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进攻徐州,就必须先攻克下邳郡,否则的话,东吴完全可以从淮南出兵,不管是围魏救赵的进攻兖州,还是从淮南北上支援下邳郡侧翼,都能起到很好的防守下邳郡的效果。而东吴的淮南主将陆逊,这几年也算是名声鹊起。虽然说吧,在场的大汉重臣里,只有张溪跟陆逊有过间接的交手经验,但架不住张溪对陆逊的评价,是极其高的。张溪对陆逊的能力赞不绝口,认为他不下于周瑜……这个评价,已经足够引起庞统的重视了。这年月,天下不管是哪个阵营的人,都知道张溪这个人,最擅长品评天下人物……他不看好的人不一定没本事,但他看好的人,一定有真本事。反正庞统换位思考了一下,觉得如果自己的对手是周瑜的话,他想要在周瑜的牵制下,用半年时间打下整个徐州……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哈。更别说还有一个诸葛诞呢。同样是根据张溪的说法,诸葛诞这个人,论治政能力,跟诸葛亮和诸葛瑾比起来,也就一般般,但如果说论治军的话,那诸葛诞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至少仅靠济阴郡的胡遵,恐怕真不一定干的过诸葛诞。两个不确定因素加起来,哪怕庞统自认如果自己领兵,可以攻占徐州……但如果要保证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的话,好像也没那么容易。所以,就只能退而其次了……先扫平兖州南部,安心发展两年,然后,再出兵徐州。目标降下来了,那么领兵的人选,也就不用去想了。徐庶是新任的兖州刺史,麾下各郡都有镇守将军在,北伐军主力只回撤了一部分关中兵力,剩余的河洛主力和南阳兵都还在兖州协防,兵力也不缺……也别麻烦了,就让徐庶去跟陆逊斗斗法好了。商议完这些事情以后,众人散去,然后各回各的地方去。庞统继续留在中枢,跟李严一起主持日常朝政,徐庶返回兖州去备战,准备夺回兖州南部,诸葛亮返回洛阳,去主持河洛和兖州的民生开发工作,张溪返回南郡去,主持荆州事务,寇封返回东三郡,继续守备地方。顺带一提,孟达留在了长安。胡遵被调去了兖州,左冯翊太守位置空缺出来了。这次北伐中,孟达虽然没有立下太大的功劳,但功劳苦劳都有那么一点,张溪也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举荐孟达为左冯翊太守。至于封侯,孟达的那点功劳,还不足以封侯,这方面孟达也清楚……但是吧,能离开东三郡那个地方,来到长安当官,孟达已经很满意了。更别说,在长安,有李严在中枢照应,以孟达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怕没有发展的空间……总比窝在东三郡,天天对着一个傻憨憨上司要强得多。就这样,随着大汉这边进入战略休整阶段,大汉的第五次北伐,结束了。第1159章 三年后(一)大汉延熙八年,同时也是曹魏的景初四年……距离上次兖州大战,已经过去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里,大汉在默默地积累着自己的力量,准备这第六次北伐,而曹魏那边,同样在抓紧时间休养生息,积极备战。谁都知道,接下来汉魏之间必有一战,而且对曹魏来说,这一战,就是决定国运的一战。而这三年间,天下大势,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各种变化。从外部形势上看,大汉现在一家独大,但并不代表这大汉已经有能力,可以平推曹魏和东吴了。曹魏方面,司马懿虽然丢失了兵权,在家赋闲,但郭淮还在……如今在冀州南部,守卫黄河天险的主帅,就是郭淮。冀州南部,跟兖州北部的东郡隔河相望,又有白马和延津两个现成的渡口,这里的防御自然是重中之重。曹魏方面不仅派出了郭淮这样的名将镇守,同时还再次派出了蒋济出使东吴,跟东吴方面再次签订了一个类似攻守同盟的约定。大概得意思就是说,如果蜀贼顺势北上的话,东吴方面要主动进攻兖州,减轻冀州南部的黄河防守压力,而等到曹魏反攻兖州的时候,东吴方面也要出兵策应,事后曹魏会跟东吴平分兖州。当然,反过来也一样,就是一个彼此支援,彼此呼应的盟约。虽然双方都知道,这样的盟约不一定多么靠得住,但至少,有这个盟约在,蜀贼方面不能不做防备……这势必会牵扯掉一部分蜀贼在兖州的兵力,对郭淮防守黄河防线是有好处的。而河东方面,秦朗依然驻扎在河阳县,夏侯霸也依然驻扎在温县,两面夹击之势,围困大汉在黄河北岸唯一的据点,孟津渡北岸,以及北中城。这两个地方,不是秦朗和夏侯霸不想拿下来,而是他们拿不下……三年的时间里,秦朗和夏侯霸都试图出兵攻下孟津渡北岸,最次的目标也得是攻下北中城,但都没能如愿。反倒是让这三年在孟津渡北岸驻守的柳隐和在北中城主持防御的张翼,名声大噪。尤其是张翼,曾经依靠北中城内的三千士卒,面对秦朗和夏侯霸加起来三万大军的合攻,坚守了十天,最终等来了柳隐的援军……天下擅守之将,莫过于此。孟津渡和北中城不下,大汉在黄河北岸始终有一个桥头堡,这让曹魏方面非常的不安。但如今之势,已经是汉强而魏弱了,曹魏打不下北中城和孟津渡,再不安,也只能忍着。北线的局势,现在是曹魏处在防守的态势之中。而南线这里,东吴的局势要好的多。一方面,东吴现在的国力还行,自从荆南之战后,孙权已经有五年多没有发动任何大规模的战事了,一直是在休养生息当中。另一方面,东吴在长江方面,有强大的水军护卫,在淮南地区,有天下名将陆逊镇守。东吴水军,在赤壁之战以后,就是当世公认的天下第一,而孙权这个人,这点战略眼光还是有的,经过了赤壁之战,孙权敏锐的发现了,要想保住江东的基业,那么水军就是他最可靠的资本。因此,这二十几年的时间,孙权始终没有缩减对水军的投入,一直在试图保证水军的战斗力。虽然吧,这些年随着水军统帅的凋零,东吴的水军作战能力确实下降了一些,但这些基本都是在战术层面的运用不佳,战略层面的威慑力还在。大汉的荆州水军,在文聘和羊衜的率领下,虽然发展的很快,可就目前来说,不管是兵力规模还是兵员作战经验,还是无法跟朱然率领的江东水军比肩的。因此,这三年的时间里,荆州方面除了开发荆南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强对水军的操练,以备不时之需。至于淮南和青徐方面……三年前,徐庶就任兖州刺史之后,就开始了对兖州南部地区的收复作战。但,作战效果非常的不理想。徐庶的对手,毕竟是陆逊。陆逊这个人吧,虽然在这个时空没有了火烧夷陵的战绩,但淮南破曹休一战也算是打响了自己的名声……可真正让陆逊名震天下的,却是在这三年内,跟徐庶在兖州的来回拉锯之战。经历了第五次北伐,徐庶率领北伐军主力摧枯拉朽一般的占据兖州,击退司马懿后,徐庶也已经是被天下人公认为名将的存在了。虽然第五次北伐获胜的真正原因,是前期的战略规划精准,是曹魏方面自己出篓子,是魏延等人在轻兵深入后的搏命拼杀……但天下人毕竟不是个个都是战略家,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看的那么通透。而且,徐庶可以用堂堂之兵,逼得司马懿狼狈防守,本身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可就这样,挟着兖州大胜之势的徐庶,却在收复兖州南部的几次战斗中,跟陆逊打的不相上下。这里面,固然有徐庶和陆逊都不想扩大战争规模,彼此都有意收手的意思,但是吧,这本身也是陆逊能力的体现。在陆逊的指挥下,东吴士卒东出西进,时刻都能威胁到兖州中部的安危,有时候徐庶打着打着,就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守。 ', ' ')