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基础上,这里的计算机还接上了调试中的“大明计算机器与数据互联线路网”系统。简称“大明互联网”。这个系统将使用特制的线缆,把大明主要的计算机器中心连接起来,让他们可以彼此交换数据甚至协同工作。它将于个人计算机一同完成最终的功能测试。这东西显然就是后世的互联网。这个东西现在的全名,在朱迪钚在内的本地人看来稍微有点抽象,但是却很容易理解。就是它的实际功能的总结。在现代人看来当然也有点抽象,不过简称一下瞬间就能理解了。了解和体验这一切的朱迪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就像是1979年的时候,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体验施乐(Xerox)公司的Ao电脑的时候一样。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配合给了乔布斯极大的震撼。乔布斯回到公司之后,很快就决定要把这套设计学过来,应用到自己的苹果电脑中。朱迪钚此时的感受,可能比乔布斯当时更加强烈。朱迪钚知道了微型芯片的存在,认为这种关键芯片可以用来制造小型计算机。但是具体怎么设计,怎么制造,需要什么配件,怎么设计对应的软件,都还没有成型的想法。这个世界上以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东西。但是现在朱迪钰看到的十六甲,就好像是这种功能目标的完全体。因为朱靖垣指导设计的个人计算机和设备,都比乔布斯当初看到的更加的成熟完善。还有堪称壮举的互联网系统直接配合。朱迪钚感觉这个十六甲型计算机,在各个方面的设计以及于互联网的配合,都可以说是精妙绝伦的不可思议。好像被反复锤炼了无数次一样。朱迪钚发自真心的感慨,自己的父皇真的是天才。参观和了解了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之后,然后朱迪钚的工作也变了。开始直接负责这些设备的后期调试。着两个系统的研发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调试阶段。最迟到今年下半年,个人计算机就能与十六位处理器正式版本同步量产。然后大明互联网同步正式部署。首先交付给大明皇帝、文华殿和内阁、武英殿和军机处、通政司、工部、户部、财部、税部等试用。后续随着产能不断提升,逐步扩大使用范围。朱迪钚直接接触到的功能,都是已经基本成型的东西。朱迪钚感觉自己不断地接触到了各种计算机的新用法。朱迪钚越来越觉得,鼠标配合图形界面,让计算机的使用难度直线下降了。甚至于完全不了解计算机的人,只要图形界面上有足够多的引导,也能直接上手使用这种专业设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相关知识的普通人,能够用这种计算机来干什么?作为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电子计算器和账本吗?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不过朱迪钚自己,更加倾向于真正个人化,或者说生活化的功能。而不是工作性质的计算和记录。于是朱迪钚开始思考,一台放在家里的个人计算机,可以实现哪些生活功能。朱迪钚首先想到的,就是将现有的各种生活娱乐设备的功能,整体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来。包括收音机、录音机、音乐播放机、广播系统、电视机、电话机等等。收音机和电话似乎相对容易实现,将相应的电路和元器件做成模块化配件,装到计算机主机里面就行了。但是录音和播放机器就有些麻烦了,主要是存储方面的问题。从存储原理上考虑,计算机的硬盘似乎能够存储声音和画面,但是其容量显然太小了。硬盘相对于磁带而言过于昂贵了,这种可以随时读取的空间,不能用来放视频和声音这种低级信息。所以做个磁带录制和播放设备装到计算机里面?朱迪钚很快就觉得,这么做确实是可行的,只是总觉得意义不是很大。磁带录制和播放设备,以及前面的收音机和广播等功能的增加。都相当于把各种机器都塞进了计算机机箱,显然会会进一步增加计算机主机的规模。同时最终实现功能的器件,还是原有的录音机等机器本身。只是用电机计算机上的画面,取代手动按下录音机的播放按钮而已。这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却并不是朱迪钚最想要的。朱迪钚想要找的是计算机自己独立实现的生活功能。而且,这些事情并不是自己的工作内容。现在测试的主体是计算机,配套硬件设备的开发,是其他厂商后续的工作。于是朱迪钚搞出了一个小游戏。还是个网络游戏。让两个不在一起的人,通过互联网下围棋。在这台计算机上开发新功能,也可以算是典型的测试项目。因为计算机相关部门也要继续使用计算机。围棋功能的实现,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简单的事情。画好网格,添加黑白子就行了。只有两种颜色,画面还是静止的,比扫雷都要简单的多。做成单机可能有点麻烦,要制作一个棋谱库,同时要有一定的算力支撑。但是做成网络对战就简单了,对手直接是另外一个真人。计算机本身只负责统计双方棋子的数量。第585章 半导体产业成果存入社稷库大明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状态,是朱靖垣直接乃至重点关注的方向。朱迪钚在个人计算机测试的时候,尝试独立开发网络游戏的时候。朱靖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隔三差五的接收和审阅相关产业的报告。有晶圆生产厂、光刻机生产厂、半导体芯片生产厂……还有微处理器设计行、账表芯片设计行、小型化的数据仓库设计行……以及数据仓库生产厂、专用显示设备厂、配套外部设施厂等等……半导体和微芯片产业主要工厂,以及微芯片计算机的配套工厂,都在过去的几年完成了建设。然后这两年都在不断地优化工艺,陆续拿出了符合设计目标的产品。朱靖垣认为,如何让一项技术,或者说是一个产业,能够迅速的实现和升级,通常有两个最重要的推动力。一个是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及硬性需求,通常都来源于国家朝廷和军方以及科研机构。另一个是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通常是广泛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而且,前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开拓和攻关中,后者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推广和普及过程中。朱靖垣记得,前世很多科普甚至考试题目中,“世界第一款微处理器”的问题答案,通常都被认为是intel 4004。但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或者说是一个不严谨的问题和答案。1971年的4004其实是第一款“商业化”的微处理器,也就是在民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微处理器。想要考察这个知识点的问题,也应该这样提问才算是准确。真正的第一款实用的微处理器芯片,其实是F14战斗机上的中央空气数据计算机的芯片。F14战斗机是1967年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的,显然比4004完成的更早。与此同时,最早期的微芯片生产,有一个从实验室状态走出来,最后到量产普及的过程。实验室中的微芯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手搓”出来的。由于早期接触式光刻机的天然结构缺陷,当时的芯片良品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十。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光刻掩膜。这导致生产出来的芯片的价格异常高昂,通常都是两三百美元起步。美国空军在这个时代研发和普及导弹系统,导弹的导引头要使用大量的微芯片,关键还都是一次性的。于是美国空军出钱,找人专门研究和改进了芯片生产工艺,研发出了投影式光刻技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