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司马懿的这番话,到底里面是什么含义,贾逵不想去深究,他只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再不站出来的话,任由曹爽瞎操作下去,那才是真的麻烦了。因此,贾逵继续劝说道,“蜀贼大军犯境,曹爽小儿徒耗半年光阴,胸中并无半点应对之策……司马公若不出山领兵,任由蜀贼肆虐,如此,大魏江山危矣。”“自太祖武皇帝征辟司马公始,司马公受大魏三代厚恩,今江山危如累卵,司马公却安坐府邸……将来有何面目,面见大魏三代先帝于地下?!”晓之以理,说之以情……贾逵这番话说的吧,非常的情真意切,司马懿都被说的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虽然说吧,司马懿其实对曹操没啥好感,毕竟曹操为了逼迫司马懿出仕,又是威胁,又是监视的,干了很多让司马懿无法接受的事情……但对曹丕和曹叡两代帝王,司马懿还是有点感情的。尤其是曹丕,司马懿还算是比较认可的,两人不仅仅是君臣,私交也是相当的不错。所以嘛,贾逵这话,司马懿还真的不太好反驳。但是吧,不好反驳归不好反驳,可司马懿终究还是一个老狐狸,而且以司马懿这个人,可从来不是诸葛亮那种为报知遇之恩,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司马懿这个人,是这个时代世家大族的经典代表,他的一言一行,首先考虑的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接下来,才是国家利益。而很显然,现在出山,替大魏扛雷,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成功了,功劳未必在自己,失败了,祸国殃民的锅就得他司马懿背起来……司马懿怎么可能干这种赔本买卖。因此,司马懿虽然内心有些动容,但表面上,却只是叹口气,站起身来,对着贾逵躬身一礼,说道,“梁道一心为国,老夫自愧不如……只是,二公之言,却也有些武断了。”“大将军自辅政以来,细心尽责,从未有懈怠,乃国之栋梁也,万不可肆意诋毁。”“你我皆不在中枢,所知甚少,军中机密,又素来不能为外人所知,二公安知大将军无有应对之策?!郭淮,满宠,皆一时人杰也,此二人守卫地方,只需小心谨慎,蜀贼虽势众,却未必能破。”“老夫虽有些许薄名,然数败于蜀贼,亦是事实,若此番冒然出山,军中未必心服,又与大将军有了龌龊……于我大魏无益也。”“此非老夫推脱之言,句句肺腑,还望二公细察之,莫要节外生枝,坏了大将军谋划。”嗯,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老子不出山!!!第1171章 河东世家司马懿是何等的老狐狸,他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主动站出来,真当他司马懿是什么忠君爱国的典范不成?!如今局势不明,蜀贼不过是刚刚起兵,战略意图未显,魏军这边也有足够的兵力驻防……现在站出来主动领兵出征,好坏都要自己担责任。再一个,司马懿也不可能因为一个蒋济和一个贾逵的劝说,就傻乎乎的冲出来,跟代表着河北世家利益的曹爽对着干啊。司马懿要出山,那也得是得到河东世家的全面支持,或者是河北世家服软,抛弃曹爽,转而支持他司马懿的情况下,他才会考虑是不是要出山。经历了上次兖州之战后,司马懿已经受够了被外界因素干扰,导致自己无法全力发挥才能的情况了……下次要出山,司马懿一定要先掌握绝对的权利,否则的话,他宁可不出山。当然,也不是说给了司马懿绝对的权利,他就一定会出山。司马懿这个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放置到火山口上……如果曹魏真的大势已去的话,那不管河北世家是不是服软,司马懿也不会出山的。他可没有为了大魏陪葬的觉悟。总而言之,这次蒋济和贾逵的来访,注定是无功而返的,现在根本不是司马懿预想的,出山的最合适时机。而司马懿不出山,那就只能靠着曹爽了。可曹爽这个人,是真的靠不住啊。虽然说吧,谁都知道诸葛亮号称三十万兵力进犯河内是假的,蜀汉方面不可能一下子集结这么多兵力进攻河内,撑死也就十几万人而已……但是吧,你曹魏在河内和河东两郡加起来也就只有十一万兵力啊。如今的局势可不比以往,大汉数次北伐均大获全胜,上次攻打兖州一州之地,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不到一年打下一州……河东人心惶惶不安,几乎是肯定的。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领兵南下,直接对江东造成威胁的兵力也不过是二十万左右,而江东也不是拿不出十万兵马来抗曹……可为什么江东人心惶惶,连张昭都主张用投降的手段来保存孙氏?!势不如人耳。如今的情势,其实也是一样的。这种时候,曹爽作为曹魏的大将军,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到前线去巡视一番,哪怕是装装样子的走一圈也是好的。一方面,可以稳定军心,坚定魏军抵抗汉军北伐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向河东世家大族们表态,曹魏没有要放弃河东的意思,稳住河东世家大族们的心思。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那么河东也好,冀南也好,才有可能守住。可曹爽偏偏就是呆在邺城一动不动。曹爽当然也有曹爽的考虑,但曹爽的考虑,显然没有多少公心,几乎全是私心。一个,是曹爽掌权时间不长,他确实根基不稳,必须要防备内部的政敌夺权。尤其是贾逵和蒋济私下拜访司马懿的事情,曹爽还是知道了,而这,引起了曹爽的警觉。曹爽可以不忌惮别人,但对司马懿,曹爽一直是不敢掉以轻心的。反正曹爽是不相信司马懿这个人,是会为了大魏,愿意跟他同舟共济的人……在曹爽看来,自己如果贸然离开邺城,司马懿一定会趁机控制天子,夺取权利的。因此,曹爽是绝对不会轻易离开天子身边的。另一个,曹爽觉得吧,自己之前的安排已经很到位了,有满宠在河东拉拢人心,自己去不去河东,关系并不大。相反,如果自己去了河东,正好赶上蜀贼大举进攻,那就真的骑虎难下了。留在河东吧,很危险,万一被蜀贼击破了,能不能逃回邺城不好说,就算逃回来了,也会声望大减,影响自己继续掌控朝政。立刻离开吧,也不像话……堂堂大魏大将军,在蜀贼发动进攻的情况下返回邺城,必然会动摇军心士气,甚至引发河东世家的连锁反应。这点军事常识和政治常识,曹爽还是有的。所以啊,不去河东,显然比去河东,对曹爽更加有利……那曹爽为什么要去河东?!可曹爽不去河东,就靠满宠这张老脸……河东世家大族们,哪个能把他当回事?!随着诸葛亮渡河北进,进驻北中城,河东世家之间的通讯频率,明显开始变得频繁了起来。诸葛亮在洛阳镇守的这七八年时间,可是一点都没有闲着,他始终在想办法改变河东世家对大汉的看法,希望争取河东的一部分世家大族支持大汉正统。但是吧,这并不容易。河东世家作为大魏能够立国的重要支持者,在曹魏内部,是享受着不小的特权的。曹操早年起兵的时候,得到了颍川世家和河东世家的支持,他才得以“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中间,颍川和河东两地的世家,出力极大,相对应的,在曹魏内部的话语权,也非常的大。要是换成一般的主君,就现在这个时代的局势,河东世家和颍川世家大概率会演变成一个不得了的政治怪物……但他们遇到了曹操。曹操这个人,政治水平还是非常高的,他早早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平定河北后就开始布局,扶持河北世家对抗和河东和颍川世家。其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有两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