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的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城中人口可是超过了一百五十万,是当时天下最富裕的城,普通老百姓都吃三顿饭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张全虽然是长随,但大公子对人一向和善,所以府里人都愿意亲近大公子。
他反驳大公子,不代表他不敬。
此举反而说明他信任大公子,能向大公子说真心话,比起拍马屁更可见忠心。
头摇的像拨浪鼓,根本不信大公子说的。
“从记事起,就没见过一日吃三顿饭的,岂不是浪费粮食?”
“让你多读书,你就知道吃饭。”
人来人往的北平城,不知不觉间,两人就走到了城东。
挑着担子的,耍杂戏的,卖唱的,三个碗骗钱的,以及两旁的商铺,挂在高高的旗帜。
两人穿着普通的衣裳,在人群中并不起眼。
朱高炽一边观察商铺,寻找售卖煤炉和蜂窝煤的地方,一边教训长随。
明朝的人只吃两顿。
一直到了明朝中晚期,江南富庶的地方,开始一天吃三顿,但北方以及福建等地还是吃两顿。
“宋朝的百姓,本来也是不吃晚餐的。”
“但是汴梁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又没有宵禁,你哪里懂那时候的繁荣。”
“汴梁城里的夜市,光冰镇的饮子就高达八十余种,二十余种果酒米酒清酒。”
“城里的百姓,睡得晚,手里有钱,当然每日吃三餐。”
“俺不信。”
张全咬死了,认定大公子胡说。
开封那破地方。
还是周王带着上万的亲军,加上军中家眷,才勉强让开封城人口突破了十万。
人的认知来自于他的所见。
他几代人都习惯了北方的荒凉,早已把北方穷苦,南方富裕当做理所当然。
“懒得理你。”
朱高炽看到了卖煤炉的杂货铺,走进去打量。
同样的道理,在北宋以前。
如果跟当时的人们说,南方的人口会数倍于北方,他们同样无法相信。
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北方元气败亡太深。
乃至终明一朝。
北方人口也只恢复到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古代。
北方人口是南方人口的十余倍。
所以古代才有了得中原得天下之说,争夺天下都在北方,没南方什么事。
原因无他。
都是同样的根,同样的道学,同样的制度,同样的招数,那么能定胜负的,唯人口也。
其实也是民族的迁移史。
北方人口大规模逃到南方,明初时,又用南方人口大规模移民北方,以治理恢复北方。
一部血泪史。
“客官,想要买什么,本店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品,应有尽有,定让客官满意。”
伙计徐宁迎了上来,满脸的热情,很有服务意识。
“这煤炉和蜂窝煤卖的怎么样?”
“客官真是见多识广啊!”
徐宁夸张的语气,半真半假的招呼。
“进本店的客人,一百个里头,一个认识此物的都没有,独客官能叫上名字。”
“哼哼。”
不等小伙计说完话,身后的掌柜咳嗽两声,打断了伙计接下来的话。
“贵人可有什么想问的?”
掌柜到底是掌柜。
见的人多。
朱高炽虽然是穿越,但正因为穿越,反而符合贵族的气质。
挺直的腰杆,说话无所顾忌。
不正是贵人么。
“这蜂窝煤和煤炉,买的人多不多?”
掌柜暗自惊了惊。
蜂窝煤和煤炉,是燕王府大公子指点工匠做出来的物件,用于民生,法子直接送给了煤场主们。
两物其实很容易仿制,但是没有燕王府大公子的首肯。
至少在北平城。
哪个是商人敢自己私下做出来卖?
加上眼前少年的年龄,掌柜已然隐隐有所猜测,越发的态度恭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问的人多,买的人少,自进了此物回来,至今只卖了不到十套。”
用煤炉的人越少,送蜂窝煤的成本越高。
“为什么?”
朱高炽皱眉。
“很多人不熟悉此物,所以哪怕伙计们说的天花乱坠,也无人愿意轻易掏钱。”
明白了。
市场的空白,无法一蹴而就。
自己还得想个法子出来。
如果顺其自然,估计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让百姓们适应此物,才达成规模。
想要推广到全国,那更是要三五十年之久。
“谢谢了。”
朱高炽猜到对方猜到他的身份。
点了点头离开。
去了下一家。
……
“嘿嘿。”
“滋滋。”
煤炉里面的蜂窝煤烧的正旺。
签子上串起来的羊肉,冒出来的油滋啦啦的响。
一名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一口一根签子,吃的忍不住发笑。
“这玩意的确好使,家里出了败家子,竟然白白送给了别人。”
“和尚,很香啊,真不吃?这里只有咱们两个人。”
“阿弥陀佛。”
“贫僧回来后,见僧人们面露苦色,原来是贵人又开了荤戒,真是佛门之幸啊。”
“哈哈哈。”
“好你个姚广孝。”
朱棣笑骂道。
和他的父皇朱元璋不同。
朱元璋重视佛家,朱棣有些不以为然。
佛教发展的太快。
不过他藏得很深,更不会在姚广孝面前表现出来。
“咱家的败家子弄了不少钱,回头送点到贵寺做香火钱,就不再追求咱,不能老是让咱吃素不是。”
第二十九章 太子卧床不起
“大公子在北平城有贤名。”
姚广孝笑道。
“但凡他能聪明些,不像以前那么榆木疙瘩,咱就心满意足了,所谓贤名不贤名,不过是看在他的身份上而已,当不得真。”
朱棣摇了摇手,并不相信姚广孝的说法。
见状。
姚广孝内心叹了口气。
而朱棣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安静的看着煤炉出神。
僧房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朱棣的母亲马皇后,在她病逝的时候诸王入京。
父皇为藩王们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
就是这个时候,僧人姚广孝到了燕王身边,两人在应天府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后来燕王返回北平时,姚广孝主动提出要跟随燕王去北平。
对于朱棣来说是小事一桩。
随手安排。
姚广孝就成为了庆寿寺的主持。
时常出入北平府,与朱棣谈了很多事,他的眼光才智,令朱棣信服,无话不谈。
时光匆匆。
朱棣越来越像一名藩王。
姚广孝低着头如此想到。
燕王,终归是燕王。
想到自己打听清楚的事,姚广孝抬起头,认真的看向燕王。
“陕西八府二十州九十五县,太子殿下身负皇命,事必躬亲,每到一地,必定接见地方官吏,赏赐有功之臣;还要视察兵营,激励各级将士。”
“理当如此。”
朱棣神色严肃,收起了大大咧咧的表象。
自己数次故意在寺里,当在姚广孝的面破戒,何尝不是亲昵之态呢。可惜,始终拉不回原来的气氛。
两人都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
聪明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普天下莫如关中也!”
姚广孝突然提到了当年定都之事。
关于大明的都城,很多朝臣提议,认为应该定在西安,并且举出了西安的重要性。
“二哥在父皇的心目中很重,父皇虽然没有定都西安,却把西安封给了二哥。”
二哥控制地利,稳固西北。
三哥和自己则负责开拓。
比起其余的弟弟们,他们几兄弟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但他们之中比较起来,则二哥的藩地最具优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