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后,让诸葛诞,诸葛瑾从东郡和济阴郡退兵,继续坚守山阳郡。最后,才是陆逊撤兵回淮南。只是,就这么撤兵的话,陆逊也担心蜀贼会顺势追杀,侵入淮南……毕竟汝南已经被蜀汉的张嶷占领了,寿春西侧的门户洞开。因此,陆逊在撤军的半路上,派遣丁奉突袭了谯郡,吸引张嶷,毌丘俭等人往谯郡方向集结兵力,不敢再分兵追击南下……最后陆逊再领兵突袭了汝南郡,重新夺下了汝阴,细阳,慎县这三座县城,重新控制了汝南郡的东部。双方大战持续到延熙十三年的初冬,双方各自退兵,偃旗息鼓,退守回之前各自原本的疆界。这一战,让汉,吴双方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东吴这边,通过这次兖州攻略,终于是明白了,只要荆州,或者说是江陵一天不在自己手里,自己想要北上扩大国土面积,基本不可能。而季汉这边也意识到了,光靠兖州一州之力,想要消除东吴在青徐和淮南的羽翼,也不可能做到……至少在淮南守将还是陆逊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做到。因此,东吴孙权经过了来回的权衡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固守边境的策略,等待时机。而大汉这边,也在重新评估这个时候进攻东吴的风险,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至少在这次大战之后,双方都陷入到了暂时的休战状态。但这一切,不是曹魏小朝廷想要看到的。毕竟,如果蜀贼不把目光看向东吴的话,那么必然就会选择继续北上,消灭盘踞在幽州的曹魏小朝廷了。这种情况下,曹爽再次去把一年前被他贬为庶民的桓范给找来,让他再次出使东吴。给桓范气的,直接卧床不起了!!!第1216章 东吴内政摊上这么一个上司,桓范能说啥呢?!如果不是桓范还念着一点旧情,还对曹爽有一些知遇之恩的感激,他早就想办法拖家带口的离开北地,南下去投奔大汉了……甚至来说,去投奔司马懿都比继续呆在蓟县强。这真不能怪桓范,毕竟曹爽可是曾经把他“开除”过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桓范和曹爽之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君臣之义”了。在这种情况下桓范依然答应了曹爽去出使东吴,桓范对曹爽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甚至于,连桓范自己都想好了,这次促成魏吴合盟后,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自己就不会再回幽州,而是选择弃官而去,不管是留在吴地还是去投奔季汉,都比继续仕魏要好得多。只是,这次的使命,并不是那么好完成的。曹爽给出的出使目标,是希望用三千匹战马,换取东吴同样在明年春天的时候,再次发动对兖州或者是荆州的进攻,吸引蜀贼陈兵东境。有一说一,这个条件,哪怕桓范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看,也觉得吸引力不够。是,东吴方面确实严重缺乏战马,一旦到了兖州等平原之地作战的话,没有骑兵,确实不如蜀汉的战斗力更强。但问题是,人家东吴不是傻子啊。三千匹战马固然吸引力很大,可明年开春进攻兖州,这两件事情之间,谁的价值很大,人家算的明白的。今年初冬才刚刚结束了两国战事,双方的士卒战损虽然都不算太多吧,但是粮草消耗巨大……十几万规模的大军,激战半年,粮草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你让东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再次出兵,这个粮草消耗的程度,可远比三千匹战马的价值要高的多。这笔账,东吴从上到下,哪个算不过来?!再说了,真当东吴是什么善茬啊,人家在盟约这方面,可是出了名的信誉不高的……人家就是当场答应了下来,可转头匿了你的三千匹战马,派个几千人去梁国溜达一圈,你又能拿人家怎么办呢?!如今的曹魏,跟东吴远隔千里不说,国力,势力都不如人,就算要跟东吴翻脸,也拿人家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啊,按照桓范的想法,其实这次出使根本没有必要,但……算了,上命如此,他照做便是。在海上漂泊了大约两个月的事件,桓范终于在冬季最后一次大朝会之前,前往建业,见到了孙权,奉上了曹爽的条件。之后,不管东吴的答复任何,桓范都会在东吴过年,一直呆到明年开春。只是,如今的孙权,真没太多的功夫来搭理桓范和曹魏的请求。一方面,是曹魏如今彻底成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甚至跟东吴还远隔千里,连基本的互通有无都做不到,只剩下了一个名义上的同盟,对东吴的帮助并不大。最直接的一个证明就是,上次兖州之战时,东吴初夏出兵进攻兖州,一直到九月深秋,曹魏才陈兵幽州和益州的边境,做出一副要反攻的架势……这个时间差太大了,有啥好战机都会被浪费掉的。再一个,曹魏方面真的是过的一年不如一年,不仅势力大损,连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曹训领兵抵达了范阳郡边界,最后却只是听说诸葛亮要来幽州,就吓得立刻退兵自守。就这个胆子,能顶个屁用。另一方面,东吴内部,如今也有不小的麻烦。孙权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有些无法下定决心。是的,两宫之争的问题,最后还是在东吴内部,爆发了出来。这事儿吧,说到底还是得怪孙权自己。两宫之争这事儿,其实是孙权故意为之的,这是孙权在尽可能的筛选和平衡朝政,掌握权利的一个过程。只是吧,这事儿发展到现在,连孙权自己都有些控制不住了。这个时空的东吴政权,跟历史上的那个还不太一样。历史上的东吴,对淮南的掌控力始终很弱,因此越是到了后期,随着淮泗军功集团人才凋零,孙权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延续东吴的孙氏基业,不得不打压淮泗集团,拉拢江东世家,实现东吴政权逐渐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两宫之争这个事件来推动的。孙权利用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集团的矛盾,从中调和,逐渐削弱了淮泗集团在东吴内部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两宫之争,解决了一些江东本土世家大族中的有影响力的角色,比如说顾雍,陆逊等人,实现了政权掌控在孙氏宗族内部的目标。因此,历史上的两宫之争,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脱离出孙权的掌控,都是孙权有意为之的。但如今,因为东吴一直控制着淮南地区,甚至还有青徐之地,再加上周瑜活的太久,长期把持着东吴军权,导致淮泗集团的力量远比历史上要强大的多。因此,这个时空的孙权,挑起两宫之争,要实现自己集权的目的,难度就大了很多。淮泗军功集团虽然人才凋零,但还不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管是朱然,还是步骘,诸葛瑾等人,都在朝中占据不小的权利。江东本土世家门,在经过这些年不断地发展,以及孙权的有意扶持下,也出现了以顾雍,陆逊,全琮为首的人,占据了东吴的半壁江山。两大集团的实力其实相差不大,孙权贸然挑起两宫之争,就是挑起两个不同政治集团的对立……一个玩不好的话,孙权自己恐怕都无法置身事外。孙权本来以为,以自己的制衡能力,完全不用担心这两个政治利益集团会失去控制……但事实上,当孙权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这事儿,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历史上应该沦为工具人的吕壹,到现在孙权都不敢轻易弃用,因为这是孙权手里最重要的一把刀,如果放弃吕壹,孙权实在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平衡两个集团之间的势力。现在连孙权自己都隐隐有些察觉,事情可能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想要收手控火,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甚至于,上次反攻兖州的战事,其实也是孙权主动挑起的,试图利用外部压力,转嫁内部矛盾的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