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蒸汽机的场所,目前还是借用的冶铁所。
几个月的时间。
朱高炽挣的银子不提,主要是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
北征大军得胜归来,有功之将已去应天府。
燕王妃和长史都忙碌了起来。
而朱棣却不知去了何处。
朱高炽搞不清楚朱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每年还需要维护,不然容易坍塌,大公子又给钱。”
苏观嘴里说着黄白之物,方显对大公子的熟络。
“冶铁所穷啊,正好补贴他们的家用。”
“理当如此。”
社会规矩他可老懂了。
科技变了。
规矩可没变。
例如美国。
人家贪污都合法化了,美名其曰政治献金,各种所谓的慈善基金会,花样玩的让人咋舌。
正合他们白种人的传统。
初夜权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社会所厌恶,他们就改成赎买,变相的向西方百姓们收税。
把盖子揭开,仔细看里头,会让人感到臭不可闻。
变化的只有科技。
科技提高了生产力。
“等咱的工厂开工,以后每个月,都会向冶铁所的官吏补贴一钱银子。”
“这可使不得。”
朱高炽的话音刚落。
周围的几名官员笑得合不拢嘴,苏观半真半假的客套。
“这钱是冶铁所应该得的。”
一钱银子真不少了。
相当于官员们白得几天的工资。
哪怕是每人一两银子,朱高炽也给得起。
不过没这个道理。
过犹不及。
“咱的工场借着冶铁所的地盘,多有叨扰之处,以后还请诸位多多关照”
“大公子客气了。”
……
“大公子。”
“苏大使。”
两名执事,带着几名伙计,满头是汗的跑了过来,老远就恭敬的打着招呼。
张德辉是大掌柜,他的事情不少,不可能整天浪费在工地。
工场的具体事物,交给了手下的执事们监督管理。
朱高炽点点头。
看了看工厂里忙碌的木匠,瓦匠,泥匠,石匠……
“告诉匠户们,让他们用心做事,早日完工,等完成了工期,咱再赏赐每人一两银子。”
“可用不了啊,有大公子的吩咐,我们家的工钱,给的本比外头多五成呢。”
执事们的屁股,已经坐到了朱高炽这边。
这就开始为东家省钱了。
朱高炽忍不住笑。
不过他不同。
他不但是资本家,还是统治者。
钱。
留在手里吃灰落土么。
他可不会干这种事。
大笔的银子撒下去给普通工匠们,他们的开销不小,不会像地主们一样,有多余的银子藏在地底下。
普通百姓也存不了多少钱,平常诸事都省着用,一两银子多也不多,只会促进消费。
百姓富裕了。
他的市场才大啊。
北平府的市场繁荣,不就是他的钱袋子繁荣么。
说完。
他又看向官员们。
大明最高消费的群体。
“冶铁所也是。”
贵人终究是贵人,不知财迷油盐。
人傻钱多。
一下子。
朱高炽在他们心中的新印象,取代了原来的认知。
地主家的傻儿子。
谁不爱呢。
第三十二章 这么嚣张合适吗
朱高炽单独出趟城不容易,需要征得燕王王妃的同意,当然不会浪费时间。
一间临时的房间。
屋中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大公子平易近人,熟悉了他的人会认可他,还不熟悉大公子品性的人,会畏手畏脚。
对方可是贵人啊。
他们竟然与贵人平起平坐。
“老方法太慢了。”
在冶铁所的地头上。
二十余家参与制作贩卖煤炉和蜂窝煤的煤老板们,在大公子的主持下聚到了一起。
在场的生意人中,只有张德辉一点也不慌。
反而显得有些享受。
全天下。
还有大公子这种打心眼里,对寻常人做出和善姿态的贵人吗?
不对。
也有亲民的。
但是都不如大公子真心。
大公子心里,仿佛真没有上下尊卑的想法。
无论是对官员,工匠,商人,还是老百姓皆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令人常常下意识的忽略,对方燕王府大公子的身份。
所以张德辉非常喜欢呆在大公子身边。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令他极为满足。
看了眼身边的同行们,浑身紧绷的身子,张德辉内心一股得意,自己可是清醒人。
“百姓们不认识煤炉和蜂窝煤,所以哪怕各家如何推销,言语上也打动不了百姓们。”
人们不熟悉他。
当初的张德辉,比起众人第一次见到自己都还要紧张。
朱高炽也懒得废话。
等接触久了,他们自然会和张德辉一样习惯。
“大公子想到了什么好计策?”张德辉故意捧哏道。
“那就送。”
“每条街道上寻一两户人家,送煤炉和蜂窝煤给他们,把他们当做示范。”
“百姓们亲眼见到了好处,不需要推广,他们自然就会买了。”
……
煤老板们面面相觑。
生意这么做可行?
有人下意识的抗拒。
贵人哪里懂成本利益之道,不过是一时兴趣的玩意罢了。
哪天失去了兴趣,他转身走了,只留下一地的鸡毛。
终于。
有人鼓起勇气,提出担忧。
“蜂窝煤和煤炉本来就卖的便宜,没多少利可图,买卖还未开张,就送这许多的出去,只怕反而亏本。”
“是啊是啊。”
“如果大公子不满意,学生们可以让店里的伙计,见到客人就推广,必然提高销路。”
做生意的不披一身读书人的皮,道路都走不通畅。
张德辉就是例子。
所以商人们又是商人,也是读书人。
厉害的甚至有举人的功名。
秀才更是不少。
大明开国时,百废待兴,缺少人才。
所以举人能做高官。
还有做到尚书的。
只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下来,官场上举人的身份越来越不好使,还想靠举人做高官纯属撞大运。
秀才更不提了。
但是官场上没有前程,不代表功名的身份不好使。
“如果只是煤炉和蜂窝煤的生意,短时间的确如此,可蜂窝煤不是一锤子买卖。”朱高炽解释。
他也可以选择强行压下去。
不过形势不由人。
万一把事情闹大了,容易闹出事,他不一定承担得起后果。
而且明明是好事,为何要办成坏事呢。
官僚作风要不得。
“只要百姓们使用煤炉,那蜂窝煤就会月月买,年年买,等于把买木柴的钱,都用来买蜂窝煤了。”
“如此海量的一笔银子,诸位理应算得清。”
众人闻言,觉得大公子说的有理。
但还是有人心里忐忑。
造蜂窝煤的工人是一笔,输往城里又是一笔,而分散到大街小巷把蜂窝煤运到各家各户的更是一笔大开支。
算上黏土,煤炭等等成本。
市场的确很大。
看上去是笔高达海量银子的贸易,但纯属薄利多销。
密集型的行业。
花更大的力气,利润嘛是有,但也没有到夸张的地步,对于每家自个的生意来看,不过是多了个添头。
纯粹想要靠着这个生意发家致富。
只有小百姓能富。
而他们本来就是煤场主,对于他们的身家来说,并未让他们能投入大力气。
朱高炽暗自叹了口气。
这就是为何他不愿意参与这行的原因。
动用大量的人工和成本,容易碰到的问题巨多,利益却不丰,连矿场主都看不上,何况是他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