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皇帝设立了多个卫负责相关的安保工作。朱昭燮最初进入这个体系,是一个铀矿浓缩工厂卫戍部队的督军,挂着工厂掌柜的职位。后来在其他几个部分之间调动升迁,最终成了这个系统武装力量的总督军。朱靖垣刚刚继位的时候,在安康十五年七月份的时候,就把朱昭燮加入了军机处的名单。但是朱昭燮却没有着急交接和报道,而是给朱靖垣写了份报告。新元素工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工程的最终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元素裂变炸弹”,它的正式成品即将被生产出来。马上可以进行最终的实弹引爆实验了。朱昭燮希望完成实际的爆炸实验,然后他带着最终的实验数据,以及另外几颗生产炸弹的成品,前往应天府上任的时候,一起呈递给朱靖垣。意思很明显,这个东西快做完了,正好可以等陛下登基大典的时候,作为献礼来用啊。当然,这只是朱昭燮的请示,最终决定还是朱靖垣来下。如果朱靖垣要求朱昭燮马上进京,那他就会将实际试爆的任务交给继任者,本人直接上路。朱靖垣最近这两年没有关注新元素工程的进展。这种最尖端的科研工程进行后期的时候,朱靖垣已经基本插不上嘴了。朱靖垣作为穿越者的最大作用,是在项目早中期的时候,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后期的实际细节上的研究,并不是朱靖垣所擅长的。朱靖垣稍微盘算一下时间,根据前几年自己了解到的消息,今年也确实应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从安康二年底开始准备,到现在是安康十五年下半年,总共已经用了将近十三年了。比朱靖垣当初的预计速度稍微快了一点。但是相比历史上美国人的曼哈顿工程的速度要慢了好几倍。曼哈顿工程从1942年启动,到1945年项目完成并且做出成品,看上去总共只用了三年时间。但是,如果从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算起的话,那就是总共三十年了。如果从1929年科克罗夫特利用质子第一次实现原子核变换开始算是十六年。从1938年奥拓·哈恩用反应堆实现铀原子裂变开始算是七年。至于曼哈顿工程,一开始就直接去建设链式反应堆了。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曼哈顿工程,是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有了前人的各种实验数据。还有美国二战时代的工业基础,在世界大战的举国体制下开始的。这就与后世美国很多的新飞机工程的设计一样,看上去工程起步到完成的时间似乎都很短。因为那都是基于成熟原理和工业基础的整合升级式的设计。是从六十分向一百分努力。朱靖垣所在的这个世界,在大明的新元素工程开始之前。无论是泰西还是大明的民间学者,对于原子裂变的相关的研究,仍然都处于假说和设想阶段大明朝廷的工匠按照皇帝的要求,在秘密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和性质研究。但是大明的世祖光武皇帝,只知道原子弹用的是放射性元素,对于原子裂变层面具体信息一概不知。同时受限于基础理论和工业基础,大明在放射元素上的早期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大明的新元素工程开始的时候,原子裂变原理都还尚未搞清楚。大明的工业基础也仅仅相当于一战前的英国。大明的新元素工程,与朱靖垣前世本国的很多新工程一样,是近似于从无到有的全新研发。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要一边摸索和研究相关理论,一边建设配套的工业产业。前世的这些早期理论研究,相关的早期探索和实验设计,是在没有原子能炸弹设想的前提下,就由多个不同的研究团体各自接力完成了。到最后曼哈顿工程起步的时候,就是以相对成熟的理论为基础,以制造武器为目标的工程项目了。在大明这边,新元素工程是在大明皇帝的直接要求下,从最初级的理论和工业建设开始的。但是大明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原子能炸弹和新的动力源。总体核算起来,大明是在朱靖垣的指导下,把前世的那些人用三十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完成的研究,压缩到十三年内全部完成了。这样算大明的新元素工程其实是很快的。这是在有正确方向的情况下,大国朝廷的官方力量推动的加速效果。新元素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靖垣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清楚元素裂变炸弹的重要性。那将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朱靖垣本人,并不希望大明的官员和工匠把这种工程的成果当做是献礼。朱靖垣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安安稳稳的完成。不希望在这个最后的关头,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制造出任何变数。在最后关头更换最高负责人就是变数。相关负责人基本都是军人,这些军人都是最为可信的,都会遵从皇帝的旨意。但是工作交接肯定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可能影响安全。本来如果自己不插手这件事情,在自己登基大典之前肯定能完成试爆。自己如果调整的人手,试爆可能就要往后拖小半年,反而赶不上自己的登基大典了。自己爷爷等这个东西等了十几年了。朱昭燮这些军人和工匠们也在这个项目上忙碌了十几年了。自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强行调整。于是朱靖垣同意了朱昭燮的请示,让他把实验做完了再去军机处上任。第509章 “茶叶蛋上锅了”在南安州的码头上,金吾右卫的指挥使和督军,与羽林右卫的指挥使和督军,新元素工程卫戍和实验部队的总督军朱昭燮,一起简单的碰了个面。在朱昭燮的见证下,羽林右卫向金吾左卫说明了此次任务的目的,通报了携带的主要物品。最重要的就是总计六枚原子裂变能量炸弹,简称为“原子弹”,代号为“茶叶蛋”。按照朱靖垣前世的分类法,这六枚原子弹都是内爆式的原子弹。类似“胖子”和“邱小姐”,整体外观上就是圆滚滚的,所以代号就成了茶叶蛋。由于大明有朱靖垣的指路,在枪式弹和内爆弹两种原子弹基本设计选项之中,大明直接选择了更加复杂但是效率更高的内爆弹。不去探究深层的原子裂变逻辑,单纯的从基本的裂变原理上解释。核燃料有一个临界质量。聚在一起的核燃料质量,超过自然状态下临界质量,内部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原子裂变。进而放出异常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核爆炸。不过这个临界质量并不唯一,有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还有特殊环境下的临界质量。枪式弹的设计思路,就是利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将超过临界质量的核燃料分成两部分,放在类似封闭枪管的筒子两端。一端的核燃料做成中间有个圆孔的球体,另一端的核燃料做成契合球体圆孔尺寸的圆柱。在圆柱型核燃料的后方装上化学炸药,发射的时候引爆这些化学炸药。当时的实际效果类似于火炮发射炮弹。化学炸药作为发射药,燃烧瞬间产生巨大的燃气压力,推动着核燃料圆柱向前飞出。狠狠地撞进对面的核燃料球中间的洞里。这样两块核燃料就契合在了一起,总质量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于是最简单的原子裂变核爆炸也就发生了。原理简单粗暴,非常容易实现。只需要控制一部分化学燃料的爆炸,和传统枪炮发射弹药过程高度高度类似。又像是在用锤子打铆钉。原本历史上美利坚的第一枚枪式弹是“小男孩”,它的外形就像个完全封闭的短粗圆筒。由于当时的情况格外紧急,美利坚要努力避免红色露西亚直接参与日本战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