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太过简单粗暴”,那其实是高效、果断、彻底。什么是“稳妥周全平滑”,那其实是缓慢、折中、反复。本来自己提了建议,如果老爹直接简单粗暴的下旨,那自然有印度布政使司的官员去处理。后续就不关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是以后都让自己负责,把当地的事情慢慢的解决掉。关键是,怎么才能稳妥周全平滑呢?朱迪镧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愁眉苦脸的思考着印度国的事情。衣服的问题是表象,内在的逻辑是礼仪,礼仪的内在是文化,文化的内在是共同认知。格罗夫纳家族拒绝大明的共同认知,还要建立他们自己的共同认知。自己的本来想法,是直接暴力打断这个过程,强制他们建立与大明相同的认知。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老爹不允许那么干,要求自己捕捉痕迹的完成。这就有点难办了。绝大部分印度国的奴隶主的问题并不大。他们本身都迫切的希望建立与大明类似的共同认知,所以才会主动改用大明服装和礼仪。根本不需要专门去做什么,他们也会主动融入。格罗夫纳家族本来就拒绝,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他们怎么可能会融入?如果自己建立一个学校,专门教导外族大明文化和礼仪,其他的奴隶主肯定是愿意来上学的。但是格罗夫纳家族他们不会来上学啊——要让他们必须来接受教育的话,这就又成了强制措施了。要求整个印度国奴隶主强制接受教育,这种事情就明显不够平滑了。跟强制改变服装和生活习惯没区别。单独指名道姓的强制格罗夫纳家接受教育同样不平滑。就是一个西夷家庭而已,让大明任何级别的朝廷直接出面要求,似乎都不是非常的合适。朱迪镧考虑了小半天没有头绪,直到第二天参与了一个民事案件的审判。本来是一件虽然令人无语,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案件。一家人父子夫妻和窑姐当街打架。父亲拿儿子孝敬的钱去青楼,还要把喜欢的露西亚胡姬接回家当妾。母亲知道之后带着儿子赶来,母亲带着自己儿子打了窑姐。父亲帮窑姐动手打儿子,儿子气不过就还手了。这种毁三观的事情朱迪镧见多了,现在已经基本上见怪不怪了。朱迪镧关注的重点根本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注意到了这个案件中的家庭内部矛盾。格罗夫纳家族也是一个家族,同样是一群人而不是只有一个人。这个家庭里面的人的想法不会是完全统一的。现在拒绝融入大明的家长没了之后,后续的继承人未必会坚持这样的策略。不过大明一贯的原则是拒绝使用暗杀手段的。就算是阴谋也得套个光明正大的外壳。也就是不能无理由的直接杀人。最好还是直接用阳谋。所以,难道要直接在西洋海角建大明礼仪学校,公开招纳曾经的外族贵族子弟来上学。这个格罗夫纳家族自己的地上缺乏资源。要定期来西洋海角采购物品,他们家的孩子也会来城里面游玩。看有没有机会让这些孩子直接进学校?他们要是不来怎么办?朱迪镧考虑了一堆之后,忽然有点烦躁了起来:“我有必要考虑这细致吗?”“我是大明的皇子啊……”“你们不过是一家子西夷而已。”“你就算是闹事我还不能直接灭了你吗?”“就算是全印度的奴隶主都造反又如何?”“当地的物产根本不足以维持数千万人的生活。“基本生活物资都需要进口。”“大明就算是不打,直接封锁海路交通,就能把这个印度搞崩溃。”朱迪镧在烦躁了之后,切换了思考的方向,然后陡然又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一个皇子都觉得没必要这么折腾,父皇真的觉得这种事情应该细致周全的去处理?”“您老人家怕不是在变着法子考校我……”朱迪镧这么考虑之后,情绪再次安稳了下来。“大明礼仪学校还是有必要开设的。“这种学校能够把这些泰西富人的下一代变成精神大明人。“但是对于格罗夫纳家族,根本没必要顾虑那么多。“他们一家爱来不来……“其他泰西富人下一代都成了精神大明人,就格罗夫纳他们一家不合群的话,那最后难受的是他们。“他们真的有什么不安定的想法,到时候都不用大明中央朝廷出手。“印度国的其他原英国人就能直接灭了他。”朱迪镧想清楚之后,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最终的判断写成了报告,再次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发给了父亲。不过关于学校的选址,朱迪镧的建议是东墨洲或者本土。学校放在本土,自己就没办法负责了。反正不考虑格罗夫纳家,学校放在哪儿其实都无所谓的。本土对这些人的吸引力更高。朱靖垣看了朱迪镧的报告之后,觉得儿子的想法是相对合理的。朱靖垣自己本来确实没有觉得格罗夫纳家族有什么实际的威胁,只是有些好奇他们达成的成就。自己也没有要儿子去针对格罗夫纳这种家族,自己的目标始终是全体泰西人。造个专门的礼仪学校教育外族的下一代确实可行。这种学校肯定要收费的,而且收费还不可能太低了,得要让他们稍微有点心疼才行。至于学校的选址,不能只有一个。男女学校都要有,还要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类似于大明的小学、中学、大学。初级教授日常礼仪、大明雅言、大明文字,中级的主要学习大明传统经典,高级的综合体验大明生活。本土可以建设学校,但应该只有一所最高级学校。在泰西人集中的大域可以设立中级学校。泰西人集中的地区设立初级学校。但是这些学校不会像常规中小学那么的普遍。应该相对固定的少数地点建设,把周围的泰西富贵阶层聚集起来。泰西各个布政使司,西墨洲各个泰西人集中的布政使司,都可以建立一个初级学校。南墨洲地区可以有一个中级学校,理所当然的选择就是西洋海角。正好可以让朱迪镧参与学校的组建。于是朱靖垣下了圣旨,让学部去组织建立学校规划和建设。命令朱迪镧配合南墨洲礼仪学校的筹办事务。与此同时也拿出了自己的设想。要求印度国朝廷开始准备,年内开始向境内各个居民点派遣管理人员。并且要求印度国出台规定,以后印度国家庭内部奴隶的罪行,也必须由印度国朝廷派遣的人员处理。如果未经朝廷人员知晓并许可,私自对奴隶施以私刑,可以剥夺其所有权。朱迪镧收到父皇的命令之后就感觉很无力。很显然,这个印度国的这些泰西人,到底要怎么处理和安排,父皇并不是非常的在意。也或者是早就有了设想和安排。之前故意询问自己的意见,真的只是考量自己的思维方式。然后就是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朱迪镧只能认命。开始联络和咨询学部,配合他们筹办西洋海角礼仪学校。情况也就如朱迪镧预料的那样,带有大明朝廷官方背景的礼仪学校,受到了泰西富贵阶层的追捧。学校要开办的消息传开,印度国内的那些奴隶主们,全都提前来给孩子报名了。甚至很多原英国贵族和商人自己也报名了。格罗夫纳家族确实没有报名。朱迪镧也再也没有机会清闲了,为筹建学校的事情一直忙碌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朱迪镧也过了十六岁的生日。按照以前的传统,宗人府应该开始给他安排纳妾了。但是朱靖垣考虑自己的经历,要求父亲修改了这个传统,不再给十六岁的皇子主动安排侍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