独立守御所,三护卫,合计十四万军户。”
“王府能拉拢上层,却拉拢不了下层,实为积蓄不足,例如一户一两银子,一年也是十四万两。”
而且在余逢辰看来,一户一两银子起不了多大作用。
如果翻倍,一户给二两银子,那一年就是二十八万两银子。
除非大公子把手里中华重工的利润投入进来,可余逢辰知道,大公子开销大,只铁道工工程队吸收的万余军户,每人一年十八两,导致并没有存银。
“只靠钱银买人心,买来的也不过是虚情假意。”朱高炽否决道。
任何事物都要恩威并施,形成一套制度。
例如铁道工程队的一万军户。
光靠工钱,哪怕是高薪,虽然能收获人心,可以让人们认真工作,却无法让人们卖命。
只有保持良好的军事组织,再加上钱银,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让军户上战场勇猛作战的根基。
没有相应的军事组织,一切都是扯淡,燕王府又不是国家,普通军户谁愿意提头造反。
朝廷才勉强有这个大义。
这是军人和工人的区别。
如果只看工钱,商人和煤场主岂不是有能打的军队,可遍观历史,也没哪个商人养出了强军。
相反。
只要保持了军事组织,哪怕军饷低,军户该上战场也得上战场。
所以朱高炽从来不会对军户直接发钱。
而是利用铁道工程队,保留了军人的组织,只要一声令下,即可开赴战场。
朱高炽没有再说下去,略过了此事,诸事敲定完毕,遵循旧例,留下了金忠,朱能,袁容,周世丰,徐宁。
在小王爷的示意下,周世丰开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