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就连一向疼爱她唯她的言论盲从的柳氏和冯大山夫妇也不会赞同。而在冯有光和大王氏看来,她这个做姑姑的,无异于将春草往火坑里推。
说到春草的婚事,大王氏不由叹气,还能咋办?边看边找呗,我总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就将春草许出去。
沅昭在心里道,总算没有气糊涂。
边找边看,实在不行,春草也可以招赘啊。沅昭说。
大王氏:她愣了一会儿,小声道:招赘,倒也不用。
不过好歹是条退路。
**
腊月之前,家里打算再种上一茬菜,留着吃也好,卖去镇上的酒楼也行。
院里摆了一片的野山药,是春草她们在山上找见挖回来的。
后晌冯大山和冯友光父子俩从地里回来,柳氏端着一锅山药粥到饭桌上,春草说那片山药地不小,她们几个才挖了一小块,等明个儿你俩跟着去一趟。
冯友光吸溜了一口山药粥,哪用得着明个儿,吃完饭去一趟就能成。
柳氏翻了个白眼,我能不晓得啊?明个就明个儿,吃完饭你拎着黄豆去磨一桶豆浆回来。
冯友光喝粥的动作停下,抬头看了眼沅昭,要做豆腐?
沅昭点头,嗯,后天去镇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冯友光一拍大腿,两眼放光,激动得脸都红了,能!豆腐恁好吃的东西咋卖不出去?
关键这是独一份的东西,别处都没有,就他们能做出来,老少年幼尽能吃,也肯定尽爱吃。
不过,咱先做这豆腐生意的话,族长那边咋说?冯友光问沅昭。
沅昭喝完山药粥拍拍手,不管他们。反正咱早都把事情同那边说过,如今是他们自个忘了的,怪不到我们头上来。只怕他们现在满脑袋都是神药,也没精力管这件事。
而且应付那些人的理由她也想好了,就说是先试试水,帮着族里打开市场。
杀手三丫的灵泉空间撑不了几天了,到时候也根本再拿不出神药来,不需要沅昭再多做什么,失望大过希望的冯氏族人就饶不了杀手三丫。
之后族里的长辈们肯定会想起被他们遗忘在犄角旮旯里的豆腐方子。
沅昭这时候打算卖豆腐,也未必没有防着族长等人的心思。她就怕到时候这方子一交出去就得全凭族里安排,最后冯家是丁点好处都捞不着。
家里这几个要说多精明吧,到现在都是住的茅草屋,虽然其中也有原主的身体拖累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冯家上下除了种地没有其它出路,也没其它本事。
冯友光拎着一桶泡好的黄豆去了村里的石磨处,第二天上午做出来十五斤豆腐,拿大石头压实正在滴水。剩下的桶底浇成豆腐脑,一人一碗尝了个鲜。
沅昭吃完做点评,豆腐脑不错,我看明天可以带半桶过去。
柳氏担心,咱带那么多,能卖完吗?
能!沅昭说得斩钉截铁,十五斤豆腐本就不多,镇上那么多人呢,不怕没人买,再说还可以卖给酒楼,这豆腐只要尝过,有舌头的人总能觉出好坏。
说得也是。不过柳氏还是放不下心来,可这豆腐是咱这独一份的,闻着也没什么味道,别人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咋就愿意买了?
这个沅昭也有办法,小葱拌豆腐,拌一小盘摆在摊子上,过来寻摸的可以尝一尝。
冯友光闻言点头,这个主意不错。不过他得好好看着,一个人只能尝一口,再多了可不行。
下午冯大山和冯友光去了趟山上,搬下来几筐的野山药,一家人洗洗涮涮的又忙活到晚上。
次日一大早,冯友光早早起来去厨房点了半桶豆腐脑,同压好的豆腐一起打算搬到镇上去卖。
豆腐脑据说有两种口味,但家里实在没什么好东西,冯友光便只拿了一小碗的腌咸菜。
今日去镇上的并不止冯友光,还有柳氏和冯大山,沅昭也要去一趟。祛疤的药膏是新鼓捣出来的,不知道济世堂收不收。
一人一碗豆腐脑喝完,带着各自的东西朝镇上行去。
豆腐的价格已经事先商量好了,三文钱一斤,也可以用别的粮食换。
一路快到镇上的时候,冯友光突然定定看着一个方向,爹娘,你们看那个人影是老三吗?
冯大山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挺像他,他这是去镇上找活计吧?
柳氏只看了一眼便收回来,管他去做什么,没良心的东西!
四人不再言语,快步赶路,到了镇上兵分两道,冯大山和冯友光去西街摆摊,沅昭和柳氏去济世堂卖药。
第23章
济世堂在镇子东面, 沅昭和柳氏熟门熟路找过去,先拿出这些日子来积攒的各种药草,等学徒三七划拉着算盘算出价格来, 沅昭才小心翼翼从兜里掏出来一盒祛疤膏。
沅昭姑娘, 这是何物?三七鼻子灵,沅昭甫一拿出药膏来他便闻见了味道。
沅昭打开盒子露出里面青色的药膏, 祛疤膏,若是新伤多则半个月便能消除。
三七:他挠了挠头,沅昭姑娘,指甲大的伤疤和手掌大的伤疤,愈合所需的时间应是不同的。
沅昭点头, 我知道。先前所说的半个月是上限。
三七震惊地张大嘴, 真真的?
不信的话可以叫你师父过来验一验, 再不成,也可以在病人身上试验一番。沅昭将盒子盖上, 一边说, 这药膏有毒没毒总归是能验出来的。
三七一想也是, 但是今天不巧, 师父上门出诊,估摸午后才能来医馆。若是沅昭姑娘放心,可以将药膏留下, 待师父查验过后再论价。
那行。这药膏若是正常保存, 半年以内使用最好。沅昭叮嘱一句, 将药膏留给三七后,同柳氏离开医馆。
一大早从青山村走到镇上, 出发前喝的那碗豆腐脑早就消化完了, 柳氏拎着筐子说道:咱先填饱肚子再去找你爹和大哥。
沅昭每次来镇上都要吃那家的卷饼和馄饨, 磨磨蹭蹭吃完又去买了肉包子,两人才去西街那边找冯大山父子。
豆腐摊十分安静,前面的客人并不多,愿意尝鲜的人少,掏钱来买的就更少了。
冯大山接过肉包子咬了一口,你们吃了没?
柳氏正四处张望,闻言随口回道:吃过了。咋个没什么人呢?
冯友光找了个地方蹲下,同她解释,先前有几个客人尝过豆腐,只手上没有容器,都各自回家去了。
那就好,有人买就行。柳氏拍了拍胸口,继而皱起眉,豆腐这么新鲜好吃的东西,咋就那几个人来买呢?而且他们还给免费品尝,没道理生意这么冷清的。
咱这是新鲜吃食。冯大山三两口啃完包子,拍拍手上前,昭昭娘,我看这买卖一时半会儿做不完,要不你俩先回家吧。
还有,这摊位费一天两文钱,若是租整个月要便宜些,是五十文。冯大山说,要这生意能做下去,咱是不是交月租才更便宜些?
柳氏面上有些迟疑,五十文可不是笔小钱,现下还什么利头都没见着呢就一下子出去五十文,她可舍不得。
沅昭站在摊子前四处瞅了瞅,这条街上卖什么东西的摊子都有,筐碗盆菜和一些小玩意,闲逛的百姓也不少,就是没一个肯施舍眼神给他们这个豆腐摊儿的。
沅昭听着四处摊子上不时响起的吆喝声,又想起刚过来的时候见到的安静的摊子,她扭过头来,表情相当严肃,爹,大哥,你们是不是没有吆喝?
冯大山冯友光:
父子俩是如出一辙的茫然加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