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在阁议和朝廷上的话语权要更重一些,毕竟,从排名上说,次辅在内阁属于第二顺位。
但是,这种所谓的话语权,实际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要靠次辅这个名头,更多的还要靠自身在朝中的影响力,以及资历,功绩等多方面的加成。
所以,在朱鉴和李实二人入阁之后,俞阁老的糟心日子就来了。
李实就算了,他年纪轻,在朝中又是出了名的刚直,说白了,爱得罪人,进了内阁,倒是收敛了几分,颇有一股子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势头。
但是这个朱鉴,就让俞阁老一肚子火了。
他也不是聋子瞎子,朝堂上头最近的传言,当然也听过一些风声。
说朱鉴功劳大也就算了,但是无缘无故的扯上他干啥?
搞得好像是他抢了朱鉴的次辅一样,他明明的堂堂正正的,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朱鉴有一钱关系吗?
你朱鉴功劳大,那你有本事搞首辅,搞七卿去啊,还不是看着他这个次辅刚刚上位,立足未稳,所以想趁火打劫?
要是单单是流言也就算了,俞阁老沉浮宦海这么多年,尤其是见过某个老朋友的火箭速度,心态还是很平稳的。
但是,他居然发现,京城当中流传的,朱鉴瞄着次辅的位置这件事情,可能不是流言,而是事实!
这就让俞次辅很不高兴了。
虽然说朱鉴才刚进内阁没几天,但是,这种苗头已经很明显了。
这些日子,几乎每次阁议,朱鉴都直接了当的驳斥俞士悦的看法,丝毫都不顾及双方的关系和次辅的体面。
有那么一两次,甚至搞得俞士悦都下不来台。
尤其是,这个朱鉴身负大功,朝野上下,如今对他都赞誉有加,天子为了酬功,特意给予了他太子太师和户部尚书的加衔。
这样一来,虽然朱鉴只是渊阁大学士,但是从加衔上来说,他已经和俞士悦这个次辅平齐了。
这段日子,两方冲突不断,一直以来都像个小透明的江渊,也隐约有像朱鉴靠拢的趋势。
闷在公房里面处理了几份奏疏,俞士悦越想越来气,最后索性便丢下笔,走出房门,看着外头的皑皑白雪,心情才总算舒畅了几分。
这个时候,中书舍人小心的走过来,拱手道。
“阁老,首辅大人让诸位去开阁议。”
越不想什么来什么,俞士悦黑着一张脸,闷声问道。
“可说了是什么事?”
“据说,是关于太上皇南宫护卫统领的人选。”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商议的事情,于是,俞士悦点了点头,没多犹豫,便迈步往阁议的公房当中走去。
路上,他也开始回忆起这段时间和这件事情有关的各种奏疏,以便在阁议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看法。
不多时,俞士悦到了公房当中,除了王翺,其他的人都已经到了。
见他进来,江渊和张敏,李实等人,都站起来微微欠身,但是唯独朱鉴,只坐在远处,笑着点了点头,那架势,仿佛他才是上位者一样。
俞士悦的脸色又沉了两分,对着江渊等人回了个礼,便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片刻之后,王翺进来,众人起身,阁议正式开始。
“今日阁议,乃是为太上皇南宫护卫统领人选一事,此事朝中讨论已久,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给出的人选,分别是丰国公之孙,都督佥事李玺,京卫指挥使杭昱,及京营副将孙勇。”
“除此之外,宁远侯任礼举荐了神武右卫指挥使孟俊,御史林聪举荐了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吴良,神武左卫指挥佥事于广。”
“具体该如何票拟,诸位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南宫统领的这件事情,在朝廷上曾经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因为这件事情,群臣认为宫中太后过度干预政务,所以坚持让太子提前出阁,后来纷纷扰扰的,就搁置了下来。
但是如今,太上皇回京,这件事情自然也就重新被提上了日程。
发言的顺序,是按照内阁的排序来的,所以,头一个是李实,不过,这段时间,李实在内阁当中,基本都是和稀泥,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这次也是一样。
“太上皇南宫护卫一事,事关重大,老夫以为,此事当慎之又慎,不可轻下论断,对于这几个候选之人,老夫仅看过履历,觉得皆十分合适,如果说要选一人的话,京卫指挥使杭昱官职和武勇应当都合适,诸位可以斟酌。”
明眼人都知道,杭昱肯定是通不过的,这个人是宫里杭贵妃的外戚,就算是任命了他,太上皇那边也决然不会同意的。
所以,这就是个陪衬,李实把他挑出来,实际上就是不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果不其然,他话音刚落,朱鉴就皱起了眉头,断然道。
“杭昱不过因外戚之身,而得陛下提拔重用,如何可堪大任?断然不可!”
“老夫以为,神武右卫指挥使孟俊,家学渊源,有勇有谋,当初还曾经在太上皇身边充任勋卫,由他来负责南宫护卫,最是合适不过!”
第547章 我说某人不是龙套吧
内阁当中,朱鉴这么一开口,李实倒也不辩驳,只轻轻的点了点头,道。
“朱阁老说的是,是老夫考虑的不妥当了。”
说完,便不再说话,依旧是一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架势。
事实上,如今的整个内阁,或者说整个朝廷当中,李实是最感到惶恐的人。
和朱鉴一到内阁都锋芒毕露不同,虽然现在已经真正入阁将近半个月之久,但是李实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跟这房中这么多宦海沉浮多年的大臣不一样的是,李实他是实打实的官场新人。
正统六年,李实举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及第,正式进入仕途,初授御史,历三年后,因敢言直谏,不避权贵,在吏部的考绩为优等,被调回京中任礼科给事中。
此举对于他来说,是擢升,也是打压。
礼科相对清闲,而且,给事中有共有七八位,上头还有都给事中,所以,他到了礼科,只能重头做起。
但是,直到那个时候,他的人生轨迹还很正常,算得上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踏实实。
那时他初入官场,虽然敢言直谏,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
有些时候,坐冷板凳,也是一种保护,所以,他的心态也十分平和。
毕竟,他还年轻,未来有大把的时间。
但很多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神奇。
土木之役,瓦剌之战,太上皇北狩,一桩桩的大事接踵而来,让整个朝堂动荡不安。
李实,这个在礼科坐了近五年冷板凳的人,忽然之间,就被拔了出来。
甚至于,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被选出来。
然后,因为要作为副使出使瓦剌,所以,他被从一个普通的礼科给事中,超擢为礼部右侍郎。
应该说,这已经算是了不得的跨越了。
从一个普通的科道官员,一跃迈入三品大员的行列,若非是因为出使瓦剌凶险重重,又的确需要相匹配的品级,这样的擢升,是必然会被参劾的。
但是,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自己的机遇竟远远不止如此。
他和朱鉴不一样,朱鉴是降级匹配使团,而他却是升级匹配。
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即便是迎回了太上皇,他能够得到的封赏,也是远远少于朱鉴的,毕竟,从一个礼科给事中,擢升为礼部侍郎,已经是很大的恩赏了。
就算不比朱鉴,罗绮的资历也要比他深厚的多。
他们三人当中,只有罗绮是没有擢升也没有降级,刚好匹配副使的位置。
因此,在两个副使的功劳差不多的情况下,李实本以为,朱鉴之后,最大的好处会落在罗绮的身上。
至于他自己,还是那句话,一个礼部侍郎,已经让他很满足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