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能在母亲跟前日日开解尽孝,母亲必定不会衰老得这么快。可是他们客居王府,得守王府的规矩。
母子俩个凑在一起,母慈子孝,唠唠叨叨的,好似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天色黑了下来。
眼看着二门该落钥了,柴卓氏才站起身,跟儿子作别而去。
见过母亲,该问的,还是没有问出来,身边还随时跟着个小厮监视着,时倾越想越心烦,情绪低落地回到了嘉彧居。
元恺已经先一步回来了,笑盈盈地迎在门口喊他:小倾。
时倾没精打采地白了元恺一眼,不想说话。
五姨训你了?元恺拍了拍时倾的手臂,劝道:没事,改天我备份礼去见她,帮你分说分说。
见元恺情绪饱满,还颇为高兴,时倾反问道:夫人没有训你?
训了。
卓夫人听说了打架的事,难得的发了火,把儿子叫去狠狠敲打了一顿,一则告诫儿子,不要对表弟时倾动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免得坏了两家的亲戚情谊;二则训斥儿子不该为了时倾跟同学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没的堕了身份。
这一顿训,把元恺训懵了,他一直以为,他跟小倾的感情,是有父母之命的,才那么底气十足。听卓夫人的训诫内容,完全一副不知情的口气。
元恺慌了,拼命申明自己对小倾一片真心真情,绝无玩弄亵狎之意。
卓夫了听了儿子的申明,越发恼怒,在她心里,儿子想玩娈童,不是什么大事,把亲戚家的孩子当娈童,也不是太大的事,最多得罪亲戚,多加补偿便是。
可儿子是断袖,指天立誓要跟另一个少年相守一生一世,这事情可就大发了。她就一个儿子,指着他传宗接代呢。
月羲居里正闹着,世子楚英睿派人来传唤元恺。
元恺满心忐忑地去了父亲的书房,做好了承受父亲一顿暴风骤雨般怒骂训斥的准备。
结果,世子爷楚英睿甚是和霭可亲说了一句:你打架的事,我听说了,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元恺赶紧分辩道:是他们背后说小倾的坏话,说得那么难听,我气不过,才打了他们!
楚英睿听了,脸色一沉,问道:他们说柴时倾的坏话,与你何干?若只为此,你动手打人,不但该罚,还该重罚。回头再把柴时倾杀了。
元恺大惊道:小倾又不曾犯错,父亲为何要杀他?
只是说几句柴时倾的坏话,便惹得你大怒失态,动手打人,说明柴时倾是你的死穴软肋。若是被你的敌人知道了,日后拿柴时倾来胁迫你,你必会方寸大乱。杀他,不是因为他犯了错,是他不该成为你的死穴软肋。这样,你才能少些容易被人拿捏的弱点。
对这个论调,元恺大不认同,问道:成大事者,就该孤家寡人?若是有人拿母亲来胁迫父亲,父亲又当如何?他亲眼见识过父亲对母亲的恩爱,难道母亲不是父亲的死穴软肋?
楚英睿没有一丝迟疑地给出了答案:我会为她报仇,让她死得其所。
元恺初初涉足王府事务,本以为自己已经对尔虞我诈,冷血残酷的权利斗争有了基本认知。但听到父亲的回答,还是令他忍不住脊背生寒。
楚英睿似乎看穿了元恺的所思所想,开解道:想站得更高,总得舍弃一些。阿恺,当你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时,就可以得到更多。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不!这世上,只有一个小倾!我只要小倾!幸而元恺还懂得分寸,知道这话一旦说出来,就是把时倾推入死地。这话他只在心里默默反驳呐喊。
见儿子不说话,楚英睿续道:那就这样吧,等柴时倾的作用发挥完了,就杀了他。最好你自己动手,免得留下心结。
不是!元恺赶紧说:他们还说了我的坏话,说说小倾是我的娈童他咬咬牙,又急急忙忙地坦白道:可我是真的喜欢小倾,没拿他当娈童,我是要跟
楚英睿抬手,阻止了元恺继续往下说:那些人敢背后私议你,该打!这一点,你没做错。只是你不该自己动手,记下人,回头叫小厮动手。
为什么?自己打了人,父亲居然说自己没做错?元恺跟不上父亲的思路。
楚英睿要借着打架这件事,教育引导儿子,十分有耐心地分析给他听:你是王府小世子,不出意外,你将是那帮学堂学子的主上。敢背后私议主上,不怀敬畏,就是该打,你并没有打错。威信便是通过这些小事,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
元恺:感觉父亲的话,好有道理。
只不过,你不该自己动手。你一个王府小世子,那是什么身份?生了气,还得自己动手打人?我派给你的人,都死绝了?
元恺又赶紧解释道:当时人没带在身边,一生气,就只得自己动手了。
你不会把有份的人记下来,回头再带着小厮一个一个收拾?
捉奸拿双,捉贼拿赃。当时放过他们,事后再去找他们算帐,他们谁肯认账呀?
楚英睿嗤笑道:呵,你是王府小世子,随便一句话,也掷地有声。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又没有冤枉他们,他们认不认账有什么关系?你只要一个个打到他们再不敢背后私议主上为止。
可以这样的吗?元恺:第一次觉得,小世子这个身份,不光是虚面上的尊贵,而代表着特殊的权力和地位。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你当场发作,造成了什么后果?楚英睿怀着一颗老父亲的心,要把这件事,掰碎了,揉烂了,给儿子分析明白。
只打到了一个,其他人都跑开了。
只这一点?
元恺想了又想,摇头,想不出还有什么后果。
你当时动手打人,是想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元恺就是气不愤才动手的,本没有什么目的,听父亲一问,想了想才道:我想让他们闭嘴,不许再说我跟小倾的坏话,不许乱肖想!
那你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估计,不管是跑开的,还是被打的,只怕对你都不服气,他们并没有得到该得的教训,回过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他们还会继续肆无惮地议论你,对你毫无敬畏。打了人,没达到目的,还把事情闹得人尽皆知。楚英睿叹息道:阿恺呀,这场架,你打得可真亏。
元恺沉思了一会儿,心诚悦服道:父亲说得是,我当时一气,冲动了。
楚英睿总结道:这件事,你失策在不该当场发作。凡事要谋定而后动,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力争掌控全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然后楚英睿语重心长地道:阿恺,要把此事引以为戒,以后遇事,俱要三思而后行,断不可意气,你要记住,你不是常人,是王府小世子。
以前,楚英睿从来没对儿子强调过「王府小世子」这个身份,送去学堂里跟族中子弟和清客后辈一起念书,还叮嘱他不要仗势欺人,要跟同窗们好好相处,他是想让儿子度过一个有同伴有朋友,有吵闹也有欢笑的童年和少年,直至加冠。
家长的这种心理和态度,也决定了元恺这个小世子在同窗中没什么威信,大家只把他当个常人来看,想议论便议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无所顾忌。
可是,当元恺自告奋勇要贴身监视时倾,涉足王府事务,为家族出力的那一刻起,这种情况便改变了。他不再是个普通少年,他必须要在同窗中脱颖而出。
元恺得到了父亲的教诲,又是开心,又是兴奋,连连点头,对父亲越加敬慕。
楚英睿问道:说说,接下来,你想怎么做?
做?还要做什么?元恺愣了愣才反应过来,打了人,却没有达到让人闭嘴,和在同窗中立威的目的,这个事,当然不算完。
元恺顿时像打了鸡血一般,斗志昂扬地向父亲表示,他要带人把当时背后说坏话的同窗挨个教训一顿,要教训到他们服服贴贴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