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中国因为被征服的原因,文明陷入了停顿。
前者在不停的进步,而中国则困步于前,加上几千年下来技术积累终于到了迸发的时期。
关键节点上的落后,导致的在清朝全面落后,并被拉开距离。
也正因为明提出的复宋。
犹如后世提出伟大民族复兴一样的道理。
技术上,在宋朝不少方面已经抵达了巅峰,明朝则在光复宋朝的技术上,虽有有所改进和突破,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或者说因为承袭宋朝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明朝大一统安宁的社会环境下,导致明朝的人口发展太快了。
根据美国英国人的学者研究,万历时期中国人口在一点七五亿到两亿之间。
远远超过了土地的负荷能力,社会的活力下降,同样对文明的影响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
万三认为很难在技术上有所大突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呢。
他不知道眼前人的不同。
朱高炽知道如何整合当下古代技术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改变古代生产模式的方法。
这种后世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让他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具备举世无双的眼界。
“首先,技术上的突破,就算失败了,咱也不会认为是诸位的能力不行。”
“其次,万师傅要相信咱。”
“技术的变革,有时候就是灵光一闪,说不定咱又会什么时候,来个灵光一闪呢。”
“就犹如这蒸汽机的道理一样。”
“咱看小九就很有信心,你难道不相信自己的徒弟?”
小九眼睛亮亮的看着师傅,就等着师傅认可自己。
万三在这孩子的眼光下,很难拒绝这孩子热切的热情,最后勉为其难的点点头。
万三和小九同意,不等王本开口,李二率先认同。
他前番失败了,丢脸了好一阵,可他一直没有服输,想了很多的想法。
研发司的成立,在他看来正是来了瞌睡送枕头。
不过刚才万三和王本都没有同意,他就不好出头了。
几名大匠一致同意,那么研发司的成立就没有了问题。
中华重工有冶炼车间,锻造车间等等,具备技术的各色工匠合计有一百余人。
为此这百余工匠都被召集起来,准备开了一个大会。
会议由王本召开。
万三是不愿意出这个风头的,小九在众人面前不善言辞,李二不如王本的威望。
食堂被布置了成了会场。
伙房的工人们在后头忙碌,时不时好奇的听前面说些什么。
百余人工匠,也很好奇把他们召集起来会有什么新的事情,纷纷交投焦耳。
王本是焦炭炼制厂的大匠,早已适应了当众说话。
所以那么在百余人的视线下,也没有怯场,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不过手里的稿子,可见事前还是准备了许久。
“研发司是做什么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谁有什么想法,可以找我们提出来,获得认可后,就可以在研发司尝试。”
“跟前段时间改进蒸汽机一个故事。”
这么一说,众人立马恍然大悟。
“根据研发司多次探讨,定下了一些相关的章程。”
“例如谁的想法通过,哪怕尝试失败后,也不会承担责任,而尝试成功,将会有研发司,外柜等一起商议这项新技术的市场。”
“以此而判断出这项新技术的前景和盈利规模,中华重工会根据这个结论,出钱买断这个技术。”
此话一说,众工匠脸上都露出了兴趣。
谁不想挣钱?
前番小九改进了蒸汽机,中华重工就直接一口气掏了五百两?
他什么都没出。
不过是改进了活塞的用料,前面多次的尝试,也用的工厂的工人,材料,车间。
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小九师傅占了大便宜。
至于贵人会不会贪墨谁的东西。
万三的前车之鉴,没有人认为小贵人会出尔反尔。
五百两银子啊。
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挣到。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世子府
研发司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工匠去登门。
万三等人也各自有各自的事情。
不过没多久,当有了第一个人登门,然后第二个就是李二,随后就又有了几个。
为此周世丰专门来说出了他的忧虑。
“铁道还未开始盈利,支出大于收入,虽然在稳步增长,但短期内能持平就算不错了。”
“焦炭炼制厂因为定价的问题,盈利并不丰厚,目前的产量,支撑不起整个中华重工的盈利。”
“蒸汽机厂在北平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半年来新开设的九处矿井,总共的订单是近五十台。”
作为中华重工的大掌柜,周世丰不光是要管理工厂,也要操心工厂的良性运作。
虽然中华重工当下的盈利水平,仍然还保持着优良的水平,但是盈利率却在逐月下降。
“研发司本身就是一处消耗极大的地方,如果工匠们的尝试成功,又需要开支不菲的银子。”
“虽然不至于让工厂入不敷出,但也是伤筋动骨。”
周世丰翻来覆去的说道。
老脸上满是苦恼。
朱高炽问道:“周掌柜想要说什么?”
周世丰不再犹豫,说道:“事情是不是缓一缓?”
新事物的诞生,盈利的确需要时间。
蒸汽机是不同的。
新兴的煤炭业,对此物的需求太大了。
而煤炭业的体量也大。
随着煤炭业的井喷,蒸汽机自然也有长足的利润和销量。
从无到有和从一到二,有根本性的不同。
但就算如此,工业发展离不开,且核心的东西,如果按照正常的事务发展。
例如英国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让抽水用蒸汽机的市场,从零达到了一千多台。
大明自然也需要二十年以上,才有可能达成当下蒸汽机工厂的产量需求。
所以朱高炽提前让蜂窝煤问世,工业上还未获得突破,却从当今时代中,更大的民间市场率先打破了突破口。
否则蒸汽机同样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利润。
就如铁道。
车厢的成本极高,是二轮马车的十几二十几倍,其中还有各个部件,短时间内的成本是下不来的。
马车夫的要求也高。
还有需要健壮的大马,铁道工,工程队等等,平均每个月要开支出近三千两的银子。
因为工程队的存在,一年的总支出需要十万两,当下大部分还需要靠蒸汽机的利润支撑。
朱高炽也想过。
是否吸纳民间资金。
例如说服煤场主们投资铁道。铁道快速的扩张,是离不开天量资本的投入。
特别是后面还会铺设木枕,导致修建铁道的成本,会几何倍增加。
但是思考一番后,朱高炽决定当下还不能吸纳外部资金。
因为铁道的重要性还没有凸显出来。
现在就和商人们谈论此事,商人们都没看清潜力,价格方面自然不愿意付出。
那么在占股方面得不偿失,朱高炽既要保重控股,也要让铁道卖出划算的价格。
否则他就是冤大头了。
“周掌柜,你觉得的咱们的工厂,最有优势的哪一项?”
“没有对手。”
周世丰毫不犹豫的说道。
“说得对。”朱高炽笑道:“这就叫垄断。”
“利润虽然在下降,但是按照工厂的速度发展下去,以后谁也动摇不了工厂的地位。”
“咱们目前要做的是抢占市场,开发市场,也需要更多的新的技术,以突破目前的瓶颈。”
“比如车厢的制动部件,能不能有更好的技术呢,这些可不是小问题。”
“当制动技术获得了突破,不但能降低对车夫的技术要求,还能带动更多的车厢,例如三节四节的铁道四轮马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