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时间里,冀州可以说是大叛乱没有,但小骚乱一堆,如果不是诸葛亮坐镇在邺城,用雷霆和怀柔两种手段来回交替,如今的冀州,可真说不上多么的太平。就这样,你们河北世家还想再大汉朝廷内获得高位?!因此,刘禅这一手,可以说是相当的高明,恩威并施,再一次的确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至于陈祗等人,其实连陈祗都不急。一方面,陈祗等人在朝中的资历还不够,这时候刘禅让他们贸然上位,才是把他们竖起来当靶子,就算任命了,也干不长久。另一方面,陈祗等人虽然地位不高,但手里的权利和影响天子决策的能力可不低……他们现在要做的,不过是熬资历而已。再说了,刘禅又不是真的傻子,他把陈祗提到了中书侍郎的位置,又让关兴,张苞两人代替姜维,吴懿两人掌握大汉南北军……只要控制了这些要害位置,再加上在外镇守一方的姜维,文钦,毌丘俭等人,大汉的未来,依然还在这些人的掌握之中。这,就是刘禅交出来的答卷……至少在诸葛亮这边,是非常满意的。自从,诸葛亮彻底卸下身上中书令的负担,转心镇守邺城,同时开始准备对幽州用兵事宜。曹魏的小政权,在幽州呆着,始终是一个不让人放心的威胁……必须尽早除之。至于冀州东部的司马懿……至少在诸葛亮眼里,如今已经不足为虑了。第1212章 共商国是诸葛亮之所以认为司马懿不足为虑,是因为这两年的时间里,北地的曹魏小朝廷,他不消停啊。曹爽在败退到幽州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的狼狈。当曹爽跑到幽州的时候,他身边可以说是连亲兵护卫都没有,不过是裹挟着一部分曹魏原本的官员,趁着邓艾还没有打到邺城的功夫,一溜烟的跑到了幽州。也就是曹魏的幽州刺史田豫也是三朝老臣了,而且为人忠直,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落井下石,收留了曹爽和一部分曹魏官员,并且派兵加强了对幽州西部的防御,挡住了姜维北攻幽州的攻势。延熙十年的上半年,退到幽州的曹爽,还是比较安分的,不仅非常尊重田豫,同时对退到冀州东部,坚守界桥的司马懿,也专门委托曹训转达了自己的敬意。但是吧,随着延熙十年下半年的到来,大汉结束北伐,逐渐从冀州撤兵,对魏军的作战也从攻掠战转入防守战,专心经营冀州后……曹爽的态度,开始慢慢的出现变化了。刚刚撤到幽州的曹爽,因为冀州之战败的实在是太惨了,曹魏的天子曹芳和太后郭氏都被季汉给俘虏了,他曹爽难辞其咎。甚至,曹爽连甩锅司马懿都不行,司马懿在冀州之战中,除了最后时刻拒不出兵外,你真没啥好指责他的,不仅守住了魏县,还一度夺回了邺城……如果不是孙资和刘放这两个二五仔蛊惑了天子曹芳和太后郭氏,让他们去了朝歌,这一仗,大魏不至于败的那么惨。当时所有的曹魏集团内部,都认为司马懿是“忠贞为国”的典范,声望极高。曹爽虽然不相信司马懿是这样的人,但是曹爽必须考虑到如今司马懿镇守着界桥,手里还有大魏最后的三分之一精锐……如果过多刺激司马懿,让司马懿有借口名正言顺的返投蜀汉,那恐怕才是曹魏政权的末日。因此,早些时候,曹爽还是夹着尾巴做了一段时间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威胁逐渐减弱,曹爽内心的掌权欲望,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曹爽甚至连袁绍的三个儿子的水平都没有……这哥仨还让曹操花了五年的时间逐个击破呢,曹爽现在连两年时间都等不了了。曹爽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腕,弹劾了幽州刺史田豫,逼迫田豫交出了手里的兵权,交给自己的三弟曹羲掌控。这事儿吧,只能说曹爽确实抓住了机会。一方面,如今曹魏的小朝廷立足在幽州,曹魏剩余郡兵的兵权都掌控在田豫和司马懿手里,曹氏宗族将领手里半点兵权都没有,哪怕是曹宇这个新任的大魏天子,也不敢放心。另一方面,也就搭着曹爽的对手是田豫,田豫真的是一个忠直为国之人,既然天子要收回自己的兵权,田豫爽快的交出了自己兵权。你让曹爽卸掉司马懿的兵权试试……打死曹爽都不敢。事情进展到了这里,你也不能说曹爽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毕竟大魏宗室直接掌控兵权,本来就是曹魏的传统,曹爽做的还不算太出格。如果这个时候曹爽能够聪明一点,给田豫一个公侯的爵位,三公的官职,高高的供养起来,平息悠悠众口,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但曹爽没有这么做。曹爽不仅没有给田豫象征性的三公职位,他甚至还抓住了田豫次子犯的一些错误,借机削了田豫三百户的爵禄。不管你曹爽是不是做的对,田豫次子是不是真的犯错,证据确凿……曹爽这么做,总会给人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这不仅让田豫本人不满,也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以及原本听命于田豫的部分雍州郡兵的不满。如果曹爽到此为止,不干傻事儿的话,问题虽然有点,但也不算太大。可偏偏这个时候,曹魏的小朝廷,爆发了一起案件。有朝臣给驻扎在冀州东部的司马懿写信,在信中指责曹爽专权,希望他以托孤重臣,大魏老臣的身份,起兵勤王,诛杀曹爽,还政于天子。这封信,好巧不巧的落在了曹爽的手里……曹爽直接诛杀了这些写信的官员,同时下令幽州郡兵屯兵在冀州和幽州的交界处,严防司马懿。之后,曹爽以天子曹宇的名义,给司马懿下诏,要求司马懿交出兵权,同时到蓟城面见天子,当面解释。很显然,曹爽现在是觉得自己手里有兵了,已经可以不用担心司马懿投敌了,所以才会做出这么强硬的回应。但同样很显然,司马懿这个老狐狸,怎么可能会听从曹爽的呼来喝去,放下兵权去曹爽那里乖乖的束手就擒?!司马懿用脚后跟想都知道,自己一旦去了蓟城,必然会被曹爽借机诛杀……因此,司马懿只是上书抗辩,打死不去蓟城。因此,魏军内部闹出了内讧,司马懿所部和曹羲率领的幽州兵,在冀州和幽州交界对峙。这么一来,可急坏了真正还在为大魏尽力的那些老臣们。蒋济这个倒霉蛋,再次站了出来,一面劝说曹爽,一面去跟司马懿沟通,以大魏如今势弱,又是大敌当前,应当风雨同舟才是,说服了两人互退一步。曹爽不再追究司马懿的责任,而司马懿也需要撤兵,继续防守冀州东部。曹爽做出妥协的重要原因,是曹爽觉得,自己手里的兵力虽然是司马懿的两倍,但真要跟司马懿硬碰硬的话,未必能赢得了他……就算赢了,大魏也元气大伤,凭白便宜了蜀贼。而司马懿选择后退一步的原因,是司马懿还得保持自己“大魏忠臣”的人设,同时也需要保住自己手里的兵权,在未来寻求利益最大化。司马懿的战略眼光可比曹爽和蒋济要高的多,他很清楚现在局势,大汉三兴已经不可避免,他已经对曹魏小朝廷不抱任何希望了。这个曹魏小朝廷,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司马懿在将来降汉的时候,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而已。所以,跟曹魏小朝廷翻脸,也不符合司马懿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在双方各怀鬼胎的谋划之下,这场内讧,以和解的形式结束了。但是,当这场内讧的消息,随着大汉细作的渠道,传到邺城诸葛亮手里的时候,诸葛亮非常敏锐的就发现了,司马懿和曹魏小朝廷之间,已经有了离心离德的现象了。虽然说吧,就目前司马懿表现出来的态度,诸葛亮也无法确定,司马懿到底是不是一心要为曹魏效死力……但根据诸葛亮这些年搜集到的情报,以及张溪的再三肯定,诸葛亮还是愿意相信,司马懿不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