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辈子她成了李友桂,李建环的大姐,头一件事就是起房子搬出祖屋。
而且,李友桂上半年的时候还把祖屋那后半截属于她家的房子给卖了,卖给了大伯。多的也没要,就要了五百斤粮食。
人要走就走呗,反正她也不是很欢迎,黄有珍带着儿女走了之后,李母的嘴巴动了动,她想说什么最后可能因为关晓英罗美玲王露她们几个外人在场就说不出来了。
李友桂她不在乎。
可,李母还是在意的。
晚上吃过了晚饭,李母忍不住就和李父说了这事儿,还把李友桂这个大女儿给叫进房间里打算教育教育呢。
第262章 何以报德
意料之中。
毫不意外。
李友桂在李母喊她进房间时就已经知道他们和自己说什么了,她非常平静的顺从的过去了。
等她进了房间后,李母就把房门给关上了,然后和李父坐在床边,开始教育起女儿来。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六叔六婶是亲叔婶,这么亲近的亲戚,李友桂怎么能这么不客气的和亲人说话?!她可以帮助别人,怎么就不能别和叔婶计较?!
而且,李父和李母这对夫妻俩觉得李友桂没礼貌,对亲人不尊敬,传出去她的名声就不好听了。
李父和李母操心的就是这个,不然他们也能自己拒绝的,还不是怕别人说三道四?!
这种事儿,前世时李友桂自己就经历过了,可还是有很多地方在乎这种名声,但李友桂忍不住也不想受着。
夫妻俩一直絮絮叨叨的说了好一会儿,一直不停在劝女儿做人做事温和一点,说到最后没话说了,这才发现大女儿从头到尾一声不响。
这下,夫妻俩都有些不知所措,面面相觑了,完全不知道李友桂在想些什么,这不说话的李友桂有点与众不同。
李友桂她也没在想些什么,没生气没恼怒,她只是看着这一世的父母在不停的说话,思绪早就飘去了八百里地外了。
友桂,唉,人言可畏,妈也不是想说你,但是你这样就是不敬长辈,传出去不好听。
谁爱说就说去,李友桂回过神后听见这么一句,顿时就觉得啼笑皆非,反正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啊,这她管不住啊。
爸妈,如果换的是在我们家最穷最苦,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时候,不管是六叔六婶也好,还是哪个亲戚也好,帮上一把,借点钱或者粮食给我们家度过难关。那么,哪怕人家没来要肉,我也会亲自送过去。
亲戚?!叔婶?!爸妈,你当人家是亲兄弟,那人家当你是亲兄弟了吗?去年我没被打破头之前,不知道有哪个叔哪个姑借过粮食,给过一件不要的旧衣?!
借粮食的是生产队,给我妈安排轻松活干的是生产队,给粮借钱的是我舅我姨。我叔婶我姑我哪个亲戚问过一句吗?帮过一下吗?
我们现在的日子好过了,爸妈你们是不是把去年以前的苦日子就给忘记了?!
你们让我善良,对亲戚好点,我书读得不多,但是也知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昨天他们没帮我们,那就别指望以后他们会帮我们。
女儿只记住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将来怎么样?那还长着呢,我们只能走着瞧。
而且,爸妈你们也曾经听我说过吧,将来我和弟弟妹妹们是一定会去市里读高中的,然后进厂里上班,在市里落户,将来还回不回来还不知道呢。
我们在这里究竟能住多少年?在这里我敢说不用七年,要不是住在祖屋不方便,这房子我根本就不想起,就住这么些年,浪费了我上千元。你们觉得,将来是我们敬着叔婶?还是叔婶敬着我们?
李友桂也不想把话说得这么直白,真要是亲兄弟姐妹,不应该是互相拉扯一把的么?
别人家她是不知道的,后世时,她和家里的弟妹就是互相拉扯,互相体谅,完全没想过要占至亲的便宜。
刚穿来那时,李家欠了生产队多少粮食,穷得连给她看脑袋的钱都没有也舍不得,天天野菜稀粥和番薯,那可是真正的稀啊。
可没见那个叔婶,姑姑们借点粮食,或者施舍件不要的破旧衣服,什么都没有。
那现在,他们谁也不靠日子过好了,怎么还有脸上门来?!
脸呢?!
李父和李母被李友桂说得无比的震惊,然后双双哑口无言,不提起还好,一提起去年之前的日子,夫妻俩都没忘记,只不过是好了伤痕忘了痛,日子好过了又心善了而已。
而且,如果女儿真的有这个打算和安排,那意思就是说,她和建文友柳这些孩子们进城时是要把他们俩个老的给带上的,不会把他们落在这里。
不是夫妻俩忘记了,只是下意识的选择性失忆罢了,在李父这六兄弟当中,过得最差的就是李父这个排行第五的了,李父那两个姐姐嫁的还不错,同在一个小镇上。
这些年,亲兄弟也没帮过一回,他念情谊,那他的兄弟姐妹呢?!说白了,不过是看不起他,他们的家而已。
于是,李父和李母便不再说话了,很久之后才长叹了一口气,算是默认了女儿的做法。
其实就算友桂说的,将来他们去了市里生活,一年又能回来几次?笑贫不笑女昌而已。
李父李母很快就想通了,不再纠结这些事情了,日子是自己过的,女儿说得好,不要面上光,只要里子好。
六叔李世清也没到他哥这里来找事儿,他不怕他哥,就是觉得他李友桂这个侄女有些难缠,根本就不要脸,她不要脸,他可是要的。
不过,黄有珍可不能就这么算了,转天就直接和供销里的人说李友桂的坏话,见一个说一次,那架式要把李友桂的名声给说臭的意思。
只说李友桂不尊敬长辈,把叔婶当乞丐和打秋风的,说她如何如何的厉害。
不料,就被意料之中的关晓英和罗美玲,王露她们这几个城里的女青年给听见了,她们昨晚就想到了李友桂会被败坏名声,今儿才特意过来的。
这几个姑娘不听不知道,一听可把她们给气愤坏了,本来罗美玲和王露就是被关晓英给硬拉来的,现在听见了黄有珍的那些诋毁的话后气得不要不要的。
喷,必须的喷。
怼,一定要怼。
忒不要脸了。
三个姑娘在乡下这半年多以来,也去掉了一小部分城里人的毛病,比如脸皮薄,譬如忍让。
最重要的是,她们仨受李友桂的影响最大,特别是看到她活得比较肆意,过得那么自在。
就是那种她过她自己的关你叉事?她的事什么时候轮得到别人管?别人算老几?!不仅思想独特,人还有本事有能力,不知不觉早就成了三个姑娘的偶像了。
第263章 凭什么孝敬你
那可是偶像啊。
哪能容得下别人诬陷?!
简直不要脸得很。
于是,关晓英头一个就不饶了她:你这人说话藏头去尾,怎么不说说李友桂要给你们半斤猪肉你非想要人家几斤肉?你是她亲婶吧?李友桂家以前穷得那种情况,在场的人谁不知道?亲叔亲婶有借过粮吗?有帮过忙吗?
王露也一脸的鄙视:有好处就是亲叔婶,没好处就是陌生人。穷的时候靠不上你,现在人家凭着力气干活过得好了,杀了猪就凑上来问要肉了,半斤还不行,多大脸张嘴就要几斤。
呸,脸呢?还好意思到处跟人说李友桂的坏话,只要了解李友桂家情况的,就不会被你蒙蔽。大家去打听去打听,亲叔婶有帮过李友桂家吗?罗美玲也被这种无耻的乡下妇女给气倒了,实在是想象不出来至亲还能干出这种事来。
果然,众人一看三个下乡女青年都这么维护李友桂就知道事情根本就不是黄有珍说的那样,特别是那些认识她们的人,不认识的也在别人的解说下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将心比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特别是大家一看黄有珍是在供销社上班的,而李友桂家都是农民,这还不够一目了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