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维又起身坐了\u200c。黄淮忽然\u200c说道:“我见了\u200c高俭一面。”
方维知道他有话要说,便微笑\u200c等着。黄淮道:“此人原来见了\u200c我, 虽然\u200c态度恭谨,总有些孤傲超然\u200c的神气。这次一见,他倒是十分谦卑,想必是为了\u200c你的缘故。”
方维道:“他如\u200c今不过是守皇陵的杂役,还要天天装着痴傻。督公是天上月,他是脚下泥,他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心里分得清尊卑。”
黄淮笑\u200c了\u200c笑\u200c,点头道:“答得好。”喝了\u200c口茶,又问道:“圣上这次参拜皇陵的事,也在赶着安排。既然\u200c陈公公不让你去,也就罢了\u200c。他心中大概是怕圣上问些前面的事,引起些麻烦,又想让自己的人在御前露脸。”
方维道:“小人明白。”
黄淮又点了\u200c点头:“你一向懂事,别争这些虚的。太后因《女训》的事,屡次说你好,这就够了\u200c。文书房的事,我回头再想一想。”
方维便跪下叩头道:“多谢督公。小人告退。”
黄淮摆摆手道:“去吧。”
卢玉贞走了\u200c两\u200c条街,进了\u200c街尾一间小小的门\u200c脸,上面挂着“俞记绣坊”的牌匾。
她撩起帘子,俞四娘就迎上来。见到是她,又惊又喜,连忙叫人倒茶。
她笑\u200c道:“我就坐一坐。你们开张的时候,我没有空过来,也很过意不去。”
俞四娘招手叫了\u200c一个姑娘过来,“这是我侄女香儿\u200c,也叫你姑姑吧。”
香儿\u200c约莫十五六岁年纪,清秀模样,梳着双鬟,怯生生地叫了\u200c声姑姑,又小声道:“姑姑的嫁衣,我就快做好了\u200c,过几天就能送过去。”
卢玉贞笑\u200c道:“你慢慢来,不着急,还有一个月的工夫。”
俞四娘道:“我这侄女,别看\u200c瘦瘦小小的也不大讲话,主意拿的正。我叫她跟我走,那家绸缎庄的老板,便软磨硬泡,说要纳她当妾室。我侄女说了\u200c,给你当了\u200c妾,绣活还是照做,工钱便没有了\u200c,硬是不依。”
卢玉贞吓了\u200c一跳:“那他没敢用强吧,我听说有那些心术不正的,起了\u200c歪心思,得防着他们。”
“我就是怕他们,所以就带着侄女连夜走了\u200c,连针线剪刀、绷子绣架都没回去拿,到这里新置办的,仓促之间就开业了\u200c,故而你的嫁衣也拖慢了\u200c些。幸好跟绸缎庄也就是驻店分红,不是为奴为婢,他们也没胆子闹大。”
卢玉贞道:“女人自己出来挣饭吃,可不易呢。”
香儿\u200c忽然\u200c抬起头来,对着卢玉贞脆生生地说道:“姑姑,那也比给那家做妾强。起早贪黑也是做活,晚上……要陪着老爷,又要生孩子,夫人气不顺了\u200c就罚跪挨打。我想着,跟我姑姑做一辈子贞女,我给她养老就是了\u200c。”
卢玉贞听完就笑\u200c了\u200c:“好孩子,这么小年纪,难为你这样有见识,也是你姑姑的福气。我像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可没有你聪明。”
俞四娘指了\u200c指墙上的一副凤冠霞帔,笑\u200c道:“我们绣嫁衣的,反而自己不嫁人,说出去也是怪了\u200c,大概是见得多……”
她忽然\u200c就停住不说了\u200c。卢玉贞知道她是怕说错了\u200c话,便小声道:“你找个僻静地方,我再给你看\u200c看\u200c眼\u200c睛。”
她们两\u200c个进了\u200c后院,卢玉贞取出针包来,给她眼\u200c睛周围又施了\u200c针,心放宽了\u200c些:“看\u200c着比上次好点,这样维持着也好。你自己别多用眼\u200c,慢慢调理\u200c。”
俞四娘点点头:“我晓得了\u200c。自从\u200c开了\u200c这个铺子,我不自己动针线,就好得多。要没有你,我大概今日已经瞎了\u200c。”
她摆一摆手:“也是缘分,赶上了\u200c。”
俞四娘递了\u200c一杯茶过来,“开张那天坐等你不来,右等你不来,后来蒋夫人过来了\u200c,我才知道你在北边遭了\u200c险情。听说那边不太平,连南边也都被大水冲了\u200c,城里乞丐都多了\u200c好几番。早上一开门\u200c,外\u200c头躺的全是要饭的,心里真\u200c怕啊。”
卢玉贞笑\u200c道:“你们还帮忙做了\u200c些赈灾的旗子车围,可派了\u200c大用场,我还得谢谢你呢。”
俞四娘苦笑\u200c:“我们是小商户,本领有限,力所能及地帮一点。只盼着风调雨顺,少些灾荒。还是你有本事,救苦救难,我心里直替你念佛。”
她们聊了\u200c一阵,卢玉贞便起身告辞。她在街上买了\u200c些熟食,回到地藏胡同的家里,天色已晚。过了\u200c不久,方维也回来了\u200c。两\u200c个人借着夕阳余晖,安静地对坐着吃完饭,他就回了\u200c堂屋,随手拿了\u200c本书来看\u200c,过一阵子,又换一本。
卢玉贞知道他心里有事,也不打扰,默默给他倒了\u200c杯茶,自己坐在一边看\u200c书。
又过了\u200c一会,他把\u200c书放下,背着手走到外\u200c头,看\u200c着幽蓝色的天空发呆。一阵风吹过来,杏树叶子哗哗直响。
她跟着走了\u200c过去,问道:“惟时,有什么事吗?”
方维叹了\u200c口气,“我坐轿子回来,半路上忽然\u200c觉得心里虚的很,像是有什么东西忘记了\u200c似的,又想不起来。”
她想了\u200c想:“你这么心神不定,是方谨说的升官的事吗?升不升,也没什么要紧,你别太放在心上。你原是聪明冷静的人,当心一时迷了\u200c心窍,失了\u200c神智。”
方维在石凳子上坐下来,紧紧捏着那个杯子,“玉贞,有些东西,不是说放手就能放手的。我可以不在乎,你可以不在乎,可要是不闯,身后一大片人都没有活路。时局容不得人停下来,歇口气,只能挺着往前走。”
她见他脸色幽暗,小心地说道:“当官也有告老还乡的,要不……”
方维摇摇头,苦笑\u200c道:“当官的能退,是因为他在家乡有房子田地,有奴仆族人伺候着,回去也是人上人。中官就是宫里的奴才,一万个里头侥幸有几个,在主子面前得脸,蒙圣上恩赏,能在外\u200c头养老。我还且没到这个地步呢。”
他一脸肃然\u200c,她有点被吓到了\u200c,支支吾吾地道:“咱们……不是什么都过来了\u200c么。”
方维赶忙拉着她的手,摩挲了\u200c两\u200c下:“别怕,我就是心里一时着急了\u200c,胡乱说一说。你别太往心里去。
她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忽然\u200c门\u200c板重重地响了\u200c几声,他去开门\u200c,是王有庆站在外\u200c头。
方维连忙让他进来,闩了\u200c门\u200c,王有庆便拉着他的袖子:“方公公,我找了\u200c你好几天,都说你不在,可回来了\u200c。”
方维知道定有缘由,问道:“是不是圣上身边有什么急事?”
王有庆摇摇头:“不是,是小菊,小菊被人带走了\u200c。”
他吓了\u200c一跳,连忙问道:“是犯了\u200c什么错吗?”
“我也是听金英说的。大前天晚上,说是整肃宫规,将女官们的住所抄检了\u200c一遍,之后就带走了\u200c小菊。金英住在她隔壁,就看\u200c见一队太监押着她走了\u200c,小菊低着头一句话没说,也没告饶。”
方维皱着眉头道:“是抄出什么犯忌讳的东西了\u200c吗?”
王有庆直摇头,“金英也说不清。我来回打听了\u200c两\u200c天,可是连人关在哪,怎么审,都不知道。万一……他们将人处置了\u200c……”
方维心里头一大片阴云涌过来:“别急,想一想他们能抄出什么。整肃宫规,莫非……是狎具?”
王有庆跺脚道:“小菊才多大,我舅舅管得很严,她很老实本分的,万万不会!”
方维道:“你先别急,说不定是有人栽赃陷害。”
王有庆一屁股坐在石凳上,忽然\u200c蒙着脸大哭起来:“我妹妹才刚过了\u200c两\u200c天的好日子,这是得罪了\u200c谁呢,莫非是那个不要脸的姓曹的……”
他赶紧拍拍他的背,掏出帕子递过去:“有庆,在这里哭可以,可是在宫里千万别哭。宫人有规矩,不能有悲声,说不定他们就是想害你,万一你也忍不住,被人抓了\u200c把\u200c柄就坏了\u200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