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阳却是开口道:“可是也有其他的声音,说这会造成隐患,比如器械损坏遗下东西在患者腹部。”
想起手术器械巡回护士,郑建国点了下头开口道:“你说的是手术器械巡回护士的职责,和这个技术没什么关系,而且你随便拉住一个医生问他得了阑尾炎时,我相信他都会选择这个。”
将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是人的失职,郑建国不知寇阳听谁说的,相反这是自从外科手术被发明以来,一直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这在他看来和人的责任心有关,与技术无关。
极端的事情不是没有,还有那手术刀片碎了后留在患者体内的事情发生,这是人的原因还是外科手术的原因?
当然,不论是谁怎么说,在麻省总医院谁要是这么干了,赔钱吊销执业证都是轻的,搞不好还要去蹲几天大牢也说不准。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可不是杀人的。
发现旁边的罗兰望来,寇阳是不知想到了什么,眼神闪烁了下后开口道:“那那个论文什么时间能发出?”
“噢,目的原来在这?”
郑建国面现环绕感的看过寇阳,他则是想起了自己寄出论文后的心态,一开始每天都在期盼着能够发表,直到最后这种期盼随着时间消散掉传来好消息,才化作满心的喜悦。
只是这个论文并不同!
面对着寇阳和郑冬花以及罗兰的期盼眼神,郑建国迟疑了下后开口道:“这个成果很重要,并不是单纯的旧技术新应用,而是涉及到了哺乳动物的开创性试验。
所以我把它寄给了《科学》,当然这并不一定能通过,也说不定会打回来,短时间内怕是没什么好消息。”
“《科学》?!”
郑冬花愣住了,她虽然心中有所想法,知道郑建国的成果,怎么也得是《柳叶刀》一级的,再加上又是涉及到的医学领域,那么投给《柳叶刀》就再也合适不过了。
可郑建国竟然给到了《科学》?!
那如果发了出来——
想到这里,郑冬花面色微红的看向了郑建国,不想便被他泼了盆凉水:“我只是试试,有很大概率过不去。”
郑建国当然是扯淡,相反的是他对于这块领域有着清晰的了解,试管婴儿这个技术在没进入到应用领域内时,单凭针对动物开展的研究成果,就登上了包括《柳叶刀》和《自然》在内的顶级期刊。
而第一个试管婴儿的手术,则是在《自然》期刊上刊发了这项技术的研究者相关文章后,才进入到了应用阶段。
目前在1981年9月时,试管婴儿领域内当之无愧的两位大佬,就在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皇家奥德姆医院里。
当然这是单纯的指取出蝌蚪和卵子模拟自然情况进行受精发育,再移回子宫内进行孕育。
而单蝌蚪注射术的出现,则将该技术直接升级到了2.0版本,并且郑建国相信在以后的时代里,人们最多只会对这个版本进行更新,比如2.1,2.2,2.3——
这并不是说郑建国看不起世界上其他的科研人员,当然他是真的打心底的发自内心的认为,其他人想要在这个版本之上更进一步的推进到3.0,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为在郑建国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的3.0版本,则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在其基础上诞生出的基因编辑,不说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是世界各国就绝对不会允许人们去做这个事儿。
第640章 投诉
所以这么个情况下,即便是研究出来,也不可能登上《自然》或者是《科学》以及《细胞》。
而且,郑建国之所以将这篇论文扔给了《科学》,也是因为这个领域之前的报道都是在《自然》上刊登的,他相信只要《科学》编辑脑门不是被门板夹了,这篇论文是有七成能发出来的。
因为《自然》和《科学》也是竞争对手,之前这个领域的成果都被不列颠的《自然》发了,而美利坚的《科学》会善罢甘休吗?!
当然,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研究者整出来的,郑建国相信《科学》该拒稿还是会拒稿,不过以他在学术领域内的重量来说,哪怕单蝌蚪注射技术并不值得上,也会看在他面子上给通融的。
毕竟郑建国从一开始的《柳叶刀》,到后来在《自然》发了和托马斯关于石墨烯整数霍尔效应,后面又和费舍尔教授在《科学》上发了石墨烯的分数霍尔效应,而且还有着自己的《细胞》杂志,到现在他已经在各大期刊做了两年多的审稿人。
这么长时间下来,郑建国对于这些杂志编辑看稿子的套路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所以面对郑冬花的惊讶虽然当时没说,后面还是找机会给她透露了下:“这些期刊杂志的编辑也不是全能的,有那跨领域的来稿就会去查这人的研究和身份。
前者是这人发过什么文章,也就是看这人是什么领域的,顺便尽责的再去查下相关文章。
后者是看这人参与过什么研究,也就是得看导师是谁,也就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不过这两者的目的都是确认这人的可靠性,关系的可靠性,人的可靠性就涉及到了文章的可靠性。
按照咱们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带你们刷存在感,如果这篇文章发出来,那你们到时候申请MD和PhD的资格也就有了。”
郑冬花点了点头,一副不知该说什么的样子。
在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她感受到最深的,还是这个弟弟在学校师生口中的传说。
特别是说到消化系统领域时,拿着才加入到教材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当成重点讲解过,还专门点出了她的身份,令她与有荣焉。
只是,当有那关系要好的如颜如雪和楚大招等人打听是否开过小灶,她便用忙到见不了面搪塞过,直到这会儿MD和PhD的资格入耳,便感觉以前都相差了。
郑建国并不知道这个姐姐在胡思乱想,而是继续说了下去:“虽然其他学科也有PhD的说法,而且MD的社会地位也比PhD要高,可我认为既然要学的话,就得冲着做到最好才行。
再考虑到未来的行医环境,我认为现在接触科研领域可以帮助你们在未来走的更远,除非你们打算这辈子就当个围着患者团团转的医生了——”
前文说过,MD是医学博士的简称,PhD是理学博士学位的简称,大致来说就是前者代表临床医学的学位,后者偏重专科学位。
正常的情况下,美利坚各大医学院里学生本身就有不少拿到了PhD学位,等到这些人从医学院通过考试毕业后,就可以称为MD和PhD,只是这些人的PhD专业就和医学没什么联系而以。
可能够走到这里的,也都是各个科室里的头面人物,说出去唬唬外行足够了,这也是各大医院里不少MD和PhD的原因。
但是医学博士的MD并不代表主治医生,并且在整个体系中也只是处在最低级,可以在高年资住院医和专科医生以及主治医生带领下,开展有限的医疗手段。
而举凡任何一个拿到了MD的医学院毕业生,其毕生理想都会是主治医生,从MD的医学博士开始到拿了主治医生的行医执照,还隔着3-5年的住院医,以及2-3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两大阶段。
特别是在结束了3-5年住院医后,到了选择科室进行强化的专科培训阶段,这里的考核指标就差不多是研究生中的PhD论文,也就是专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
所以既然要在日后要考这个,倒不如在医学院里就开始参与到MD和PhD联合培训项目资格,虽然会很累很苦,可毕竟节约以后的时间,竞争激烈都不足以形容了,需要用惨烈来形容!
因为每年名额只有500名!
这其中还要面对像郑冬花这样的关系户!
以前的时候,郑冬花也想过郑建国怎么不给自己开开小灶,毕竟不说这货在医学上的天资聪慧,单是他才学完这些,给自己指点下捷径,总不过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