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空地上,取下布罩,呼吸着新鲜空气,朱高炽才觉得人清气爽,感叹道:“车间的环境,还需要改善啊。”
“已经改善过了。”
李二上前笑道:“以前的焦窑小,在地上挖坑,炼制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积水,但积水不多。”
“如今的焦窑大,积水就多了,王师傅想出了在地下铺设一层地室,让积水流淌到地室中。”
朱高炽诧异的看了眼李二,内心有些明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李二主动开口,为王本请功。
以前两人虽然有矛盾,但是技术为王,达者为先,看来李二服气了,也算是变相的向王本服软。
“王师傅有功啊。”
“小事而已,不足挂齿,工匠中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能全算我的头上。”王本谦虚道。
这句话朱高炽是认可的。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生产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积水问题。
从王本想到的建立地室,本不算异想天开,并且是迟早发被工厂想到的技术。
满足了技术的进步所需要的需求。
有了需求,就有了进步。
正如英国学者感叹,每当生产中,工厂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就会有聪明的工匠想出解决方法。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积水问题摆上了台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就会想到建立地室。
无数的这种小突破,也就是技术革命,也属于工业革命。
但是呢。
有些技术跨越幅度太大,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摸索出来的。
朱高炽看着小九提着木桶装上一辆马车,桶中装的无色透明的水,和正常的水没有两样。
这些水已经不是普通的水了。
是炼焦过程中,把清水洒入焦炉降温,和焦炉燃烧后得到的气体,也就是氨气。
氨气易溶于水,与清水结合,沉积下来流入到地室,形成了氨水。
王本不懂氨水,以为小王爷是好奇,所以解释道:“用清水降焦炉的温度,可以加快焦煤的形成,还可以防止焦炉裂开。”
朱高炽点点头。
古人不懂具体的化学成分,但是积累了经验,随着知识的进步,人们分析这些现象。
焦炉裂开,就是氨气的原因。
氨气不易燃烧,也不易爆炸。
但是在液氨状态下,高压环境中,满足了需要的条件,就会产生爆炸。
氨气本身不会爆炸,但焦炉中诞生的气体,会撑爆焦炉。
焦炉是土窑,在极端的环境下,会被氨气撑裂开,导致焦炉的损坏,让炼焦失败。
所以古人发现了这个现象。
氨气和空气的成分比例达到六比一,遇到明火即容易引燃,在密封的环境下,还会形成爆炸。
可这是焦炉,炼焦过程中,焦炉中的空气含量,满足不了这个条件。
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哪位先民,想到了加入清水降温,不但优化了炼焦技术,也意外对氨气起到了稀释作用。
以及在焦窑壁开了风口,因为密度的原因,烟雾会从焦窑正上方的烟囱冒出,而氨气则会从侧方的风口排除。
后人遵守这些先民的经验,解决了生产的问题。
就跟发现氨水施肥一样的道理。
氨水有肥效,可以直接施肥。
人们把这些废水倒入田地中,长久累月发现了土地肥沃,然后开始试着把氨水用来施肥农田。
随着氨水的浓度变化,又会发现要稀释使用,开始摸索加入多少水的效果最好。
第一百二十九章 抢地盘
小九和一名工人,推着二轮车离开。
这桶氨水,会被倒入麦田中观察,小九要亲自去观察跟踪。
水能吸收氨气,当吸收饱和之后,就无法吸收,所以桶中是合格的氨水
氨水需要撒入到土地中,不能直接接触农作物,否则容易灼伤茎叶。
朱高炽没有打算阻止他们的行为。
这个现象,正好能引起他们的重视,然后自己再点拨一二,氨水的技术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氨水的作用,很容易被发现,就跟后世发现一个现象,然后来研究一样的道理。
最初的技术,诞生的门槛都不高。
朱高炽考虑的是如何把氨水蒸馏成固态化肥。
人们把氨水长途运输的时候,发现失去了作用,遇到了问题,开始想着各种方法来解决。
最后摸索出来了原因,和总结出了办法来解决。
蒸馏成固态的化肥。
不但利于运输,也方便长期保存。
朱高炽没有跟着小九去农田,返回了办公室。
从抽屉中拿出本子开始记载。
直接把思路给小九就行了,至于如何运用到生产,朱高炽可不懂,不是他的强项,需要小九他们摸索。
就跟蒸汽机一样。
“煤炭中有水有气,经过燃烧挥发到空气中,可以称为氨气。”
“氨气能和水结合,称为氨水,氨水经过蒸馏,余八分一。”
古代有分数记载,《史记·天官书》就有“……三分二……九分八……”的写法。
“把青矾矿石在铁锅中,经过高温融化成液体。”
“青矾液与清水的配比是十比一,形成需要的青矾水。”
“青矾水和蒸馏后的氨水,配比是一比二,在蒸馏的过程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会发生融合,变为白色的沉淀颗粒物,可以叫做化肥。”
“小麦地种肥,每亩用化肥两斤,结合农家肥,化肥要先与干细土混匀,随拌随播。”
如果不用农家肥,一亩地要使用五斤化肥,朱高炽自然要结合使用,没这么浪费的。
其实后世的化肥用的多,其中也是有农家肥的。
不过经过了不少的工艺,城市中的农家肥,经过各种提炼,最后也用到农业肥料中。
“水稻秧头肥,每亩用化肥三斤,结合农家肥,如遇低温寒潮,必须保持浅水层,以免伤苗。”
“用作水稻浸秧根,每亩秧田用化肥一斤,对水一比五十,溶化后把秧苗根部浸在肥水里约半小时,即可插秧。”
“条播作物,可以先开沟条施肥料,然后播种。”
……
这个方子,朱高炽可不认为小九短期能摸索出来,可能足够他一生来研究了。
先民很多令人惊讶的方子,没有记载经过,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弄出来的,朱高炽也等不起。
等化肥制作出来,焦炭炼制厂又多了一笔进项。
还有煤黑,焦油等等。
每增加一项,就是多出一笔利润。
……
工厂入股了八家蜂窝煤,虽然不看重利润,但是王仁可以理直气壮的全身心投入到商馆了。
“你在外柜的收益,不比在商馆强?而且我看你比在外柜还要忙。”一名管事好奇的问道。
“那怎么能一样呢。”
“我可是馆主。”
“官迷啊。”那人恍然大悟。
“怎么是官迷,你不懂。”王仁懒得解释。
一万两银子,工厂不是一口气拿出来,而是随着各家的进度,根据项目的达成。
王仁迎着张全,和八名作坊主在会馆,研究北平府的舆图。
“我要河间府。”
“我要保定府。”
“凭什么。”
八个人指着舆图,抢着地盘,看的张全咋舌,好大的口气。
“还有那么多州府,大家消消气。”
王仁做和事老。
永平府没人抢,因为这里人口少。
北平府八家都在做,是大本营,谁也独占不了。
真定府,顺德府也不错,最好的是大名府,可大名府太远,谁都知道王府在那边的影响力不足。
那么最好的就是靠近北平府的保定府,以及靠近山东的河间府。
两府人口多,经济相对于较好。市场大,自然利润也大,谁也不愿意错过。
“我看啊,谁也不要吃独食,不光好的地方要去,不好的地方也要去,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