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看 > 都市言情 > 穿到六十年代 > 穿到六十年代——清白少年(22)

穿到六十年代——清白少年(22)(1 / 2)

那好。陈发春脸上一喜,心想去供销社弄点油漆回来重新刷上一层漆,谁知道是谁的自行车。

陈发春推着自行车就回了家,早上说了去县城找同学,回来他娘早已睡着了。他却没有睡意,激动地找出螺丝刀,将车牌给弄下来,彻底毁尸灭迹,捣鼓着他的自行车。等他弄完,就放到了屋外,用茅草盖住,藏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陈发春就去供销社弄了油漆回来,偷偷将自行车给通身刷了一遍,然后等她娘回来,就放到了门口。

她娘还以为看错了,好奇地还以为有大人物来了她家,结果进屋就看到她儿子坐在屋里。

春儿,这门口的车是谁的啊?秦慧娘惊讶道。

他娘昨夜就发现他回家了,还带着一脸的伤,幸亏他机智,说是坐了人家的牛车,没注意从车上摔下来,在雪地里滚了几跤,才糊弄过去。

陈发春随口编道:哦,是我同学送我的。

秦慧娘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还以为他儿子是遇上那个大善人,哪个同学这么有钱,还送你车,这车我可几十年都没见过有人在镇上骑过。

陈发春咽了口唾沫,一本正经地自圆其说:额,县城的谢有酒,他二表舅妈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娘不想管他,就让他一直在我们云水镇念书。

秦慧娘满眼感激,这孩子还真是心善,送你这么好的礼物,你得准备送人家点什么啊。咱们家虽然穷,可娘也知道礼尚往来。你赶明儿上学了,将家里的鸡蛋给你同学带去,虽然比不得那车贵,可礼轻情意重啊。

陈发春一愣,娘,那鸡蛋是二舅拿来给你补身子的,就不用送出去了吧。

那怎么行?家里又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不过确实你同学送了这么大的礼,光送鸡蛋肯定不行。我可得好好想想,咱们送什么才好。秦慧娘端着菜篓子,边想边往灶房走。

陈发春顿时一阵头疼,他娘这么刨根问底,他可怎么告诉他娘,他这赚了一百一十块钱的事。

这一百块钱揣在口袋里,都快揣热乎了。陈发春一整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处理这笔巨款。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给他娘,还不会被发现是他给的。

第24章 鉴定

去黑市卖肉,这不是明面上能张扬的事,陈发春如今是对林书唯命是从,倒也管住了嘴。

这接连几日大雪,唐队长在生产队开会的时候通知大家,云水镇前往县城的公路封路了。大雪堵住了路面,政府专门请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来铲雪赚工分。

这云水镇这条公路,可是省城到县城的必经之路,时而有省城的汽车路过,这公路上的铲雪工作马虎不得,就连他们云峰村也要出力,唐队长带了几个人前去铲雪,这其中就有老林家的几个儿子。

林书的大伯腿好了,能下地干活,和林国华,林国强三兄弟一起,都为了赚工分去铲雪。每天天没亮就起身,下半夜才回来。

好些日子没见狗蛋儿了,你明天做点好的,叫那孩子过来吃顿饭。林国胜给唐翠花道。

唐翠花冷哼了声,人家现在天天和秦慧娘家那牛蛋往县城里跑,还能吃得不好?听村里的人说,还有人看到他们在县城的国营饭店吃饭。

林国胜拿着长烟杆吸了口,狗蛋儿在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肯定去城里卖肉了。

林国胜吐出一口烟雾,才道:这孩子要是被抓了怎么办?也太不知分寸了。

唐翠花瞥他一眼,你担心个什么,人家过得比你好。

狗蛋儿是老四的儿子,我能不担心吗?我今天在公路上铲雪,就听到其他村有人说金河村那条桥上死了人。这狗蛋儿要去县城,可不得路过那儿,要是遇到危险咋办?

唐翠花愣住,金河村那条桥?我都走过两回,那地儿是够荒的,可也不至于死人啊。

我也只是听几个大姐在那聊,说死的是修桥的人,都惊动了好几个村子。

那抓到凶手了?

这哪能抓到,听说也没有盗走钱财,尸体都拉到了县城的公安局。

这十里八乡发生什么事,根本藏不住,桥头死人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林书的耳里,还是陈发春听到后,吓得屁滚尿流,第一时间来告诉林书。

林书只告诉让他冷静,只要不告诉任何人,这事就不会有人发现。

县城是暂时不打算去了,林书这几回赚了的钱,除去家里的开支,加起来还剩有四百块。

如今他要考虑的就是彩凤和黑娃念书的问题,还有黑娃和小幺儿的户口。

林书带着老林家的户口本,去镇上给小幺儿办理了户籍手续,取名林忍冬。这名字没什么含义。对他们这个小小的家庭而言,只要忍过冬天就好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小幺儿的手续办的很快,这个年代也不需要医院的出生证明,都是在家生的。可黑娃却因是林书捡来的,收养手续极为麻烦。且不说不知黑娃的亲生父母是谁,林书如今只是个七岁的孩子,根本不具备收养人的条件。

没有户口,意味着不能上学,在云峰村生产队这个小学读书,都需要户口证明。

过完年开春,生产队又开始出工,林书也没停歇。

黑娃念书的事落实了,生产队队长向村长请示了这事,村长批准,只要到时候从公社弄个证明就行。

林书打算让彩凤和黑娃去镇上读书,镇上的教育水平至少比村里的好些,要是条件允许,他还想将两个孩子弄到县城去,只是县城太远,只有拿介绍信住在旅馆,这会花一大笔开销,若是回家住,那一天的时间都花在路上。

镇上读书的课桌,可得自带。林书这几日,找了师傅,砍树做了木桌,木椅。又去供销社,买了粮食回来。公社发的粗粮,就他留在家里吃。供销社买的大米,到时候带到学校给彩凤和黑娃吃。这孩子去了镇上,衣食住行都要考虑。这才春天,还有几个月,林书就连两孩子的衣服都给准备好了。估计到了那时候,又穿不上了。

春天来了,漫山遍野的梨花。没过几日,这桃花,杏花也开了。村里的人都在忙活着挖水渠,修水库,连林书都去了好几回,搬石头赚工分。

这年代插秧,田里的水都需要从水库放,村长格外重视水库修建,全村的人都来了,林书还看到好几个知青。

知青自从派下来,村里给专门修建了知青点,吃住都和普通村民一样,除了刚开始干不了活,现在是比谁干得都麻利。

妇女们在一起干活,就喜欢谈天说地,而她们又以为孩子们不懂,什么话都说得出口。

而知青男男女女中,林书经常听到一位姓萧的知青,今日这位萧知青也在修水库,林书就好奇地看了眼。

那人穿着白衬衫,身高一米八几,旁边那些做工的农村男人站在他面前,简直相形见绌,尤其是这人还懂得打扮,留着旧时代香港美男的中分发型,柔顺的头发,都能做发型模特了,关键是这张玉面小生的脸,笑起来还有些儒雅,难怪这十里八乡没见过世面的姑娘,都拜倒在他的西装裤下。

没错。

最新小说: 安静的敌人 大疫大医 千金归来 药童 第三种绝色 神农 命中注定 王令的日常生活 官道之色戒 照不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