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候耍小心机、小手段是没用的,当然要同样以堂堂正正的道理来驳倒对方才算痛快。
沉吟了片刻,姚广孝说道: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上下千年,其变何可胜道,散诸天地之间,学者自为纷纷矣。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通其变而天下安之。及至汉太祖高皇帝,约法省禁,变革秦法,亦是知天下厌秦之苛,思有息肩之所,故其君臣相与因陋就简,存宽大之意,而为汉家之制,民亦以是安之。”
“然历朝历代,覆灭者皆是大抵遵祖宗旧制,虽微有因革增损,不足为轻重有无,此般不思变而通之,故维持现状穷矣。然祖宗旧制,有可以迁延数十年之策,有可以为百五六十年之计,可有可以为复开数百年基业之策乎?汉世祖光武皇帝,岂是因循汉太祖高皇帝之祖制而中兴大汉乎?”
姚广孝的长篇大论,基本观点就是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所谓的“祖制”都是先王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审时度势后顺应民心而制定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譬如刘邦取天下之后,就变革了秦代的严刑峻法与民休息,而历朝历代的覆灭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懂变通或者变通的地方很少聊胜于无,守着祖宗旧制不放以至于时势愈发穷颓。
但问题是,祖宗旧制有能管几十年的,最多能管个一百五六十年,还有能帮你几百年后重新树立王朝基业的吗?你问问大魔导师刘秀他能兴复汉室,是因为他用了刘邦的制度吗?
开玩笑,别说刘邦旧制了,就是王莽都恢复三代先王的井田制了,又能挡得住几发大陨石术?
曹端说的坦诚,姚广孝的反驳也很恳切,就是举例子讲道理。
而这种没了勾心斗角的辩经,反而让曹端压力山大。
事实就摆在这里,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才能在不偏离周礼这个根本论点的同时反驳对方呢?
一滴又一滴的汗水,从他年轻的脸上流淌了下来。
“啪嗒”一声,打在了台面上。
这也代表着他的脑力运算烧到了极致,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但曹端仍然咬紧牙关,在思考着最优解。
终于,曹端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稍稍喘了口气,看着马上要流逝到尽头的沙漏,高声说道。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识人之伪也。”
“礼有三本源,天地者,生命之本源也;先祖者,人类之本源也;君师者,治平之本源也。”
“礼之所在,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源也。”
这就是说,圣人和先王制定礼的依据是人性的伪善,礼有三个本源,分别是天地、先祖、师君,天地是万事万物生存或者说存在的本源,先祖是人类这个种族繁衍至今的本源,师君则是天下能够被治理太平的本源。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华丽的排比句废话。
到了最后,曹端铺开了长长的燕国地图,终于露出了匕首。
“先有周礼,而后世学者穷礼,得三纲五常,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三纲五常,天理也,亦是天礼也。”
此言一出,全场欢呼!
曹端面对巨大压力时的超水平发挥,简直让所有人都为之刮目相看。
要知道,曹端这番话,不仅仅是跟其他人一样,把三纲五常抬出来作为终极答案去压人,而是从“礼的起源”,一直推演到了“礼的意义”,乃至最后的“礼的发展”。
换言之,在这里三纲五常不是开始,而是结果。
并且曹端的这句话,其实也有着不漏声色地“打补丁”的意思,解释了从周礼到三纲五常,其实也是变通的一种表现,但这种变通,并不是从根源上推倒重来,而是臻于化境的完善。
曹端的逻辑条理极为清晰,而且打完补丁后,更是近乎无懈可击!
三纲五常当头压来,这东西在曹端嘴里,不仅是“天理”,还是“天礼”,你黑衣宰相怎么破?
“妙哉!这岂不是赢定了!”
听着旁边士子的议论,高逊志也不由地精神为之一振。
“再加点糖。”
正在旁边喝绿豆汤的汪与立耳朵背,还是高逊志贴着耳朵告诉他,方才在鼎沸的人声中明白了过来。
这位金华学派的掌门人细细咀嚼了半天曹端的话,竟是连绿豆汤都忘了喝了。
“这下,孔希路怕是能救出来了,唉,他在里面定是吃了不少苦,恐怕这么热的天,连一碗绿豆汤都没得喝吧?”
第395章 龟甲
诏狱中。
“外面为何如此聒噪?”
孔希路从显微镜上挪开了视线,蹙眉问道。
很明显,研究的思路三番五次地被远处传来的噪音所打断,他有点不高兴了。
在这片监区里,只剩下孔希路、黄信、李志刚三人,除此之外,就是监区走廊尽头那扇厚实的铁门,以及站门口的两名看守狱卒和牢头老王。
“是…是外面犯人又闹事了!”
负责管理这几间特殊囚室的老王小心翼翼回答道,额头渗出冷汗。
他并不敢告诉孔希路,外面之所以吵闹,都是因为大江南北的大儒、士子们集合起来,打算闯过“王霸义利古今”三座擂台救他出来。
然,此间乐,不思蜀也。
“嗯,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好、好的,孔公您继续,我就不再打扰您了。”
说完,老王便退出了监区。
长长的走廊尽头,“嘭”地一声,铁门被关上。
待到监区铁门关闭后,黄信把头探过来,焦急道:“孔公,现在情况危急,你怎可再次沉浸于格物当中呢?”
自从今日孔希路醒来后,他便投入到对于姜星火口中“微生物与细胞技术”的研究当中,直接无视了周围狱友实际上只有黄信的劝阻。
不过见黄信如此关切,孔希路微微笑道:“只是‘体物’的一种方式而已,并没有其他什么意思,莫要多虑。”
说着,孔希路拿出放在桌旁边清洗干净的小酒盅,将里面的东西倒掉,然后取出了另一片物品,赫然是生肉的碎片。
黄信叹息一声,摇了摇头,没有再劝,在进入都察院系统前,他本身也是一位儒生,深知一些儒生对于格物致知研究的狂热与执拗,这是谁也拦不住的。
“只是外面恐怕已经闹翻天了。”黄信叹了口气。
孔希路淡然一笑,他并没有将黄信的话放在心上,反而还加快了手中动作,见状,黄信不禁叹了口气,只能坐在一旁静等着时间缓缓流逝。
一觉醒来的李至刚闻言,打了个哈欠说道:
“《明报》上没什么异常啊。”
自从进了诏狱,李至刚感觉整个人都佛系了,没有了白日繁忙的公务,也没有了晚上的加班与应酬,远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宦海生涯,整日里喝喝茶看看报,无聊了就睡觉,实在睡不着了就思考人生,很多已经想不清或者说不愿意去想的事情,现在都琢磨透了。
《明报》确实没什么异常,似乎大明依旧海清河晏。
“啪嗒。”
片刻后,孔希路停止了动作,缓缓抬眸望着囚室的天花板,眼神迷离。
“怎么了?”
“昨天这块肉不是这样的,里面的小东西还充满活力。”
说话间,孔希路用镊子戳了戳试验器皿底部的生肉碎片。
“果然,又是同样原因引发的结果。”孔希路收回手指,若有所思道,“可壁虎为什么可以再次长出尾巴呢?难道人的‘道’与壁虎的‘道’截然不同吗?不,不仅仅是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