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页(1 / 1)

('

颍川郡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小小的一个颍川郡,不到百年时间内出的人才,都快赶上整个益州数百年出的人才了。

那帮玩意儿巴不得咱们这些地方出问题了,他们好插手进来呢……现在造反,那不是给那帮玩意儿做嫁衣么?!

回头人家再通过地方行政,一步一步的走到朝廷中央……那以后这个大汉朝廷,还能有咱们益州人说话的份么?!

这事儿,就必须尽快平定。

就这样,阴平郡的叛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被快速平定了。

没法不快,吴懿驻扎在汉中,距离阴平可不远,接到军令快速出兵,一个月之内就能兵临城下。

而阴平郡内部,虽然很多世家大族虽然也对御史核查的事儿不满,但他们也没想要真的反叛,完全是被太守给裹挟了,而接到了成都那帮子头部世家的暗中指示后,这帮玩意儿反水的比谁都快。

真的,如果不是吴懿接到了授意,不要太快平定叛乱的话,阴平郡估计会在吴懿领兵到来的第一时间就直接投降。

而授意吴懿不要太快平定叛乱的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要借这个事儿,扫清一些不开眼的世家大族,逼迫一些地方世家大族让步,为接下来的手段铺路。

其实吧,主要针对的,还真的就是益州世家大族们。

没办法啊,当初为了换取益州世家大族支持迁都,诸葛亮对益州世家大族做出了一些让步,基本是默许益州世家大族举荐本州人来担任益州各郡太守的职位。

朝廷中央内部,益州人占据高位的比例不多,但在益州一州之内,基本都是益州人担任地方太守,这里就是益州人说了算的地方。

这种措施,只是权宜之计,诸葛亮早憋着要想办法打破这个局面了,只是苦于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借口。

这次阴平郡造反,就是最好的一个借口了。

别的地方,虽然也有民变,也有叛乱,但那基本都是数个郡内的个别县而已,波及的范围都不大,规模也小,有些甚至都不需要直御史去调兵,本地县尉调动本地郡兵就能给平了。

偏偏你益州那边一个郡都造反了……要是连这么大的事儿朝廷都没有动作的话,那朝廷才是真的没救了。

因此,诸葛亮借着阴平郡造反的事情为由头,上奏天子,要求进行人事选拔制度的改革,重新恢复两汉的异地任命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当官,必须到其他地方去。

不过嘛,诸葛亮到底还是给益州世家大族们留了点小漏洞……这个本地人的概念,仅限于本郡,而不是跟两汉时期一样,抬高到州的级别。

如果诸葛亮直接恢复两汉的异地任命制度,要求益州人不能再益州当官,荆州人不能在荆州当官,这个步子迈的就有点太大了。

后汉末年的这四十余年战乱,各地早就形成了本州人出任本州官吏的习惯,各种利益关系已经成型了,贸然打破的话,麻烦必定小不了。

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益州世家大族反对,而是大汉如今治下的七个州的世家大族集体反对了。

可如果仅仅是局限到郡的范围的话,其实对其他各州的影响并不大……毕竟其他州的太守,理论上都是朝廷任命的,并不是本地世家大族能说了算的。

只有益州是例外。

当初的利益交换,就是益州人可以任命益州本地的郡县主官。

至于是蜀郡人担任犍为郡的太守,还是巴郡人担任梓潼郡的太守,这对益州世家大族的整体利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害的。

这是一个益州本地世家大族能够接受的政策……毕竟一个郡集体造反这事儿,总得有个说法才行,这点让步,益州世家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对诸葛亮来说,只要打开了这个口子,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益州世家大族想的是,可以让蜀郡人去当犍为郡太守,让巴郡人去担任梓潼郡太守……可诸葛亮想的是,同样是外郡人,凭什么颍川人就不能去当蜀郡的太守呢?!

当然了,有些事情,诸葛亮暂时还不会立刻去做,但只要口子打开了,规矩上没有问题了,只要时机合适,该怎么做的时候,就由不得益州世家们再哔哔了。

当然,也由不得其他州的世家大族乱说话。

而除了这个人事任命上的改革外,诸葛亮还对人事选拔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季汉现在实行的,依然还是以察举制为主的人才选拔模式……科举制就搞过这么一次,还是在十几年前的事儿了。

那时候,不管是季汉内部,还是天下人,都觉得那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但现在,诸葛亮觉得,科举制这个事儿,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当然,诸葛亮要用的,也不是张溪所说的那个科举制……那玩意儿,没有个百余年的积累,是不可能打破人才壁垒的。

毕竟,这年月,寒门出人才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至于百姓,那就别想了。

所以,诸葛亮是以这次吏治核查,大部分地方主官考核成绩只有中上为由,要求对人才选拔制度,加以限制。

以后地方察举推荐上来的人才,必须要再接受一次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以确定察举人才的能力。

擅长治理地方的,送去地方为官,擅长统筹管理的,留在京城培养,擅长兵法谋略的,送去军中历练……当然,大家都有晋升空间,但最开始的起点,必须以科举成绩说话。

而就在延熙七年春,大汉进行了第一次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选出各种人才,总计四十三人。

这四十三人,有些被派去了各州地方,从郡级佐官文吏做起,有些留在洛阳跟随诸葛亮处理政务,有些去了军中效力。

但,作为第一批通过这样的办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地方,是在政务还是军务领域,都不会走的太顺利。

因此,诸葛亮还必须时刻关注这批人才,不能让他们出什么大纰漏,给反对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人以口舌。

所以说啊,这三年,其实对大汉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顺利的三年。

三年的时间里,不仅仅有内部叛乱,还有各种各样的内部改革造成的内部动荡……突然间诸葛亮说要进行第六次北伐?!

这事儿,难怪连庞统都不怎么赞成。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虽然被某个光头用的臭了街了,但大多时候,它还是有道理的。

第1162章 各怀心思

也不怪庞统等人都不太赞同发动北伐,毕竟这三年里,大汉内部也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尤其是诸葛亮对用人制度的改革,导致了大汉内部利益团体之间的彼此摩擦和竞争。

原本的大汉内部,如果笼统一点分的话,只有益州派和荆州派两个政治派别,而如果分的细一点的话,益州派里要分出益州本土派和东州派,荆州派里也夹杂着一些元从派,再加上不太成气候的雍凉世家代表……但总的来说,彼此之间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就只有荆州派和益州派这两个派别。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

外部方面,以颍川派为首的中原世家派系加入到了大汉的版图里,这些中原世家显然也需要寻求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作为底蕴极其深厚的中原世家,一旦全面进入到大汉官场,这就不是荆州派或者益州派一家可以阻挡的事情了。

内部方面,如今的东州派,对于自己的归属也出现内部动摇。

东州派本来是各地战乱中逃亡益州的世家大族的集合,被刘焉利用起来对抗益州本土派的,东州派中,荆州人和雍凉人士占据比较多的位置。

后来,因为东州派逐渐在益州立足,利益诉求逐渐跟益州本土派一致,而这个时空的大汉也没有丢失荆州,导致了荆州派一家独大,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得不联合起来,成为了新的益州派,一起对抗荆州派。

可如今,随着底蕴更加深厚,人数更加庞大的中原世家入场,荆州派和益州派都感受到了威胁,隐隐有联合的趋势。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