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媒体报道中不时闪烁的“老大哥”,郑建国是没有什么攀比的心理,人家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面除了自学从初中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外,还自学了英、德、法、日、俄五国语言,可他这会儿连个英语都学的磕磕绊绊,也不知道人家当年在那个环境里面,是怎么学的?
郑建国是没什么攀比的心理,只是国人的观念中比拼一番是个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变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候,刊登在1978年10月7号的青年报上的内容引起了滔天巨浪——记十六岁的研究生成果:胃内螺杆菌的发现和传染性的确认以及致病性的研究!
报道的开头迥异于此时的媒体报道风格,只是当以叶敏德为代表的归国派教授看到时,才能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采访报道,而是一篇包含了题目、目录、摘要、引言、论点、分析、论据、数据、结论在内的标准格式论文,甚至在分析里面把设计培养方案用到的材料都写了出来,一副生怕旁人在做验证试验的时候用错材料导致结果错误——
“你这个发在国内有点可惜了,完全可以拆成四五篇论文的,螺杆菌的发现、染色、培养、感染方式、致病性初探,这就是五篇了——”
蔡正元的身材不高长的瘦瘦小小嗓门却大,习惯性的左撇子导致这会儿他冲郑建国指指点点的是左手,这会儿头发花白面含笑意的老人正是叶敏德的邻居,他见过的蔡丁香的爷爷,也是学院里面的副院长之一,齐省解剖领域的领军人物,早年间去过苏维埃喝过红墨水的大佬。
“我说老蔡你在学生面前说这些也不嫌丢人,做学问哪能像你这么耍无赖的,建国你可别跟着他学,他的脸那么大就是放个屁寄给那些编辑也能发个短讯,你以后是走向世界的,代表咱们齐省医学院的脸面——”
宽大的会议室内,坐在主位上的院长夹枪带棒的好似在全力冲着他下手的蔡正元开火和嘲讽,没想后者倒是连眉头都不动的拿着正热乎的青年报看的笑眯眯,一副旁边院长在说路人的老神在在模样。
唯独满脸苦笑的却是坐在会议室墙角的郑建国不知该咋办,他还没见过学院大佬们开会竟是如此的接地气,然而就在院长话音落下的时候,蔡正元开口接上:“早晚的事儿,等到建国放个屁寄给《柳叶刀》时都能发表的时候,那才能代表咱们齐省医学院的脸面,建国,你现在还不能自满。”
“这点你放心,我看建国稳重的很,当然叶教授以后还要多多看管才是,建国现在是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年轻也是个短板,性子方面大家都要齐心协力的教导他才行,这里面的大家要把老蔡排除掉,我怕你把咱们学院的招牌带沟里去,那你就是学院的罪人了——”
院长继续在旁边嘲讽的唾沫横飞,可蔡正元一副我理你算我输的样子根本不接话,院长说完后看他不接招也就敲了敲桌子继续开口道:“好吧,既然人都到齐了,现在咱们正式开会,咱们虽然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医学院,但是考虑到医学院的长期发展,我认为研究和教学的齐头并进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现在建国的研究有了革命性的发现,使得咱们学校的消化内科的肠胃病领域一下子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认为咱们应该集中所有的力量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所以我和老蔡商量着趁着建国的这个东风,先把目前最紧要的实验室给建立起来,否则去求爷爷告奶奶的借用实验设备也就罢了,给钱的话倒不如咱们自己买一台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我同意。”
一直默不作声的叶敏德举起了手,接着旁边一圈的人都举了起来:“同意——”
瞅着会议桌上的一圈大佬开始一项项表决,郑建国倒是知道这会儿老人们做的什么打算,自打去年恢复高考后的招生已经一年时间,而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是用的之前那些,整整一年当中是一件试验设备和仪器都没添置,老人们到了这会儿显然是想借着他掀起的东风向上面狮子大开口,就是不知道上面会不会同意?
“建国,你下面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走神的郑建国正胡思乱想着,叶敏德的声音传来,望着老人的花发定了定神,飞快开口道:“碍于条件所限,后续会对螺杆菌的致病性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物种多样性?”
蔡正元跟着复数了一遍,郑建国点了点头道:“就是看螺杆菌在感染其他物种消化系统后的研究。”
第96章 这个建议不错
“你那个条件所限是什么意思?”
很快例会结束,叶敏德收拾完笔记本后带着郑建国出了会议室问过,后者眨了眨眼睛开口道:“前些天我曾经在新华书店的内柜里,看到有人曾经发表过针对分子的修补复制概念——”
“嗯,这个是咱们研究不了的——”
新华书店的内柜大部分是翻译的国外经典名著,小部分则是直接翻印的期刊杂志,因为顾忌到版权的问题,所以是国际友人们禁止入内的地方,叶敏德听到这货在那里又看了不少书,便知道这个领域根本不是齐省医学院能够接触到的,想要研究也得去那些一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的研究所,下意识的说完后才想走的当即停住,回过头满脸好奇道:“你想换方向?”
“您都说了咱们研究不了分子生物学,我上哪换方向去?螺杆菌还没名字,您多想了啊。”
郑建国当即开口否认,实际上在医学院的大半年时间里,他对这会儿国内微生物方向的大环境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比如他原想报考的首都医学院,可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上面。
因为这会儿各个学校和研究所里面的环境,都和齐省医学院是差不多的状态,要仪器没仪器,要资金没资金,要支持也没支持——那位设计师要求今年派出的留学人员都是朝数理化方面倾斜的,也就可以想象比教师改革还遥远的医学方面的改善更加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这种情况下想要去研究分子生物学,那也只能当个把国外的研究翻译成中文的抄书匠,郑建国想到这里眼前顿时一亮,瞅着眼前的叶敏德满眼亮晶晶:“您在国外还有同学朋友吧?”
“你怎么问这个问题?”
叶敏德的眼神陡然变的锋利起来,又下意识的看了眼身旁,才发现旁边不远处的蔡正元和院长正站在一起,那耳朵竖的像是兔子般,不用猜也知道这俩在干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你们俩——”
“那个,这不是听到你问建国要换方向了,我们才听的。”
看到自己被人发现还抓了个正着,蔡正元神情不变的说着到了面前,院长紧随其后的在旁边点头道:“对啊,谁知道你们师徒俩会不会闹矛盾,建国你问老叶国外的关系做什么?”
“没有,就是咱们现在硬件条件不行,那么完全可以发动咱们——老师的特长,让人家帮忙寄点目前各个学科最主流的资料过来,也省的咱们做重复研究,不说咱们吃透赶上人家,单是把那些著作翻译成中文版,这也是个学习的办法吧?”
郑建国倒是没去绕弯弯,而是直接说国内的现状,与其去浪费人力物力的做重复性的研究,倒不如吃透现在世界上各个领域内主流进度,不说去赶上人家的可能,单是靠这些东西成为国内的“理论”专家也能过上好日子。
因为翻译过来的书那也是书,也可以找出版社出版换成稿费的,当然对外就不怎么好听了,这会儿的翻译是绝大多数不会想着去要授权的,不过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阐述,这个就是更深层次的专业著作了,吃透了再以中文形势发表出来,那就是自己独特的见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