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作坊用的是贵人的技术,贵人仁义,让利于民,不收我们草民的钱,实在是大恩大德。”
王管事摆了摆手,面露得意,语气炫耀道:“小王爷说是相辅相成,你们蜂窝煤卖的好,煤窑的煤就不愁销路,蒸汽机工厂的蒸汽机,也能跟着大卖。”
“而且你们的蜂窝煤是利民之物,对国家有益,自然要大力扶持,开方便之门。”
郭东家连连点头,第一次听到这种话。
此人竟然能和贵人说上话,他的态度越发的恭敬起来。
“草民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生意,多亏了贵人,可我又没有什么能报答贵人的。”
“小王爷哪里会需要你的报答,真想要报答,你就把蜂窝煤做好,你又是规模最大一家,说不定日后小王爷还会召见你呢。”
闻言,郭东家兴奋起来。
蜂窝煤作坊怎么了。
自己的确没有根脚,但是郭东家心里不服气。
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自己不比别人差,差的就是背景而已,咬了咬牙,郭东家终于忐忑的提出心里的想法。
“我也不掖着藏着,我的作坊用工数最大,就是为了报答贵人,只是用的都是隐户,心里一直担惊受怕啊。”
王管事愣了愣。
提这头干嘛?
谁家生意没用隐户?
就那工程队管事徐宁,他以前在别人铺子当学徒,老家同样没有登记入册。
官府的民册上,可没有徐宁的名字,算起来也是隐户。
“朝廷对隐户之事抓的不严,各家都是如此,你莫要害怕,而且自己吓自己也无用。”
“据我所知,北平各地卫所多年下来,逃了几万人,有几个被抓回了?连军户都不怕,你怕什么。”
“说件众所周知的事,卫所周边种地的百姓,有几个不是隐户?卫所也没有管啊。”
郭东家露出苦笑。
“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卫所周边种地的不在籍的百姓,虽然不受官府管理,可还是受卫所管的。”
“而且我的作坊规模用工超过了五十人,全北平也是独一份,实在是有些藏不住。”
这个道理倒是没错。
大家都一样,法不责众,官府也懒得管,或者说没这个力气去管,全国都是如此,管的过来么。
吃力不讨好的事,没有衙门愿意做。
不过此人的确胆子大。
而且接触下来,也感觉此人没有什么关系,还敢这么做,要么是莽夫,要么是有所持。
王管事笑了笑,没有说话。
郭东家咬了咬牙,小声的说道:“蜂窝煤作坊,能挂在贵人的名下吗?”
王管事愣住了。
凭啥啊?
“郭东家,你一年能挣多少银子?”
“按照上个月的盈利,一年大致是五百余两。”
郭东家低着头失落的回答,王管事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自己的生意不够格。
“和我估摸的不差。”
闻言,郭东家错愕的抬起头,他怎么晓得自己一年能挣多少银子。
王管事得意的摇了摇手。
“你别这么看我,道理很简单。”
“北平府里有三万户,目前大致有一半的人口,改用蜂窝煤,还有小部分交换使用,剩余的仍然习惯用柴火。”
“在根据你的作坊规模,你和别处的模式又有些不同,你的盈利要小一些,很容易就能推算出来。”
郭东家满脸的震惊。
这本事可大了啊。
中华重工有多少王管事这种人?
“不过你也别灰心,城里和乡里的情况截然不同,城里诸事都要花钱。”
“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一件事就是柴。蜂窝煤比柴价格便宜,好处要更多,城里的居民,迟早都会绝大多数改用蜂窝煤。”
“光北平城内,居民三万户,每户每个月用两担到三担蜂窝煤,一年就是三万余两的生意。”
“还有其余的七府,那就是二十三万两银子,至于州县,单个的市场虽然远不如府城,但是数量大呀,近两百个州县。”
“然后下沉市场,也就是乡下,虽然百姓有使用稻杆木柴的便利,可哪怕每年相比城中百姓使用十分之一,一年三担而已,你想想这就得多少银子。”
“光你们蜂窝煤市场,一年数十万两银子不再话下,有挣头。”
“所以才专门把你们组织起来,让你们懂的这些道理,尽快的把市场做大。”
第一百一十六章 以钱代役
打发走了郭东家,王管事趁着午间的功夫,找到了高珍掌柜处,把郭东家的想法提出来。
“他虽然胆子大,不过对生意上的事情,见识有些浅薄,几句话就把他震住了。”
王管事自卖自夸的笑道:“还问我为何不去做蜂窝煤的买卖。”
高珍比王管事沉稳,说话更加实诚。
“蜂窝煤的市场,竞争激烈,干活强度大,利润低下,是剩者赚小钱,普通作坊挣小康的行当,我们下场如果不以势压人,还真不一定能做起来。”
“这倒是,那郭东家也算是北平蜂窝煤第一,一年也才不到一千两的利润。”
“他既没身份,又没本钱,再没跟脚,能有这个成就,已经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步了。”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人。”高珍突然笑了起来。
王管事露出好奇的眼神。
高珍好笑道:“工程队的掌柜徐宁,他以前可是想要来咱们外柜干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年拿二三十两银子来着。”
“哈哈。”
王管事忍不住笑了起来。
外柜的一年拿二三十两银子的人不少,特别到了管事这个层次,光保底银子一年就是十二两。
根据目前的销量,年底能一次性分红上百两的都有好几个。
不过想要在外柜站住脚可不容易,不是谁都能担起这份活计。
“如果小徐掌柜当初真留在我们外柜,以他的本事,的确是不在话下。”
“有才能的人,只要肯吃苦,能熬,能坚持,总会有机会的,时间早晚而已。”高珍感叹。
王管事点头,他是认可这个道理的。
外柜上的学徒,许多就是如此。
有些人找不到方式,只会埋头苦干,可结果最后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外柜,回到工厂当工人。
还有一些聪明人,但是他们没有坚持,受不了挫折,熬不住,也离开了外柜。
只有那些即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坚持熬下去的学徒,最后才在外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几十家蜂窝煤作坊主,大多数是靠着运气先知先觉,才进入了这个行当,随波逐流而已。”
真正有跟脚有本钱的,例如矿场主们,蜂窝煤一开始可是他们做出来的,结果没有一家还在做,都把手里的交了出去。
接替蜂窝煤作坊的,或者是矿场主宗族里的族人,亲戚,或者是朋友,或者是原来作坊的工人等等。
“小部分有长远的眼光,看得清行业的走向,但是也有不少的缺点,唯独那郭东家,虽然见识不足,但总体上还是比别人要强的。”
王管事点评道。
“小王爷想要把蜂窝煤作坊主组织起来,恐怕很难,倒是小王爷说要把矿场主们组织起来,虽然看上去阻力大,我倒是觉得要轻易不少。”
“再难也要办好,这件事一直是你在跟进,我可是在小王爷面前说过你,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自己了。”
高珍随手画饼。
王管事收敛了笑意,严肃的点了点头。
“这件事我全力以赴。”
高珍拍了拍王管事的肩膀,“中华重工,就是我们的前程,能站到什么位置,最终只能靠你自己。”
“掌柜的栽培,我不会忘记的。”
下午。
高珍不再出面,王管事主持会议,由他开始说起具体的事务,例如组建蜂窝煤商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