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进入会议室后,新奇的打量。
一条长实木厚重的桌子,打磨的光亮耀眼,对应每张椅子的位置,已然摆好了瓷杯。
“苏大使和各位赏光,令中华重工厂蓬荜生辉呀。”朱高炽笑意满容。
“大公子相召,我等必不敢辞。”
“请坐。”
“来人,上茶。”
座位简单明了,朱高炽和中华重工的人坐在左边,冶铁所的人坐在右边。
进来两名汉子,其中一人左手只剩下半个手掌,两根手指,另外一人跛着脚,各自往桌面上的茶杯倒茶。
苏观露出探究的眼神,朱高炽点了点头,苏观立马竖了个大拇指,一切不言而喻。
朱高炽清了清嗓子,直接开门见山。
“今天请各位来,是因为咱想要开个新厂,遍观北平周边,只有大兴最有地利,而遍观大兴,又只有东北台村是最好的地方。”
“咱们两家实为一家人,好多工人以前都在冶铁所服役过,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想要冶铁所分一大块地给中华重工。”
听到大公子又要分地,众人脸上浮现出为难之色。
苏观来的路上,就思考了一遍,大公子有什么事需要冶铁所呢。
冶铁所有的,中华重工都有。
中华重工待遇丰厚,旱涝保收,不少优秀的工匠主动跑去了中华重工。
对冶铁所有影响吗?当然有。
可是根据苏观的消息,朝廷已然开始商议,要不要彻底取缔官铁,以后只从民铁按税收实物。
这个新的消息,让苏观极为的感叹。
立国之初,官铁承袭前朝,而圣人又放开了民铁。才二十余年的时间,官铁在民铁面前完败,已然十不存一。
可真的丝毫不防备民间,任由铁之重器控制在民间手里,四十余岁的苏观经历了两朝,有些跟不上大明朝发展的思路。
民铁肯定是优于官铁的,事实摆在眼前,但是朝廷此举,可谓一言难尽。
苏观不想继续细思前朝今朝两者的区别,精力早已放在自己的前程何去何从上面。
自己要在朝廷定策之前,早点跳出冶铁所,否则等朝廷尘埃落定,介时恐怕一点机会也没有,晚年也只能止步冶铁所。
果然。
苏观预测的没错,朱高炽接下来就是要地,看来大公子也得知了朝廷的消息,才有了如此的举动。
不过此事还真是苏观预料错了。
朱高炽还真不如苏观在朝廷方面的消息灵通,许多事朱棣知道,但也不会件件告诉朱高炽。
但是他知道大明很快会彻底取消官铁,促使明朝的冶铁业抵达了历史上的巅峰,举世无双。
一直到清朝的时候,各种政令下,必然也取缔了这条规定。
导致冶铁业的发展跌落下去,不但不如明朝,连宋朝的规模都赶不上。
所以朱高炽看来,冶铁所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委实属于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让给他朱高炽。
而且冶铁所未来成为空壳,没必要太过浪费力气维系。
“此事好说。”苏观突然松了口,冶铁所的人们大惊失色,上官也太不要脸了吧。
为了拍贵人的马屁,连朝廷制度都不放在眼里,难道不怕御史知道后弹劾吗。
贵人毫毛粗不怕弹劾,你苏观能承担得起后果?
“苏大使之助,咱铭记于心。”朱高炽领情。
他虽然没有实权,但是自己的老子有。
王府的长史也有,如果那天来临,冶铁所彻底没落,自己倒可以开个口,算是对苏观的还情。
就这么一件在外人眼中,委实有些天方夜谭的事情,轻易简单的落实了。
一点泡沫都没冒起,冶铁所的厂房,拱手让给了中华重工厂,只保留了官署。
“徐宁,改造工厂的事情交给你,你要做的又快又稳。”朱高炽知道徐宁会有难处。
但是没有难处的事,怎么体现出他的能力?凭什么把工程队交给他徐宁呢。
徐宁痛快的答应,承诺道:“必定不让大公子失望。”
“你的承诺,咱从来不怀疑。”朱高炽个子没有徐宁高,所以伸手拍了拍徐宁的后背。
“好好干,努力干,用心干。”给了三句期盼。
工程队大招工。
三处大工程,几处小工程,以及修建四条简易铁轨,其中一半是中华重工的项目,挣到手的钱,大把的撒了下去。
第七十三章 工业革命的序幕
中华重工厂。
朱高炽趴在办公桌上,用细毛笔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了不被人发现秘密,使用的拼音字母。
工业革命带了革命两个字,让人很容易误认为是思想上的革命,可是工业革命的定义非常简单。
技术上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核心是什么?
纽可门蒸汽机,焦炭炼铁炉,飞梭,三项技术奠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纽可门蒸汽机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材料也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和橡胶没什么关系。
纽可门蒸汽机问世的时候,西方还没有发现橡胶,还要等一百多年后。
它的作用主要用来抽水,多使用在矿场。
而工业革命三大核心技术中的炼铁炉,这项发明中蕴含的几样技术,中国自古远远甩下西方。
除了近代西方书籍大量的记载,美国的奈尔逊美术馆,还收藏了中国汉代陶扇车作坊。
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现代美国学者别有用心的用计算机模拟了运转情况,希望能否定中国古代历史的成果。
但是计算的结果是,此物能进行工作,并没有问题,反而坚定了中国风箱技术领先西方一千年的证据。
西方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果之一,把煤炭炼化成焦炭,此项技术不少人认为来自于大明,天工开物!
十七世纪初期,是东西方交流最频繁的半个世纪,不光西方不少知识流入中国,更有大量的大明书籍被传教士带回了西方。
中国用焦炭冶铁宋朝已经开始,受限于市场和工艺,并未大规模采用。
到了明朝,随着民铁的繁荣,焦炭冶铁已经越用的非常广。
也就是说西方大书特书,十八世纪最伟大技术成果核心之一,在中国十五世纪已经全面推广开。
要说十七世纪初期明朝大量的传教士,没有一个人发现这项重要技术,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可惜。
十八世纪冶铁业在西方大放光彩的同时,十八世纪中国所谓的盛世,冶铁业正悄然无息的落入低谷。
“所以现在是十四世纪的尾巴,就算没有大规模应用,但是炼焦技术应该是有的。”
“纽可门蒸汽机促进了煤矿产量,让煤矿的价格品便宜,不过这时候还只是民用。”
“焦炭炼铁炉,则让煤矿变成焦炭,成为了新兴的工业燃料,标致着煤炭变成了工业的血液!”
“从此,拉开了煤炭时代的大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工业革命让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资繁荣起来,生活变得富裕,促进了各种的思想诞生。”
“人们开始总结历史,开始衡量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进步。”重重的记了一笔,朱高炽合上了本子。
“请周世丰来。”
门外的隔间,有一大一小两名残疾人士,是这一批招进工厂的军户,因为两人会写字,谈吐有条理,被朱高炽调来身边使用。
中年的那位少了半条腿,膝盖处安了根木托,倒也不妨碍走路;年轻的那位左眼看不见。
年轻人听到里面的声音,连忙起身去叫人。
不久。
内柜掌柜周世丰,忐忑的跟了过来,敲了敲门,里面很快传来请进二字。
“小王爷。”
“请坐。”
小王爷说过,如果认为是自己人,就不要在他面前太过客气,越是客气越是没把自己当做他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