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4页(1 / 1)

('

打个屁啊,不知道蜀汉已经下诏要伐吴了么,这会儿主动出击,万一有个好歹,人家就直接兵临建业了。

还是稳一下,打防守反击更加实惠。

而且,作为东吴后期难得的政治家,步骘,顾雍两人还提醒孙权,现在最要紧要做的事情,不是听一帮愣头青的鬼话去打仗,而是要尽快的安稳国内可能出降的物价动荡。

毕竟,当初为了坑蜀汉,大泉当千几乎是无节制的在铸造,因此导致大泉当千在民间的流动,非常的广泛。

如今蜀汉那边不认大泉当千了,就只能靠东吴自己来保证大泉当千的价值……要是保证不了的话,那么大吴的经济,物价,民生,都会发生极大的影响。

虽然说吧,步骘和顾雍因为两宫之争的事情,两人是闹得很不愉快,可这两人的人品和节操还是很可以的,真正面临国家大事的时候,还是会冷静权衡,偶尔彼此合作一下的。

这次大泉当千引发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级别的政治事件了。

而孙权这边,在听完步骘和顾雍的劝言后,顿时火冒三丈——当初不是明诏规定,大泉当千只用于官方贸易么,怎么会流通到民间去的?!

孙权愤怒的发飙,质问……但不管是步骘还是顾雍,这会儿都是相当默契的不说话,任由孙权发泄。

丫还问怎么流通到民间去的……当初你无节制铸钱的时候,也没见你问问,官方贸易需要这么多大泉当千啊!!!

这问题就是在揣着明白当糊涂,孙权做了这么多年的东吴主君,还问这种脑残问题,根本就是要借机发泄而已……谁接茬谁倒霉。

其实孙权也确实是在泻火而已……世家大族怎么可能只吃一头呢。

在对外贸易中,世家大族用大泉当千收割完蜀汉,回头肯定还要用大泉当千收割一波百姓啊……如果真的都严格按照明诏规定,只用于官方贸易,那大泉当千怎么可能不够用。

连孙权自己都是这么干的,当初他下令增铸大泉当千的时候还偷乐了好久……现在好了,他除了无能甩锅狂怒外,还能干什么?!

狂怒完,孙权还是得冷静下来,好好的考虑一下,该如何善后。

可这事儿,孙权一个人就算是想破了脑袋也不可能想得出来,他只能是跟心腹重臣一起商议,人多力量大嘛。

当然,主要是孙权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的五铢钱来回收大泉当千,维持大泉当千的信用和交易价值,一旦让这些流通在民间的大泉当千继续使用,势必会会牵连到整个东吴的物价和民生。

所以吧,孙权琢磨着,前段时间你们这帮世家大族们,不管是江东世家还是淮泗军功集团,可没少借着所谓的明见走私,利用大泉当千赚钱吧?!

也不要求你们都吐出来,至少拿出一部分来,维持民生和物价稳定,共渡难关呢?!

这才是孙权找这些重臣商议的重要原因。

但很显然,明朝那种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都干不成的事儿,你指望孙权能从这帮近乎合伙人的东吴世家大族手里套出钱来?!

除非两家翻脸,看谁干的过谁,否则啊,想都别想。

这次,连步骘和顾雍都统一了战线,不跟孙权战一块儿。

看着一水儿装聋作哑的“心腹重臣”们,孙权是真的又劳心,又无奈……真的,就差那么一点,孙权就差点丧失理智,让吕壹出动去抄家了。

但可惜,孙权到底没糊涂呢,他知道,有些事情,哪怕他这个大吴至尊,也必须要忍。

因此,孙权主动的开口,下诏厉行节俭,不修宫殿,节衣缩食,然后再拿出自己的小金库,贴补国库,稳定物价和民生。

孙权都干到这个地步了,东吴的群臣们,多少还是要表示一下的……如今的东吴,还不是明末的光景,东吴的忠臣还是有的,哪怕是东吴的世家大族,也知道自己的利益根基所在,因此,还算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只是,这事儿进行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步骘第一个发现情况不对了。

是的,蜀汉停用东吴大泉当千的影响,确实是在慢慢的消除中,物价也在东吴世家大族的亏本让利中逐渐稳定……市面上流通的大泉当千在逐渐减少,而五铢钱慢慢增多。

这确实是好事儿。

但是,随着大泉当千的逐渐减少,东吴市面上的粮食供应,却开始慢慢出现了紧张。

这玩笑,开大了。

东吴地处东南,随着农耕的不断发展,这里已经逐渐的超越了荆州,成为天下最大的稻米产区了……东吴居然缺粮了?!

步骘一发现这个苗头,立刻察觉到了不对劲,赶紧的联络了好几个相熟的世家大族,询问他们家中存粮几何?!

这年月,世家大族的存粮,也算是一个机密,毕竟谁也不会愿意让外人知道,自家到底囤积了多少米粮……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所以吧,步骘真的是费了九牛二五之力,才打听到了一个大概,然后步骘立刻面色阴沉的入宫,去找孙权。

随着大泉当千的影响,东吴世家大族们一边在想办法收入足够的五铢钱,一边在想办法脱手手里的大泉当千,交给朝廷回收……而他们的手段都很一致,大多是用大泉当千收购市面上的余粮,然后再出售家中屯粮,以五铢钱出售。

这么来回一倒手,世家大族手里的大泉当千确实是减少了,五铢钱增多了……但粮食去了哪儿,这些世家大族可不会去过问。

毕竟,如今已经是春末夏初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最高……世家大族只要能获得利益,管他粮食去了哪儿。

反正不管怎么饿,也饿不死世家大族们。

可问题是,只要稍微用脑子想想,如今东吴因为大泉当千的影响,市面上流通的五铢钱就那么多,突然多出来的那么多五铢钱……除了那个能自己铸造五铢钱的蜀汉,还有谁?!

更要命的是,根据淮南前线的传来的情报,如今蜀汉已经在兖州聚集了超过二十万大军,虎视眈眈。

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吴因为民间青黄不接引发民乱,又或者是前线坚持太久,导致东吴粮草供应不足……那玩笑可就真的开大了。

第1241章 应对

步骘的猜测并没有错,张溪就是要利用大泉当千引发东吴物价波动,然后让荆州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渠道收购东吴军粮。

东吴那边从来都是产粮区,因此,些微的粮草价格变动,在早期并不会引起东吴方面的警觉,毕竟这些年东吴也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谁也不会认为一个产粮区会到缺粮的程度。

当然,这也仅仅是张溪计划的一环。

说实话,仅靠这种商业手段来达到搜刮粮食的目的,其实根本不可能达到张溪需要的效果……孙权完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一纸诏令阻止东吴境内的粮食外流。

毕竟,蜀汉和东吴在名义上是敌国,东吴下诏控制粮食外流,完全合情合理。

这年月,什么商业手段都比不过皇帝的一纸诏书。

所以,张溪必须给这个计划加上一层保险,而这,也是兖州为什么徐庶集结了二十万军队,却有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在按兵不动的原因。

徐庶同样在等,等大泉当千影响的扩大,等待孙权下达阻止粮食外流的诏书。

如果再和平年代,以东吴的世家大族底蕴,以东吴占据的产粮区存粮,孙权一纸诏书禁止粮食外流,然后再动用历年存粮缓解民间的粮食缺额,那么这次大泉当千的影响,就会被降到最低。

可问题是,如果在战时,前线需要大量使用粮草保持战力,那么民间缺粮的影响,就可大可小了。

操作好了,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但如果操作不好的话,面对前方大军压境,后方却粮草紧缺的情况,孙权就必须做出选择——到底是保证前方粮草供应,还是选择保证后方百姓民生,维护稳定。

因此,当步骘发现建业都开始缺粮的时候,立刻进宫,去跟孙权商议对策。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