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十九章
第二天,一切尘埃落定,昭华顺利坐上了皇帝之位,那些顽固叫嚣的老臣在看到先帝遗诏过后也纷纷闭上了嘴。昭华把她剩余的兄弟姐妹们都圈禁在他们的府中,一应待遇如从前一般,只是不许人探视,这让宗室的许多人松了口气。
朝中局势一夕之间变了个天,那些协助昭华的按功绩大小都有封赏,其中最炙手可热的就是柏麟了,他居然从翰林学士一跃跃上了丞相的位置,人家是平步青云,那他就是一步登天了。
有御史当场表示此事不合规矩,若是陛下不收回成命便要一头撞死在朝堂上。臣子们都屏息以待,想借此试探一下他们新的君王是个怎样的人。昭华高坐在龙椅上,戴着十二毓冠冕,神色高深莫测:那你便撞吧。
御史呆愣在原地,不知该如何是好,若是不撞,那他先前一番慷慨陈词算什么?可若是撞了,陛下话里的意思倒像是把这当个乐子,说到底,这事难道真的值得他豁出自己的性命吗?
他心里已经有了退缩之意,再看看四周,接触到他目光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稍宽厚一些的冲他摇摇头,示意他赶紧服个软。他双腿一颤,刚要跪下,头顶就传来君王戏谑的声音:怎么?还要寡人来帮你吗?
他一惊,昭华挥了挥手,两个御前侍卫便走到殿中抓住了那御史的手,御史反应过来大事不妙,他凄厉地尖叫:不,不,是臣失言,臣不该质疑陛下的决定,求陛下宽宥!求陛下开恩!求
放开我可是御前侍卫的双手犹如铁钳,拉着他把他的头狠狠往金銮殿中的九龙宝柱撞去。咚!咚!咚!鲜血缓缓从御史的额头留下,他渐渐没了生息。
这情景委实骇人,众位大臣内心发苦,只觉得那血腥味顺着像死狗一样被拖行出去的御史的线路钻进了他们的衣袖,鼻腔甚至心里。有胆小的甚至好几天都夜不能寐,吓得连话都不敢说了。
昭华让人把这御史的血擦干净,很快大殿便恢复如初。昭华淡淡开口:诸位还有什么异议吗?没有人说话,昭华满意地点了点头,锐利的视线似乎要刺穿堂下的每个人,他们看她的眼神或多或少都带了些惊惧,只有柏麟的眼睛还是那么清澈透明,瞧着楚楚可人。
实际上柏麟也不好过,方才君王要杀鸡儆猴,正巧那御史就撞到了枪口。可满朝文武都用那种那种看祸国妖妃的眼神看着他,不用回头他都觉得背后焦灼。这实在是叫他有些有些招架不住。但他还是很好地绷住了自己的神情,面上是一片八风不动的模样。
而对京城的百姓来说,虽然变了天,但新帝已经派人将道路上的血迹尸体都清理干净了,许多人看着整洁的街道,甚至会怀疑昨天晚上只是自己做的一个噩梦。但很快,新帝的种种利民政策一一颁布,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安乐,加上先帝的一些劣迹在市井广为流转,人心会偏向何处不言而喻。
昭华的外祖父不愿留在京中,获得昭华的准许后带了她母亲的尸体回了祖籍。临行前,他把自己手上的兵符和跟随他多年的亲兵全都交给了昭华,昭华亲自送别了他们。
回到皇宫中,昭华有些闷闷不乐,便诏了柏麟入宫。她自嘲地说:现在他们都走了,这皇宫里只有朕一人,倒真成了孤家寡人了。柏麟认真地说:陛下还有满朝文武,还有宗室里的亲眷,若是您觉得寂寞,大可轮流诏他们进宫觐见。
而且他鼓起勇气:只要陛下愿意,臣永远效忠于您,陛下若是累了,只消回头便能看见,微臣一直在您身后。昭华有些惊讶地看着他:这些话你从未说过,不过,朕很高兴。
柏麟脸上依旧是风轻云淡,仿佛刚才说出那种煽情话的不是他自己一般,但昭华能从他陡然增加的眨眼次数和稍显急促的呼吸声中看出他其实内心并不平静。或许我可以更信任他一些,毕竟他是我自己选的,年轻的帝王心里有了决断。
往后的日子,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朝堂上最得陛下青眼的就是丞相了。陛下但凡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事,都会召见丞相和他商议,而丞相也从来不会让陛下失望。他总能从所有选择里选择最好的那个,也总能从糟糕的事情中另辟蹊径找到解决办法。
在君王心里,只怕整个朝堂都比不上丞相一人。而丞相也凭借自己高超的手腕和沉稳的处事之道征服了整个朝堂,那些年轻的官员都以丞相为榜样,年老的官员也一边感叹后生可畏,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向丞相学习。
第21章 第二十章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政策颁布下去,加上君王说一不二的性子,她在朝中威望极高,大臣们有心想让女帝充实一下后宫都只能隐晦地在奏折里表示一下。可昭华每次只当没看见,在她看来,情爱之事无聊至极,君王的私情能少则少。
何况她身为女子,将来若是有了身孕,必然就有了弱点,她一想到这种被人掣肘的场景就浑身难受。至于子嗣,反正她已经有了悯儿这个嗣子,尽心培养便是了,若是他实在不争气,从宗室中再挑个好的便是。
这日,终于有大臣在朝堂上提了这件事,丞相以为如何?女帝挑了挑眉,饶有兴致地看向柏麟,柏麟神色镇定:这是陛下的私事,我等无权置喙,陛下是否要纳侍君,或是要纳多少侍君,都要看陛下的心意。
昭华点点头,话锋一转:说来丞相也还未娶亲,心里是否有心上人了?是否要朕赐你一段良缘?许多八卦的眼神纷纷在柏麟身上打转,柏麟那张欺霜赛雪的面容似乎更冷淡了一些:回禀陛下,臣心中只有陛下和江山社稷,实在无心儿女私情。还是不要耽误了旁人的一生。
众人又看向高台的女帝,帝王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模样,柏麟是她的肱股之臣,从前他就说过会一直陪着自己,如今不过是重复了一遍当初的誓言,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是,原先她还担心若是柏麟有了夫人,他们的关系可能会生疏,如今倒是可以把这种想法抛到一边了。看来柏麟也认为情爱虚无缥缈,根本不必在意,如此甚好。
接下来的日子又是平稳度过,帝国在女帝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朝臣们又上书了几次选秀的事情,都是无功而返。他们还曾经把主意打到了柏麟的身上,毕竟女帝和丞相之间总是有一种默契在,往往他们一对视便能知晓彼此的想法,和他们一起议事的大臣总是被他们过于跳跃的言语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柏麟听了让他去做王夫的建议居然破天荒地发了火,他面色冷凝,寒凉的言语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嘴里蹦出:我与陛下之间,君臣之谊,坦坦荡荡,未曾有私,还望诸位注意言辞,不要污了陛下的清誉!说罢,他拂袖而去,看样子是气得狠了。
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他们又在朝堂上不动声色地观察女帝和丞相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确实有默契,但除了默契之外,似乎对彼此都没有任何旖旎缱绻的情愫。好吧,好吧,他们终于死了心,女帝和丞相只是知己而已,哎。
女帝听到了旁人转述的柏麟的原话,又不禁点点头,她的那些大臣们怎么满脑子都是些情情爱爱,粗俗不堪,像是什么烟花之地出来的一般。还是柏麟最懂她的心思,男女之间除了男女之情,自然还有其他纯洁的情谊,比如她和柏麟,他们既是君臣又是知己。柏麟既然将终身托付于她,她必然不会负他,只要她还坐在龙椅上一日,柏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位。
除了政事,昭华还让柏麟接手了一部分军事,给了他几万兵力。柏麟除了四书五经,也看过许多兵书,他亲自挑选了很多青年才俊,教他们如何利用地势地形,如何排兵布阵。不过这都是纸上谈兵,他还拜访了很多有赫赫战功的老将,虚心听取他们的经验之谈。
景灵(昭华的年号)四年,柏麟主动请缨去边关平定夷族叛乱,以少胜多,大捷。此举大大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那夷族使臣来朝时还特意提到了柏麟,柏麟只推说是诸位将士的功劳,他不敢居功。
女帝大悦,当场赐予丞相免死金牌和尚方宝剑,一众老臣的脸都绿了,可又想想自己在和丞相一般大的时候,真的是不及人家,只能含恨咽下这口气。
又过了一年,到了景灵五年,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从京城中心爆发,先帝的其他子女沆瀣一气,不知怎的竟然联合了一帮乌合之众要拨乱反正。女帝在宫中接连遇刺,又中了慢性毒药昏迷不醒,皇宫大门紧闭,京城内人心惶惶,风雨欲来。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