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事没这么简单。”
另外一人反驳道。
“如果要在陕西动手,圣人早就应该恢复秦王的护卫,才是万全之策。”
“可至今没有迹象,反而是武勋们在陕西获得了实权,继续拖下去,他们的实力更强了。”
“有可能是担心恢复秦王的护卫,会打草惊蛇。”
“此事干系重大,武勋们也不是好相与的,以圣人的手腕,不会放心交给外人,一定会让藩王参与。”
这就走到了死胡同,众人苦思起来。
“会不会。”有人迟疑,众人纷纷望过去,晋王也拭目以待。
“陕西事了,然后命他们再来山西?”
“来孤这里?”
晋王诧异道,随后怒道:“他们敢。”
山西一直被他当做自己的地盘,谁敢来犯。
那人眼神含有其他的意思,晋王见状,逐渐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起来。
突然,他有些明白了。
“如果真是如此,对孤有大利。”
那人满脸认同。
“如果安排在山西,圣人一定会事前,把山西诸卫所兵权,全部交给王爷。”
“恭喜王爷。”
“何喜之有。”晋王谦虚了一番,故意道,“此事还未有定论,当不得真。”
“还有四弟前番派使来服软,孤是他亲哥,大哥如今不在了,二哥又犯了事,孤要承担起做大哥的责任来。”
“哪里需要他还舍利于孤,天下如何有这种道理。”
晋王只觉得可笑。
堂堂藩王,派来的使者,竟然还会把商事慎重的提出来,真是有失体统。
只要自己能获得更大的权利,真要是获得全山西的兵权,那就是掌握了十几万大军。
什么三司,一朝回到二十年前,整个山西都由自己说的算,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听说蒸汽机利润颇丰。”那人有些犹豫。
晋王直接否了。
在他看来,有些事比黄白之物更重要。
四弟是有本事的人。
他能主动向自己低头,说明他眼里还是有自己这个三哥的。
北平也能拉出十几万大军,如果能把四弟拉拢到自己这边,到时候就能凑出三十万大军。
父皇老了,连武勋们都压不住,还要靠他们做儿子的来出手。
没多久。
从应天府来了一封密信,是缇骑送来的,看过后,晋王大笑不已。
这天起。
晋王仿佛变了个人。
以前抠抠搜搜的,什么都要巴拉到自己手里,突然变得极为大方,四处让利拉拢人。
这封密信,北平也收到了。
……
北平府。
天色渐寒,朱棣望着枯枝发呆。
自从离开应天就藩北平,除去母后崩逝和“大祥”回过应天府,再就是四年前回过一次。
不知道父皇可好。
以前父皇办胡党,面对的局势,比蓝玉要复杂多了。
可父皇雷厉风行,如何像如今,布局了几个月,还未开始动手,甚至发密信给自己。
这回父皇不但做足许多功夫,还务求尽善尽美,不敢有丝毫的遗漏,说明了什么?
父皇老了,还是他在担心。
担心他拿不下蓝玉。
蓝玉比起胡党案的那些开国功勋们,又算的了什么呢。
“父王。”
朱高炽进来,看到院中的朱棣。
“你来了。”
朱棣收回眼神。
“你二伯,三伯都没有说要掺和商事,不过他们想什么,哼。”朱棣冷哼了一声,“他们想要的更多。”
“那蒸汽机的事,儿子还去陕西,山西办吗?”
看到朱棣的神色,朱高炽有些担心。
不会又一场空吧。
“北平诸事摊子铺的大,用钱也多,只靠蒸汽机厂,儿子手头有些紧。”
朱高炽解释道。
“山东本来是可以盈利部分的,不过因为父皇的要求,所以中断了商路。”
“如果陕西,山西也不能成行,恐怕对工厂有些不利。”
“你眼里好像只有工厂,对其余的事不太关心。”
朱棣有些不满。
长子格局小了点。
朱高炽明白朱棣的意思,不过有些不以为然。
他就算关心国事,目前又能做什么改变,根据历史,这段时间本来就没有发生不好的事。
也就说有问题,但能解决。
“有父王在,以父王的才能,自然能应对一切,儿子并不担心国事,反倒是把工业推动起来,提高北平的实力,才是最对父王最有利的事情。”
朱棣听懂了话里头的意味,忍不住笑骂:“所谓因人施策,你倒是用到了你老子身上。”
“儿子不敢。”朱高炽低下头。
“陕西,山西的事情先缓一缓,过两月,等明年年初形势明朗后,再顺势而动。”
“至于你的难处嘛,北平全境随你布置,补上你损失的利益。”
朱高炽连忙抬起头。
这话说的可大了。
北平府可只是北平。
只是离北平越远,燕王府的影响力越小,反而是三司在管理,无论是卫所还是地方。
“发生了什么事吗?”
朱棣摇了摇头,并没有把密信的事情告诉长子。
这件事关顾国家社稷安危,他谁也没有透漏,到时按照密信中的吩咐做即可。
不过。
北平府要重回自己的手里了。
既然如此,自然为老大开方便之门。
“你放心去做就好,不会遇到阻力的,官府上的事情,自有咱来打发掉。”
朱棣敢这么说,那自己可就不客气了。
朱高炽忍不住露出笑容。
最近自己很顺啊。
秦王说不要自己的东西,晋王也不要自己的东西。
什么时候,蒸汽机变得这么丢份了。
太好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厂的人文
中华重工厂区,有一座十几间瓦房并排的建筑,每间瓦房不小,是中华重工外柜的公房。
焦炭炼制厂外柜,蒸汽机工厂外柜,已经筹办中的冶铁厂的外柜也已经挂牌,还有工程队外柜。
最东头的是外柜总柜,管理所有的部门。
“好像好几天没有看见你们柜上的王仁管事了,他最近在忙什么呢?”
外柜的压力大。
工厂的总盈利在下降,哪怕是蒸汽机厂,随着销量增长势头的平缓,也有了躁动。
最敏感的自然是外柜,他们的业务又与之相关。
“他呀,忙蜂窝煤商会的事。”
“你们工程队最近有什么新活计没有?”
“有几处小活,但你知道,我们工程队利润不大,目前的阶段,追求的是盈亏持平。”
“全厂都指望你们部门,你们外柜的人,不忙着自己的事,反而去忙外头的事?”
高珍闻言瞪了眼,端起茶杯离开了热水间。
热水间烧着煤炉,炉子上有茶壶,摆放了桌椅,提供外柜的人们饮用。
设立在第十间屋子,门上挂着十号,就没有部门愿意使用这间房子了,成为了茶水间。
“脾气不小。”
“人家负责蒸汽机外柜,全厂最盈利的厂子,有脾气倒没错,换做你也狂。”
中华重工厂区建立了一年,用工规模已经超过了三千人。
有食堂,有住宿区。
人心稳定的半封闭社会环境,微微诞生了一种独特的内部人文,与外界有所微妙。
特别是外柜。
外柜可不是旱涝保收,外柜学徒们,只靠保底的工钱,只能维持个人的温饱。
如果不能进步,还不如去车间当工人赚的多。
所以外柜留下来的人,竞争非常的激烈,之间有种很矛盾的人情世故。
即保留了外部的互相体面,做人留一线的智慧,又有绵里藏针的对抗,一股业务需要的高节奏。
高珍捧着茶杯,在屋檐下经过一间间大门,往自己的公房走去,身边刮着大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