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国家同样如此,燕国这几年快速扩张,前几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燕国分崩只欠一场大战。”常炜眼神中带着一丝光亮。
“所以明年大战将会是慕容氏由盛转衰的开始。”李跃沉声道。
“属下建议行疲国之计,尽一切可能支援燕国的盗贼,挑动豪强叛乱,消耗燕国精力,同时派大军屯驻边境,牵制燕国兵力,给盗贼们创造机会。”
慕容儁搞校阅见丁、精覆隐漏、四丁取二,不仅引起豪强们的怨恨,也逼反了不少幽州百姓。
羯赵和石虎留下的记忆创伤还未完全消退,慕容儁这么搞,让幽州百姓又回忆起石虎时代的悲惨经历。
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校阅见丁、精覆隐漏,针对的正是地方豪强,如果能实施,效果不比王猛的革新差。
但他的打击面太广了,不仅针对豪强,还弄了一个四丁取二,逼的百姓走投无路。
如果慕容氏一统北国还好说,然而至今为止,燕国仍只是一个稍强的割据势力而已。
常炜的疲国之计,简直是一记黑虎掏心。
别看他长的斯斯文文的,没想到计策如此毒辣,李跃笑了起来,“先生大有汉初陈平之风!”
李跃本想将他比作贾诩,不过贾诩在这时代的名声并不好。
陈平更贴切一些。
“殿下谬赞。”常炜温和一笑。
旋即,李跃下令挑选留在邺城的校事府、鸿胪司、斥候营、尚武堂骨干。
铜雀台内外戒严,闲杂人等一概不得靠近。
连李跃新提拔的郎吏都被排除在外。
随行的还有七百因伤残退役的老卒,整个梁国,最忠诚的一群人就是他们,经历各种大战,军事素养极高,忠心耿耿,即便身有残疾,却还想着为梁国出力。
李跃留他们在邺城,一些人在尚武堂当教官,一些人当城门军。
“与燕国的决战,从今日起,就已经开始了!”李跃环视众人。
年轻人满脸兴奋之色,拳头捏紧,年纪大一些的,则默默的看着李跃。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孤要派你们深入燕境,动用一切手段,消耗燕军,疲惫燕国,义军们要粮给粮,要军械给军械,训练他们,指挥他们,策反招纳更多的人,让燕国乱下去,耗下去,直到明年,孤亲率大军横扫幽、平。”李跃没有一句废话。
“愿为殿下效死!”
两千余人,不管年纪大小,眼神都坚决起来。
“你们很多人可能会无声无息的死去,但大梁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华夏也不会忘记你们!”李跃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
今日到来的人,全都记下了名字、籍贯,有朝一日,梁国一统天下,李跃会让世人也能瞻仰到他们的名字。
“哈哈,殿下何出此言?我等此前,未必就会死,我等追随殿下上刀山下火海,什么阵仗没见过?不就是造慕容家的反吗?殿下放心,定教慕容氏头皮发麻!”几个老卒大笑起来,完全没把慕容氏放在眼中。
“有志气,不愧是黑云山上下来的老兄弟!”李跃认出其中几人,是当年薄武麾下的精锐。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薄武逝去都快两年了。
心中不免一阵唏嘘。
第四百二十一章 瞒天
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在战争之前。
两国相争,也绝不仅仅靠战场。
舆论、士气、国力、人心等等都会影响战争的成败,春秋战国,老祖宗们各种手段玩的天花乱坠。
洪武二年七月十六(355年),在李跃心中,决战已经开始了。
虽然没有明面上宣战,私底下梁国朝堂、军中已经动员起来。
大量细作从章武、巨鹿、博陵涌入燕国境内,他们带着同一使命,听候杨略的统一调遣。
李跃还去信给杨略,可以对豪强做出适当的让步。
只要他们愿意起兵,一切都可以在战后协商,就算谈不拢,梁国也会在其他方面补偿他们。
除此之外,还下令贾坚、鹿勃早、徐成、张蚝部可以适当的出击,不必墨守成规,增加对燕国的压力,刺激一下慕容儁,让他犯下更大的错误。
远在彭城的魏山听到了风声,接连上书请战,说他麾下五千镇军,皆山东勇士,极其精锐,留在南方对付江东简直是杀鸡用牛刀,一再恳请李跃将他调到前线……
为了增加说服力,还弄了一份请愿书,乱七八糟的各种手印。
李跃调他去泗州,是想让他享几年的福,他却闲不住。
不过眼下的确是用人之际,魏山虽然不是万人敌,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再三思索后,将他调入王猛麾下听用。
明年大战双拳出击,贾坚佯攻东路束州,李跃正面强攻中路襄国、中山,王猛攻西路并州,自西向东横扫幽州。
西路大战绝不会少,魏山跟着王猛,一是增加王猛的实力,二是让王猛看顾魏山一些。
也不知王猛新兵练的如何。
王猛不仅对外封闭消息,对内也是一样,阳城至轩辕山一带,只许进不许出。
连校事都无法打探到消息。
只知道鲁阳打造的装备和中原三州的钱粮一车一车的输送过去,却仿佛石沉大海,一切都静悄悄的,什么都没发生……
其练兵之法,跟李跃大相径庭。
李跃散养,让黑云军自己出去猎食,且战且练。
王猛则是关起门来……
这自然引起了尚书台和六部的反对。
投入这么大,看不到东西,弹劾王猛的奏折日见增多。
李跃仔细阅读了奏折,有不少人提醒王猛职权过大,中原腹心之地,万一他有其他心思,就会成为尾大不掉之势。
詹事刘猗言辞激烈,怀疑王猛中饱私囊,国器私用,不能这么放任下去。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他们并没有说错什么,这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如果没人提出疑虑,反而说明朝堂存在问题。
其实李跃也对王猛十分好奇。
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常规套路,很难在短时间击败慕容氏,梁国飘在水面上的实力,燕国肯定也摸清楚了,邺城有燕国细作蛰伏。
而王猛沉在水下,大合兵法瞒天过海的要义。
所有奏折李跃都留中不发,让常炜安抚尚书台和六部的人。
有些话不能说的太明白。
既然启用王猛,就要为他扛住事。
常炜出面后,各种声音也就淡了下去,明眼人知道常炜的背后是李跃,既然李跃都不担心,他们也就无话可说。
李跃亲自召见刘猗,口头嘉奖一番。
此人也是中山刘氏出身,虽然是蒋干一系的冉魏遗臣,但才干能力都出类拔萃,心思也都用在实事上,在朝堂中的声望逐渐盖过蒋干、缪嵩。
一场小小风波被压了下去。
但幽州豪强那边又不安分起来。
不过这帮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李跃这边退了一步,他们就进一步,坐地要价,趁机索要装备、粮草、官爵……
这也是当初李跃不同意他们三个条件的原因。
“不识抬举,真当大梁少了他们就灭不了燕国吗!”李跃心中一阵恼火,自己都快成冤大头了,即便答应所有要求,他们也未必会尽全力,甚至有可能有其他要求。
说白了,这帮人其实还在观望。
不想提前下注。
“臣有一计,可逼反他们!”常炜双眼又闪烁着幽光。
李跃闻弦歌而知雅意,“莫非是散播他们要叛乱的流言?借慕容儁之手除去他们?”
常炜捋了捋长须,“殿下英明!”
整个梁国,与李跃最有默契之人不是王猛,也不是崔宏,而是常炜。
只要放出风去,以慕容儁的性格,才不会惯着这帮人,有很大概率会动手,战场上败了,还有翻盘的机会,若这些豪强们起兵,燕国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