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萱的小脑袋瓜还没有得出结论的时候。
忽然——
负责守卫大祀坛的士卒开始赶人了。
“回避!回避!”
“有贵人出巡,闲杂人等速速退开。”
“小姑娘,快点走,别给自己惹祸。”
人群在士卒们的警告和驱逐下,向外退去。
姜萱抬头看了一眼大祀坛外围矗立的仙人雕像。
仙人依旧面目熟悉。
但不知道为什么,总给姜萱一种奇怪的忐忑感。
来不及多想,机警的姜萱跟着来自附近数个村落的村民,还有一些南京城里前来参观的百姓,都退了出去。
远处的官道上,传来马蹄声。
一队华丽的车驾从官道行驶而来,姜萱偷偷地抬眼打量了一下其中的马车。
马车由数匹骏马牵引,用料很奢侈,四周还以红髹装饰。
马车两边,则是十六名身穿甲冑,骑马挎刀的护卫。
每一名护卫都气息沉稳、骑术精湛。
这些马车两侧的护卫,手持方色旗、青色白泽旗、绛引幡、戟氅、戈氅、仪锽氅等仪仗旗帜。
而更后面的护卫,则是手执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骨朵、斧等仪仗兵器。
“这是.皇家仪仗?”
姜萱低声惊呼道。
她虽然只在南京住了几个月时间,但对于这些大明帝国顶尖大人物的威势,早已经铭记于心。
姜萱可是在南京街头亲眼见到,一个躲避不及的瘸腿乞儿,是如何被勋贵护卫的马蹄活活踩死的,胸口都塌陷出了一个大洞。
如今也不是什么祭祀吉日,竟然有皇家人物亲临,姜萱怎能不惊讶?
“小妹妹,慎言啊!”
旁边的妇人赶紧拉住姜萱的手臂,提醒道:“听你口音是乡下来的?你难道就不明白,皇室之事,不是我们普通平头老百姓能议论的吗?”
周围也有一些人闻声,纷纷侧耳倾听,神色各异。
显然对此颇为忌讳,连话都不敢说。
“哦。”
姜萱点点头,却又忍不住好奇。
她很清楚,她自己出身低微,绝非权贵阶层,所以,根本无法理解皇室之人的心思。
但她仍然觉得好奇。
究竟会是哪位皇子或者公主要来祭拜?
居然排场这么大!
这个念头刚闪过。
姜萱又被吓到了。
因为她发现,这队皇室成员的护卫后方,有好几个衣着鲜艳夺目的飞鱼服的锦衣卫,竟然骑着高大威武的骏马,在官道上急速飞驰。
他们的目标似乎是
这辆马车?!
“——吁!”
纪纲减速下来,而大皇子朱高炽身边的护卫将领,也转身策马前来与他交涉。
两人交谈片刻,举着圣旨的纪纲卸下绣春刀交给护卫将领,随后来到朱高炽的车架边。
“纪指挥使?”
朱高炽掀开马车的帘子,看着纪纲有些疑惑。
“大皇子殿下,这是陛下的急旨!”
朱高炽接了过来。
朱高炽今日事务繁忙,刚刚代表皇帝结束了对化肥工坊产量的视察,眼下又要来东郊皇庄视察农作物的长势。
按道理来说,父皇今天是不应该找他的。
因为他在替父皇干活。
可既然父皇找他了,一联想今天的日子,朱高炽就知道,极有可能是姜先生又讲了些什么。
当朱高炽看到了圣旨后,却有些踌躇,他只说道:“我明白父皇的意思了,稍后就回去,纪指挥使先去复命吧。”
纪纲点点头,带着几名锦衣卫策马而去。
“头儿,什么旨意这么匆忙?传完旨了能透露一二吗?”路上旁边的心腹千户问道。
纪纲在马上扭头瞪了他一眼。
“不该问的别问!”
几名心腹顿时肃然,但纪纲反而一笑。
“今儿我那小闺女满月,你们晚上都来我府上喝酒。”
几名锦衣卫顿时哄笑了起来,纪纲早年家庭不算幸福,如今娶妻纳妾倒也没什么感情,反而跟皇帝去了江南一趟,捡回来的小女孩认作了自己的女儿,宠爱的很。
虽不知道是不是皇帝的意思,但纪纲的作态和喜爱,却委实不是装出来的。
锦衣卫们哄笑而去,马车里的朱高炽,胖胖的脸上,却布满了阴云。
跟朱高炽同坐一车的解缙,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怎么了?”
朱高炽没说话,只是把手里攥着的圣旨,扔给了解缙。
这是极不寻常的举动,预示着朱高炽心情差到了不想遵循礼节的地步。
解缙心中一惊,捡起圣旨,一目十行地浏览了过去。
“税卒卫,拟让二皇子殿下出狱操练,先观察狱中扫盲班的效果?”
“这、这怎么可能?”
“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164章 再来一次玄武门?
朱高炽示意马车边的侍卫散开,马车周围,再也无人能够听到朱高炽与解缙的谈话。
而解缙几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朱高炽的担忧所在。
朱高炽仁厚不假,对弟弟们有兄弟亲情也不假。
但争的,毕竟是储君大位!
这个位置,意味着未来的帝位!
试问,在这种人世间最大的利益面前,谁会退缩?谁会放弃?谁不想坐上去那个位置尝一尝至高无上的滋味?
所以,朱高炽无论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支持他的无数大臣,亦或是为了江山社稷稳定,都必须做出抉择!
他要么选择对抗朱高煦、朱高燧,要么放弃太子之位。
可这两条路都充满了危险和风险。
如果说他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都没有代价那还好说,至少他们兄弟三个平安无事。
但问题是,争储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没有代价?
翻开史书,案例比比皆是,哪一个不是鲜血淋漓?
若选错了,那后果简直无法估量——朱家的江山会因此而动摇!甚至有可能被人篡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自家内斗被旁人篡了江山的例子可太多了。
至于放弃储君之位,先不说朱高炽是否甘心、他的追随者是否愿意,就说一个问题,他放弃了,就安全了吗?
不可能的!
朱高炽肯定自己会放过两个弟弟,但他完全不能肯定,两个弟弟会放过他!
而且在朱高炽看来。
原来有勇无谋的朱高煦,经过姜星火的教导,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
因为在不久前的谷王谋反案里,朱高煦的表现就十分抢眼,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据说】当时朱高煦只用了半个晚上的时间,就带着五军都督府调拨来的兵马,将谷王府谋反的士卒和门客们全部处决,并亲手斩杀了谷王府的几名还妄图反抗的宣府边军宿将。
与此同时,朱高煦却并没有脑子一热动谷王夫妇。
反而是将两人软禁在屋子里以叔侄礼相待,直到等朱棣亲自前来处理。
朱高煦做的果断凌厉又有礼有节,这件事,其实颇为令朝中隐约知晓内情的大人物们惊讶。
当然皇帝没有公布这些细节,但这件事在有心人中却流传很广。
另外,皇帝在谷王谋反案发生后的一段时日,曾与二皇子朱高煦单独谈话过。
根据不可靠的传闻,而朱棣当时似乎就有意立朱高煦为太子……
在朱高炽的推测中,这一定是姜星火教导的结果。
当然了,这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实际上】朱高煦在姜星火的教导下虽然变聪明了不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拓宽了视野。
但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数十年日积月累养成的性格,是何等的困难?
所以,谷王谋反的那一晚,朱高煦还是一如既往地暴躁老哥状态。
真正出主意的,是李景隆。
朱高煦和李景隆,一个能打不能谋,一个能谋不能打。
李景隆当时死命拉住了想直接宰了谷王夫妇的朱高煦,又搬出姜星火来,说宰了谷王夫妇,反而会影响姜星火立功减刑云云.朱高煦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被父皇偷听了,关心姜先生之下,便按下了杀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